《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软体动物中胚层发育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31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早期发育的细胞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以代表性腹足类软体动物笠贝为对象,系统揭示了原肠作用过程阶段中胚层不同细胞群体的发育模式。相关结果以“Early mesodermal development in the patellogastropod Lottia goshimai”为题,发表于生物学一区TOP期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上。

    早期动物胚胎细胞经过原肠作用形成了外、中、内三个胚层,为后续的身体发育提供了蓝图。对包含软体动物在内的冠轮动物,其中胚层发育有独特的特点。这类动物除具备与其它动物类似的中胚层部分(内中胚层)外,还具备一个称作外中胚层的独特部分,可能蕴含了重要的演化生物学信息。冠轮动物中胚层研究也因此成为领域研究热点。

    团队系统研究了笠贝中胚层早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笠贝内中胚层起源于保守的4d卵裂球,在背侧发育形成两条左右对称的中胚层带;外中胚层则起源于3a211和3b211卵裂球,在腹侧发育形成对称的中胚层组织。不同中胚层细胞群体表达不同的调控基因组合,这成为鉴定这些细胞群体的分子标签。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精确鉴定了外中胚层细胞的直接前体细胞,这是软体动物乃至冠轮动物中的首个报道,为比较不同冠轮动物的发育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些研究结果高精度地描述了笠贝胚胎中胚层不同细胞群体的起源和分化模式,为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机制和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研究成果由2019级博士研究生孙德慧、郇聘研究员和刘保忠研究员共同完成,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项目及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资助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Dehui Sun, Pin Huan, Baozhong Liu*, Early mesodermal development in the patellogastropod Lottia goshimai,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22; DOI: 10.1111/eva.13373. 

    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va.1337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7/t20220725_649308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脉红螺变态调控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28
    • 变态过程是海洋贝类从幼虫向成体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变态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贝类的存活,对自然海区中贝类的种群数量变动、分布和资源补充有重要影响和生态学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分析技术查明了脉红螺幼虫对其变态诱导物--牡蛎稚贝的响应特征,通过比较关键基因表达特征、微生物组成特征和代谢组响应特征,揭示了牡蛎稚贝对脉红螺幼虫变态的诱导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牡蛎稚贝诱导使脉红螺幼虫体内精氨酸和血清素等代谢水平及相关代谢通路受到显著影响,变态关键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和5-羟色胺受体基因表达量显著变化;幼虫共生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功能变化显著,原有的优势菌被替换;幼虫体内动物性消化酶羧肽酶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而植食性消化酶纤维素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同时作为脉红螺幼虫食物来源和变态诱导物的牡蛎稚贝通过调控幼虫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幼虫体内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脉红螺幼虫消化系统发育和消化酶的变化,诱导幼虫发生食性转换,进而完成变态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Symbiotic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profil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induction by oysters on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carnivorous gastropod Rapana venosa”发表于《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IF 7.271)上。博士后杨美洁为文章第一作者,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体系)等联合资助。 杨美洁博士一直专注于贝类变态研究,从消化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揭示了脉红螺食性转换特征,初步提出了脉红螺食性转换与变态的调控机理模型,为阐明脉红螺自然种群变动规律和资源恢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JCR一区5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2项,研究生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15项。 论文信息: Mei-Jie Yang, Hao Song, Jie Feng, Zheng-Lin Yu, Pu Shi, Jian Liang, Zhi Hu, Cong Zhou, Xiao-Lin Wang, Tao Zhang*, 2022. Symbiotic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profiles reveal the effects of induction by oysters on the metamorphosis of the carnivorous gastropod Rapana venosa.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 1-14. DOI: https://doi.org/10.1016/j.csbj.2021.11.041. 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0103702100506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近惯性能量产生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深海近惯性能量产生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 近惯性内波是深海混合的重要能量来源,然而大洋中深层近惯性内波的能量来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团队利用位于130°E/15°N全水深锚系潜标连续三年数据,发现热带气旋激发的近惯性内波可以向深层传递至3000米水深,其对大洋中深层近惯性能量贡献占比50%以上,与此同时内潮通过参数次谐波不稳定机制也可以在大洋中深层产生近惯性能量,但其贡献占比小于30%。 团队研究发现在潜标观测时间段内,有四次热带气旋事件经过了潜标观测点海域,并引发了不同的近惯性内波垂向传播特征。通过对比发现在更强的中深层暖涡调控下,风生近惯性内波拥有更快的向下传播速度并且下传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率更低。研究还发现中深层暖涡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参数次谐波不稳定机制的能量转化效率,从而在临界纬度以北也可出现从全日潮内波向近惯性内波的能量传递。定量回归分析表明,向下传播的风生近惯性内波对中深层近惯性能量的贡献更大(>50%),而参数次谐波不稳定机制对于中深层近惯性能量的贡献较小(<30%)。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准确模拟中深层涡旋活动以及热带气旋风应力强度有助于提高对中深层近惯性能量的模拟精度。 该研究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志祥博士、通讯作者汪嘉宁研究员,以及合作作者王凡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高静博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等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ng,Z.,Gao,J.,Wang,J.,& Wang,F. (2024). Contribu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internal tides to deep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under eddy modula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1, e2024GL111330.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