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团队深渊狮子鱼研究取得更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何舜平团队2019年在英国著名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超深渊狮子鱼适应极端环境的遗传基础,该文章一经发表引发广泛的报道和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近日,该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王堃教授团队又在著名刊物eLife(一区  TOP) 杂志上再发表一篇题为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hadal snailfish reveals mechanisms of deep-sea adaptation in vertebrat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深渊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进一步研究的新发现,深入地探讨了这一深渊类群的独特的适应机制。深渊狮子鱼是目前已知在海洋中生存深度最大的脊椎动物,生活在6000至8000米的深渊环境中。该研究对深渊狮子鱼群体基因组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揭示了这一物种对极端环境的独特适应机制。

    该研究对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狮子鱼的基因组组装进行了优化,通过采用ONT长读取、BGI短读取和Hi-C测序技术,获得了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大小为626.44 Mb,具有24条染色体。新的基因组组装填补了先前组装版本中1.26 Mb的缺失,提高了基因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该研究利用不同海沟深渊狮子鱼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数据对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渊狮子鱼与其近缘浅海种细纹狮子鱼(Tanaka's snailfish)约在1800万年前发生分化,而与其他生活在约1000米左右深度的深海近缘狮子鱼的分化时间约为990万年前,接近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的时间。该研究推测,深渊狮子鱼的祖先可能首先适应了大约990万年前形成的1000米左右的深海环境,随后逐渐适应了更深的环境。同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在百万年内分散到太平洋的不同海沟。

    该研究还关注了深渊狮子鱼在进化过程中对黑暗的适应。相较与细纹狮子鱼,深渊狮子鱼视觉系统中多个感光相关基因发生丢失,此外,感光元件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深度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其在深海环境中对视觉的需求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与节律相关的基因也发生丢失或假基因化,表明深渊狮子鱼的生物钟可能仍然存在,但不再基于光的调控。

    由于缺乏光线,听觉似乎对深渊狮子鱼的生存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听觉相关基因cldnj在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拷贝数增加,该基因是耳石形成所必需的基因。转录组数据也表明深渊狮子鱼听觉相关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转铁蛋白编码基因fthl27在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发生串联重复(14个拷贝),进一步的细胞实验证明,fthl27过表达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并具有显著更高的细胞活力。这增加了深渊狮子鱼在高静水压力下对氧化应激的耐受力,可能是其适应高压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深海鱼类的进化和适应机制提供了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深海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对于保护和管理深海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何舜平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王堃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徐涵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87198.3

    江汉大学王莹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水生所杨连东青年研究员对该文章发表了题为Surviving under pressure:Genomic analysis has shed light on how hadal snailfish have adapted to living at depths of several thousand metres的评论,发表于eLife杂志上。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7554/eLife.90216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3/202401/t20240106_695178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特殊生命过程认知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29
    •  3月22日,国际生物学期刊The ISME Journal刊发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软壁菌门(Tenericutes)细菌首次纯培养及其特殊生命过程的研究成果,为突破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瓶颈及深入了解深海稀有微生物类群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研究范例。 深海蕴含着海量的微生物资源,却是地球上人们了解最少的生境之一。迄今为止,99.9%以上的深海微生物无法获得纯培养,称之为难培养微生物,是地球上尚未实现有效开发的巨大生物资源库。软壁菌门是一类独特的难培养微生物类群,此类菌无细胞壁却由厚壁菌门进化而来。根据宏基因组预测结果可知它们具有突出的核酸降解能力,对磷、氮等元素的循环有重要驱动作用,而且还能自如应对深海高压和陆地常压环境,在进化、耐压和元素循环等方面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软壁菌生长慢、丰度低,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获得任何深海生境的纯培养菌株,阻碍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基于此,孙超岷研究团队利用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大肠杆菌DNA的新颖手段富集并纯培养了一株Izemoplasma纲的软壁菌。因其在进化和代谢特征上兼具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特征,研究人员特以《山海经》中一种非鱼非猪的怪物-(xian)父鱼(样子像鲋鱼,有鱼的脑袋,却长着猪的身子)对该菌进行了命名,即Xianfuyuplasma 。进而基于转录组学手段揭示了其代谢有机物和硫代硫酸钠进行能量转换的机制,基于生物化学等手段首次证实了其降解DNA的突出能力,并借助“科学”号科考船的先进装置进行了深海原位实验,验证了该菌在自然生境中也具有降解DNA参与能量合成的独特生命过程。多项前期研究表明深海富含各种类型的核酸分子(如DNA、RNA等),是一些微生物(如软壁菌门)的重要能量来源。而这些类群降解核酸的突出能力有力促进了深海生境磷、碳、氮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程,对深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The ISME Journal主编认为相关研究结果“对其他人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和研究稀有物种有重要启示”(“have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others to isolate and study rare species from deep-sea sediments”)。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郑日宽为第一作者,孙超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前沿部署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 Rikuan Zheng, Rui Liu, Yeqi Shan, Ruining Cai, Ge Liu, Chaomin Su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ultured free-living representative of Candidatus Izemoplasma uncovers its unique biology. The ISME Journal, 2021, Doi: 10.1038/s41396-021-00961-7. 论文链接:https://rdcu.be/chcze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