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问世》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21
  • 据了解,近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该研究为发展高比能、高安全、低成本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提供了一套新的技术方案。

    1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庞全全表示,该研究所发现的新材料与新机制,对于拓展全固态电池的性能边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固态锂硫电池技术带来新发展契机。该成果将在下一代汽车动力电池、低空飞行动力、高端电子电池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120/1423598.s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5
    • 电动车和手机的下一代锂电池将会选择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国家为了加速新材料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十三五”期间首次设立“材料基因组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希望通过材料基因组的高通量计算、合成、检测及数据库(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和智能分析)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加速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设立“基于材料基因组技术的全固态电池研发”国家重点专项,该重点专项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11家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研发的重要部分包括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例如:新型固态电解质等)和机理(例如:固态电池材料各界面调控等)的研发。传统无机陶瓷类电解质具有界面阻抗大、与电极材料匹配性差等缺点,目前难以在固态电池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具有较小界面阻抗的新型固态电解质对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型固态电解质降低界面阻抗机理以及固态电池示意图 潘锋教授课题组最近在新型固态电解质以及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将含锂的离子液体([EMI0.8Li0.2][TFSI])作为客体分子装载进多孔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纳米颗粒载体中,制备了新型复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其中,含锂的离子液体负责锂离子传导,而多孔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则提供了固态载体以及离子传输通道,避免了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漏液的风险,同时对锂枝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金属锂可以直接用作固态电池负极。新型的固态电解质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体相离子电导率(0.3mS?cm-1),另外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界面润湿效应(nano-wetted effect)使得其界面锂离子传输性能极佳,与电极材料颗粒间具有良好的匹配性。由于以上特点,该新型固态电解质与磷酸铁锂正极和锂金属负极组装的固态电池可以达到极高的电极材料负载量(25mg?cm-2),并且在-20-100℃的温度区间内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固态电池长循环稳定性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循环容量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dv. Mat.,2017,1704436,DOI:10.1002/adma.201704436,影响因子为19.8)上,该项工作由潘锋教授指导团队合作完成。博士后王子奇为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国家材料基因重点专项和广东省创新团队的支持。
  •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