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7/18/content_538741.htm?div=-1
相关报告
  • 《云南大学: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6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深圳先进院固态电池及类脑人工突触研发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8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固态电池及类脑计算领域取得新进展。   锂金属负极是当前具有最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但因为其具有高还原性及特殊的取向生长特性,极易穿刺电池、形成短路,造成事故。陶瓷类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力学模量,因此理论上能够阻挡锂金属穿刺。但长期以来,实验测试结果与理论预测相悖,即陶瓷类固态电解质仍会被锂枝晶穿透,造成短路。机制认识的短缺极大制约了固态电池的发展。   针对该问题,团队开发了具有纳米分辨率的新型原位电化学测试手段,利用导电原子力显微探针作为电极诱导锂枝晶在固态电解质中定向生长,结合多场测试,揭示了电极界面微尺度涨落对锂枝晶生长的诱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界面阻隔层,阻断了枝晶的生长,提升了固态电池性能。除此之外,团队还意外发现了锂枝晶在固态电解质中的忆阻特性,并基于此设计了新型忆阻器,为下一代类脑计算芯片的硬件实现提出了新思路。   相关成果以Modulating nano-inhomogeneity at electrode-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 for dendrite-proof solid-state batteries and long-life memristor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25)。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陆子恒与硕士研究生杨紫薇为共同第一作者,陆子恒助理研究员、李文杰副研究员、杨春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美国普渡大学Partha P. Mukherjee教授课题组也参与了该项工作。   除此之外,针对锂金属的不均匀沉积问题,团队还提出了利用激光烧蚀快速制备多孔铜箔从而缓解电极内部应力的方案。相关成果以Regulating lithium electrodeposition with laser-structured current collectors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影响因子:7),硕士研究生董伟为第一作者,杨春雷研究员和陆子恒助理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