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流量变经济增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25
  • 近日,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综合港区9号、10号通用泊位工程建设现场,打桩船在紧张地进行施工作业,将一根根混凝土方桩打入海底,为后续码头主体结构施工奠定基础。

    黄骅港综合港区9号、10号通用泊位工程是沧州市主导建设的首个10万吨级深水码头,总投资15.8亿元,将建设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50万吨。该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黄骅港发展规模和吞吐能力,为周边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运输服务,大幅降低腹地企业物流成本,实现港产城互动发展。

    加快海上基础设施建设

    黄骅港综合港区9号、10号通用泊位工程承建单位——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渤海港埠公司副总经理叶佳昌告诉记者:“工程推进过程中,沧州市海洋和港航管理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成立工作专班,提前介入、协助跑办、压缩时限,为项目落地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黄骅港综合港区9号、10号通用泊位仅仅是黄骅港目前在建工程之一。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与沧州港口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黄骅港散货港区原油码头一期工程,以及黄骅港综合港区滚装码头一期工程、黄骅港综合港区液体化工码头二期工程等项目陆续在2024年开工建设。

    这些项目是沧州市海洋和港航管理局围绕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目标,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保障的海上基础设施。

    打造用海审批服务体系

    “抓当前促长远、补短板强弱项,聚焦提质增效,强化全链条用海要素保障”是沧州局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引。近年来,沧州局通过创新审批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等举措,全力打造高效的用海审批服务体系,推动用海项目快落地。

    为优化用海审批工作,沧州市创新建立项目用海联审会议工作机制,在用海手续办理过程中,通过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主管部门职能,以并联审批方式压缩审批时限,实现用海审批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提升”。

    沧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还将用海、用地、规划、矿产资源、不动产登记在内的行政审批、确认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受理,设立多个综合受理窗口,推进项目用海、建设工程审批提速;对重点项目和符合当前产业政策、国土空间规划的项目用海,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开辟绿色通道,充分保障企业用海需求。

    以黄骅港矿石仓储物流中心项目为例,沧州局主动对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及渤海新区属地相关部门,实施审批全流程跟踪服务,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闭环,该项目用海仅用1个月便获省自然资源厅批复,2个月完成全部海域使用权出让工作并签订出让合同,彰显了“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的政务效能革新成效。

    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港口作为海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沧州市以港口为基础,推动临港产业发展,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

    沧州市加强港口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的衔接,依据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统筹优化海洋产业、临港产业与陆域产业布局。同时,根据相关规划要求,该市统筹发展导向、空间布局和用途管制,坚持节约集约用海,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空间,提高海域开发利用效率。

    此外,沧州市积极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理保障海洋电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用海,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目前,沧州市围绕港口建设,已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高端涂料、绿色农用化学品5大产业集群,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沧州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沧州市打造临港产业集群的目标,沧州将进一步完善用海政策供给与服务链条,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打造海洋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为经营主体降成本、增信心、添活力;通过持续优化涉海领域营商环境,激发海洋产业创新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沧州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iziran.net/news.html?aid=5394974
相关报告
  • 《去年环渤海港口煤炭吞吐负增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1-14
    • 据港口生产快报,去年,我国环渤海港口合计发运煤炭7.19亿吨,同比减少1100万吨;这是五年来,环渤海港口煤炭吞吐首次出现负增长。 1.秦港、黄骅港、天津港运量下滑。 去年,秦皇岛港、黄骅港、天津港分别完成煤炭吞吐量1.93、1.99、0.6亿吨,同比分别减少1030、361、819万吨,合计减少2210万吨。从表面上看,三港是亏损大户,正是三港煤炭运量出现大幅下降,才脱了整个环渤海港口的后腿。但实际上,在2017-2018年,受经济快速发展、南方需求趋好等因素带动,秦皇岛港、黄骅港煤炭吞吐量表现良好,均保持满负荷运转。而去年,南方煤炭需求不旺、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加之蒙冀线分流内蒙资源,秦皇岛、黄骅两港作为煤运大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吞吐量出现小幅下降。受货源调进减少影响,无铁路专线支持的天津老港吞吐量减少,造成整个天津港整体运量出现下降。 2.京唐三港吞吐量保持增加。 去年,依靠“迁曹、滦港-大秦线”供应煤炭的京唐三港(京唐老港、国投京唐港、36-40#泊位)合计发运煤炭1.25亿吨,同比增加172万吨。与秦港和黄骅港相比,京唐三港运输规模小;加之京唐三港以中转同煤、中煤等大矿为主,货源结构较好,助推了京唐三港煤炭吞吐量保持微弱增长态势。 3.曹妃甸四港运量略有增加。 去年,蒙冀线运量扩张,加之“大秦-迁曹线”增加运量,促使曹妃甸四港煤炭到港量出现增加。去年,曹妃甸四港合计发运煤炭1.36亿吨,同比增加880万吨;除了华能煤码头同比大幅增长1100万吨以外,国投曹妃甸港和曹妃甸煤二期吞吐量均出现下滑,分别减少391、246万吨。华电煤码头是去年上半年新投产,去年完成数就是同比增长量。去年4月30日,华电曹妃甸港试装船,去年完成煤炭吞吐量400多万吨,曹妃甸整体运输能力提高。 4.沧州渤海表现中规中矩。 去年,沧州渤海完成煤炭吞吐量与前年相比相差无几,在北煤南运中的作用相对小一些。 去年,沿海地区进口煤暴增,冲击了传统的北煤南运;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南方工业用电表现平平。华东地区开展能源双控,清洁能源占比增加,火电压力减轻。内忧外患之下,华东、华南地区煤炭需求增速趋缓。但利好因素依然存在,南方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之城市用电量的增加,带动煤炭需求依然保持旺盛态势;去年,在进口煤大幅增加3000万吨的情况下,南方地区从环渤海港口煤炭拉运量仅仅减少了1100万吨。
  • 《不等了,拉煤! 环渤海港口下锚船激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1
    • 从本周开始,由于预判到煤价即将触底,叠加冷冬预期,终端用户一改之前的观望,纷纷增派船舶赶往北方港口拉煤。截止目前,环渤海十港合计下锚船高达249艘,较月初增加了82艘。目前,大部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在10-15天左右,但这是部分机组运行、低日耗的情况下计算得出的。一旦日耗上去,机组满负荷运行,那么,电厂存煤可能天数很大幅减少。考虑到冬季保供和供热发电等相关问题,下游电厂决定不再等待,展开电煤抢运大战,环渤海港口下锚船大幅增加。 在经济复苏拉动下,1-10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速为7.3%。10月份,受电力燃料供应紧张及能耗“双控”影响,有序用电规模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电力消费增速回落明显。尽管国家保供政策的不断落实,但“迎峰度冬”期间,部分时段、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状况。供暖季节到来,叠加寒潮,会促使煤炭供应与运输出现紧张。 当前,坑口延续稳价、保供状态,点对点保证电煤供应。市场心态趋稳,部分下游用户开始采购,煤矿拉运车辆增多,尤其中高卡煤资源销售较好。港口方面,遏制煤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出台后,下游很多用户减少拉运,保持观望。而政策风险较大的情况下,贸易商暂时退出市场,停止采购计划,待市场进一步明朗后再做打算。港口库存虽然回升,但货源基本都在大型煤企手中并以保供为主,不对外销售,市场货源紧缺。笔者分析,目前,到港拉煤船舶大幅增加的原因有三,一是封航所致,各港口下锚船有所累积;二是下游存在抄底心理,拉运积极性提高;三是建材、化工用煤需求有所释放,工业用电负荷提高。 近期,沿海电厂日耗略有回升,但库存继续垒高,接近去年同期。不过,昨日开始,我国冷空气活动有增强态势,有一股较强冷空气自新疆开始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8度,局地10度以上,有望带动电厂日耗回升。今冬,拉尼娜极端天气增多,终端采购积极性较前期明显提高;浙江、江苏电厂负荷率较十月有所增加,北方很多电厂备用燃煤机组,较去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全部应急启动并网发电。今冬明春大概率出现拉尼娜现象,极端恶劣天气或频繁发生,给正常的煤炭运输带来干扰,下游终端用户要未雨绸缪,提前将库存提高到合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