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评估埋藏滑坡致灾性及对海底生态系统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团队在埋藏滑坡诱发大规模流体活动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海洋地球物理与海洋生物学的交叉研究,重新评估了埋藏滑坡的致灾性及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海底滑坡是陆架边缘和陆坡区最主要的沉积单元,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油气钻探和海底管道、电缆的施工作业。流体活动形成的海底麻坑、泥火山、浅层气、水合物等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体。海底滑坡发育区经常发育流体活动。随着上覆沉积增多,海底滑坡逐渐被掩盖为埋藏的滑坡。一般认为,流体活动极易诱发海底滑坡,而埋藏的滑坡较为稳定。但埋藏滑坡真的那么安全吗?埋藏滑坡会诱发流体活动吗?这些关键的科学问题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董冬冬团队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在南海西北部陆架边缘的浅部地层发现大量近似垂直的流体通道,通道上端连接海底丘状体,下端连接埋藏滑坡。统计结果表明,反射地震数据覆盖区内超过96%的海底丘状体通过流体通道与埋藏滑坡的头部和侧向陡崖相连。海底影像资料和样品生物属种分析结果表明海底丘状体为冷水珊瑚礁(丘)。研究认为埋藏滑坡与周边地层的差异压实诱发了超压流体的释放,流体沿滑坡底部剪切面,在滑坡陡崖处向上部地层运移,在海底形成与冷泉相关的硬质海底,为珊瑚的附着和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活跃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充足的沉积物供应是超压流体释放的重要地质基础。埋藏滑坡可通过诱发流体活动间接导致海底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海底工程的安全性。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端新副研究员、张广旭工程师、董冬冬研究员、王秀娟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所赵美霞研究员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

    Chen, D*., Zhang, G., Dong, D., Zhao, M., & Wang, X. (2022). Widespread fluid seepage related to buried submarine landslide deposit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58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584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3/t20220317_639997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阐明MJO对东南印度洋热浪的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对印度洋海域海洋热浪研究取得新进展,阐明了海洋热浪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作为极端海温事件,海洋热浪在短期内放大了气候变暖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压力。研究表明,热带东南印度洋(SETIO)是全球海洋热浪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影响范围涵盖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渔业生产、旅游与服务业等方面。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厘清调控这些热浪事件的物理过程,难以对其精准预测。 该研究利用1982-2021年的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发现SETIO夏季热浪和冷浪事件与MJO的关系密切,有超过一半的事件发生在MJO活跃期,并且这些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MJO第3、4相位的热浪和第6、7相位的冷浪强度显著更高。MJO通过影响大气对流,调控了SETIO的海表温度变化,进而影响热浪和冷浪的发生与发展。MJO主要通过短波辐射和潜热通量影响海温。当MJO处于第1、2相位时,SETIO的大气对流被抑制,云覆盖度较少,进入海洋的太阳辐射增多;东风异常与背景态西风方向相反,总表面风速减弱,抑制了海洋的潜热释放。这些条件驱动该区域季节内SST升高,在MJO第3、4相位容易出现更强和持续时间更长的热浪事件。 研究还表明,MJO状态可作为预测SETIO热浪和冷浪事件的先兆因子。例如,当MJO处于第1相位时,SETIO区域在12±10天后有18%的概率发生热浪,是背景发生概率的四倍。因此,MJO为区域性极端气候和环境灾害事件的预测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崔展娴,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论文合作者包括海洋所王凡研究员和郭亚茹博士。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867 论文信息:Cui, Z., Li, Y., Guo, Y., & Wang, F. (2024). Impacts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n marginal sea heatwaves of the south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20867.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2086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多重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线薇薇研究团队基于长江口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取得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渔业捕捞和径流输入等多重压力源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IF= 7.0)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 8.2)。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压力源和季节性环境波动。研究团队开发了统一预测框架,通过分析温带河口鱼类的季节性环境亲和性,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SSP1-2.6和SSP5-8.5)下长江口12种重要鱼类种群的栖息地适宜性响应(HSRs)。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长江口的酸度可能会下降,威胁到许多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通过适宜栖息地的重新分布、面积变化和质心迁移影响鱼类种群的HSRs。其中,有五个鱼类种群和11个功能群落在季节变化时可能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弹性适应性,具体取决于其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扩张或收缩。此外,大多数鱼类栖息地质心表现出季节性响应,即春季向东北迁移,秋季向东南迁移。这项研究中的分析框架以及实例识别,正是探索这些复杂响应背后机制、推断响应普遍性的重要一步。 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陆源物质输入等多方面压力源的严重冲击,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和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破坏。持续并深入研究多重压力源对海洋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复杂影响,这对于预测和减轻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基于嵌套拉普拉斯逼近算法的贝叶斯分层时空模型,用于定量评估多种压力源对长江口渔业种群动态的独立影响、交互作用和全局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渔业压力(FP)、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径流量(RV)和沉积物负荷(SL)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了五对协同作用显著影响着渔业种群的生物量。总的来看,多重压力源的协同效应并不利于种群增长,特别是在高SL或负PDO阶段FP会对渔业种群构成极大的威胁。研究还发现尽管气候变化速度(VoCC)未能联合产生明显的相互作用,但该压力源的变化对渔业种群响应的影响具有最为敏感。通过剖析种群层面上所遭受的多压力源及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种群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和适应能力,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昭芃为论文第一作者,王远超特别研究助理为共同第一作者,梁翠助理研究员和线薇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项应用示范和三峡工程水库运行管理综合安全监测系统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1] Zhang, Z., Wang, Y., Liang, C., Zheng, L., & Xian, W. (2024). Seasonal resilience of temperate estuarine fish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Indicators, 158, 111518.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3.111518 [2] Zhang, Z., Liang, C., Zheng, L., Cao, W., Wang, Y., Chen, Z., & Xian, W. (2024). Interactions of multiple stressors on the Bombay-duck Harpadon nehereus population in a complex estuarine ecosystem.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53, 17613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