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报道海草中的隐存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工程技术团队首次报道海草中的隐存种,相关成果以“Uncovering the Nanozostera japonica species complex suggests cryptic speciation and underestimated seagrass diversity”为题,发表于植物学领域国际期刊New Phytologist。

    作为沿海生态系统的基石物种,海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其在全球范围内仅被记录约70个物种,极低的物种数量与其生态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研究团队通过大尺度采样与种群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发现并证实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海草—日本鳗草(Nanozostera japonica=Zostera japonica)内部存在隐存种。这一发现提示全球范围内的海草物种多样性可能被低估,随着海草种群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在更多海草中发现隐存种,从而帮助解答海草物种多样性极低的谜题。

    日本鳗草是目前全球少数能够纵跨温带与热带—亚热带沿海分布的海草物种。该种原本仅分布于西北太平洋,20世纪初通过牡蛎运输活动扩散至北美太平洋沿岸。前期,研究团队利用微卫星等传统分子标记方法系统评估了全球日本鳗草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现所有种群在遗传上显著分化为南北两个分支(Zhang et al., 2024),因而推测其内部可能存在隐存种。

    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首先组装了我国南北方日本鳗草两个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对西太平洋地区的17个地理种群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种群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南北两个遗传分支的分化时间约为4.16 Ma;相比之下,南方分支与欧洲姐妹种诺氏鳗草的分化时间更短,为2.67 Ma。此外,团队还利用创新的基因组数据分析方法,在南北分支的接触区发现了少量杂交个体,且这些个体的遗传状态仅表现为第一代杂交后代(F1)或三倍体,这一发现为生殖隔离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进一步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两个遗传分支间存在一个长达42 Mb的染色体倒置,且倒置区在两个分支间固定为不同的纯合状态,可能是生殖隔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当前定义的日本鳗草实际包含两个独立的物种。研究成果为海草分类与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晓梅副研究员、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于磊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研究员和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Thorsten B. H. Reusch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Xiaomei#, Yu Lei#, Li Yu-Long#, Suonan Zhaxi, Komatsu Teruhisa, Qiu Guanglong, Xu Shaochun, Yue Shidong, Xu Min, Wang Feng, Zhang Yu, Lee Kun-Seop, Liu Jin-Xian, Zhou Yi*, Reusch B. H. Thorsten*. Uncovering the Nanozostera japonica species complex suggests cryptic speciation and underestimated seagrass diversity. New Phytologist, 2025, https://doi.org/10.1111/nph.70355

    Zhang Xiaomei, Li Yu-Long, Kaldy E. James, Suonan Zhaxi, Xu Shaochun, Xu Min, Wang Feng, Komatsu Teruhisa, Lee Kun-Seop, Liu Jin-Xian*, Zhou Yi*. Population genetic patterns across the native and invasive range of a widely distributed seagrass: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invasive history 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24, 30(3): e13803. https://doi.org/10.1111/ddi.13803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7/t20250703_787917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从事海洋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此网站提供科研动态,科技信息,重大课题等信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