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阐明MJO对东南印度洋热浪的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对印度洋海域海洋热浪研究取得新进展,阐明了海洋热浪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作为极端海温事件,海洋热浪在短期内放大了气候变暖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压力。研究表明,热带东南印度洋(SETIO)是全球海洋热浪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其影响范围涵盖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渔业生产、旅游与服务业等方面。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厘清调控这些热浪事件的物理过程,难以对其精准预测。

    该研究利用1982-2021年的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发现SETIO夏季热浪和冷浪事件与MJO的关系密切,有超过一半的事件发生在MJO活跃期,并且这些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MJO第3、4相位的热浪和第6、7相位的冷浪强度显著更高。MJO通过影响大气对流,调控了SETIO的海表温度变化,进而影响热浪和冷浪的发生与发展。MJO主要通过短波辐射和潜热通量影响海温。当MJO处于第1、2相位时,SETIO的大气对流被抑制,云覆盖度较少,进入海洋的太阳辐射增多;东风异常与背景态西风方向相反,总表面风速减弱,抑制了海洋的潜热释放。这些条件驱动该区域季节内SST升高,在MJO第3、4相位容易出现更强和持续时间更长的热浪事件。

    研究还表明,MJO状态可作为预测SETIO热浪和冷浪事件的先兆因子。例如,当MJO处于第1相位时,SETIO区域在12±10天后有18%的概率发生热浪,是背景发生概率的四倍。因此,MJO为区域性极端气候和环境灾害事件的预测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崔展娴,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论文合作者包括海洋所王凡研究员和郭亚茹博士。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867

    论文信息:Cui, Z., Li, Y., Guo, Y., & Wang, F. (2024). Impacts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n marginal sea heatwaves of the south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20867.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20867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7/t20240711_721719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西太次表层海洋热浪极端事件生成演变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团队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热带西太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的生成演变规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发生的、离散而短周期的极端高温事件,因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影响,成为近年来海洋气候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前沿。传统关于海洋热浪的研究主要基于海洋表面温度,属于海表海洋热浪范畴。2021年,胡石建等人基于长期现场观测,发现在热带西太平洋存在超强的、独立于表层而发生的次表层海洋热浪,并揭示了次表层海洋热浪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影响。次表层海洋热浪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于2024年入选IOP Publishing Top Cited Paper Award for China(“Sustainability category”领域十篇论文之一)。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洋热浪存在极端事件,其中在2008年(MHW-08)和2010-2011年间(MHW-11)是有连续观测以来、两次最极端的次表层海洋热浪事件。为此,研究团队结合大气、海洋观测数据集和同化数据,系统研究了两次极端事件的形成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次极端事件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暖异常均在热带海域局部产生并发展,随后以多核的形态逐渐消散。两次极端事件在发生发展阶段主要受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异常导致的暖水辐聚和Ekman下降流异常导致的垂向平流输送影响;而在衰减阶段,水平流异常导致的水平平流输送和表层的辐合减弱是极端事件消退的主要机制,而次表层海洋热平流异常叠加La Nina背景下的西太暖异常是极端次表层海洋热浪发生的根本原因。 该研究加深了对次表层海洋热浪的认识,对理解和预测热带海洋极端气候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诗翰为文章第一作者,胡石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Li, S., and S. Hu* (2024), Evolution and drivers of extreme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during 2008 and 2010–2011, Journal of Climate, doi:10.1175/JCLI-D-24-0079.1. (2)Hu, S., S. Li, Y. Zhang, C. Guan, Y. Du, M. Feng, K. Ando, F. Wang, A. Schiller, and D. Hu (2021), Observed strong subsurface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6(10), 104024, doi:10.1088/1748-9326/ac26f2. (3)胡石建, and 李诗翰 (2022), 海洋热浪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37(1), 56-64, 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21.12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阐明极端天气系统下波浪对风暴潮和海流的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胡珀研究团队在浪流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阐明了不同极端天气系统下波浪对风暴潮和海流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波浪效应对沿岸海洋动力学至关重要,但目前波浪对海洋动力环境的作用机制(包括波浪调制表面应力、波浪调制底应力和三维波浪力等)尚不完全清楚。此外,每种机制的参数化方案选择较多,需要进行评估。该研究基于COAWST耦合模拟系统在渤黄海建立了三维浪-流耦合数值模式,探究了该半封闭海域的三种典型极端天气系统(冷空气、温带气旋和台风)期间波浪对风暴潮和海浪的作用机制,基于数值敏感性实分析和量化了三种耦合机制对表面应力、底应力和三维波浪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评估了7种参数化方案下风暴潮和流场变化的显著性,总结了3种耦合机制下波浪增水和浪致余流的异同。 研究发现,波浪影响下的表面应力会使极值区域的风暴潮加强,而波浪影响下的底应力会改变风暴潮的空间分布,三维波浪力对水位的影响相对于表面应力和底应力小得多。总的来说,边界层切应力的变化和波浪引起的较大动量通量主要发生在近岸浅水区域。此外,该研究发现极端天气下,波浪引起的流场变化会形成流涡。气旋、反气旋流涡对应着波浪减水、增水,流涡的数量和强度随着风场强度的增强和旋度增加而增加。通过统计分析,推荐Drennan-Styles-McWilliams参数化方案组合,更适合中国近海北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莫冬雪助理研究员是论文第一/通讯作者,李水清特聘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胡珀研究员、侯一筠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李健高级工程师,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台风研究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Mo, D.*, Hu, P., Li, J., Hou, Y., & Li, S.* (2024). Effect of wave-dependent mechanisms on storm surge and current simulation during three extreme weather systems.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54(7): 1519-1543.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