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构所在过渡金属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3
  •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氢能发展规划,我国已在氢能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在将来有望成为氢能技术应用领域的先锋。氢气通常需要通过其它能源途径制取;电解水作为一种零污染的制氢方法,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当前,电解水制氢的最大问题在于电极材料催化活性差,过电位高,造成过多的电能消耗,而国内外学者在电极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观结构调控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要兵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吴克琛组副研究员李巧红 近期通过过渡金属异质结构界面调控,促进了对水及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过程。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分别制备了金属 Co(O) 纳米片和金属 Fe(O) 纳米链,再将两种纳米结构进行热耦合组装,形成具有明确界面结构的纳米异质结。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粉末衍射结果证实:热耦合过程中,无定形 Co(O) 纳米片在 Fe(O) 的诱导下,于界面边缘处产生大量局域微晶结构,这些微晶结构为电催化反应提供了丰富的阶梯、扭结和不饱和活性位点;此外,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该热耦合纳米异质结构材料在界面处形成部分 Co-O-Fe 桥联物种;同时,界面重排产生了大量氧缺陷位点,该过程未见报道。上述三个因素协同作用,极大地促进该 Fe/Co 异质结构材料的电催化活性。电催化测试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在 50 mA cm - 2 时其析氧过电位只有 329 mV ,且保持连续 20 h 电解不衰减。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该异质结构材料中,邻近界面的 Fe 活性位点可极大地促进羟基自由基向吸附态氧转化,从而提高析氧活性。当采用苯甲醇作为配对氧化反应,该异质结构材料与商业 Pt 片作为两电极时,在 10mA cm - 2 条件下电解水的电压可降至 1.42 V ,因而具有极高的商业应用价值。

    该工作为设计合成稳定高效的电催化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异质结构材料的应用范围,为探索新的电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此 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纳米与组装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先导研究计划等项目基金的资助, 于近期发表在国际能源期刊 ACS Energy Lett. 2018, 3, 1854- 1860 (DOI: 10.1021/acsenergylett.8b01071) 。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55701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在压电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11
    • 压电材料具有非中心对称性的结构,在外加机械力的作用下可诱导表面电荷的不对称分布。表面富集的非平衡电荷能够引发电化学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可实现水和氧气分子的活化以及活性氧物种的产生,从而可实现能源小分子(O2、H2O、CH4等)转化,被认为是实现绿色化学合成的重要潜在反应途径。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和环境催化材料课题组通过合理的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压电催化效应的半导体材料,开展了压电催化析氢、压电催化生成双氧水、压电催化转化甲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能源小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机制和转化反应机理。该研究对推动利用自然界和人造震动能将含能小分子转化为绿色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加超声作用下,超薄的MoS2内部能产生压电场。随着超声能量的增强,材料内部产生的内建电场作用增强,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因此,当超声能量增加时,MoS2产氢效率大幅提升。对MoS2进行电极性及表面极化修饰,不仅增加了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使内建电场分离的电子与H+在同一位点累积,进一步促进了产氢效率的提升,还能构建空穴捕获位点,促进了载流子的分离,实现了约1250μmol·g-1·h-1的高产氢效率。这种压电效应与催化作用耦合的思想,为半导体催化以及纳米能量转换器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有望拓宽压电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11909‐11915。 利用压电力显微技术表征了BiOCl、C3N4等材料的压电响应,并通过相关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反应证实了这些材料的压电催化活性位点。在空气气氛下,超声BiOCl或C3N4的纯水悬浮液可以分别得到28μmol/h和34μmol/h的H2O2产率,高于相应的光催化过程所得H2O2产率,表明这些材料在压电场下对氧气分子具有更强的催化效应,压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具有进一步应用发展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ChemSusChem 11 (2018) 527‐531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8366‐8373。 利用羟基磷酸钙HAp的压电催化效应,通过甲烷氧化与甲醇偶联的串联过程实现了甲烷向低碳醇的转化。通过探针分子的吸附以及Au3+还原反应,验证了超声振荡下HAp的作用机制为压电催化而非超声催化。在超声振荡下,HAp的表面感应电荷能够分别作为表面阴极/阳极引发电化学反应,实现甲烷、氧气和水分子的活化,其中,氧气和水分子活化后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进攻甲烷的C-H键使其转化为低碳醇。HAp上甲烷的压电催化转化能够获得甲醇、乙醇、异丙醇产物,产率分别为84.4、43.2、9.6μmolg-1h-1,且没有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生成。该研究通过碳碳偶联延长了甲烷转化的反应路径,缓解了甲醇发生过度氧化的情况,同时提出了一个基于压电催化的C1化合物升级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Energy, 79(2021) 105449‐105459。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大化所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09
    • 近日,大化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利用火焰喷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 , FSP)的高温淬火过程,将金属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锁定在亚稳态,从而大幅增强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应速率比传统催化剂的反应提高了10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 由氧化物中晶格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循环广泛存在于催化氧化反应中。其中,晶格氧的释放速率是反应的速控步骤,因此,增强晶格氧的活性,从而加速氧化还原循环,是促进催化氧化反应的重要手段。该团队巧妙地利用高温淬火的方法,在保证氧化物晶体稳定形成的同时,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属—氧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处于过饱和的亚稳定状态。新鲜制备的Ce-Zr固溶体氧化物中未发现氧空位,亚稳态的晶格氧可稳定存在,而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如低温还原、真空处理、担载金属等)即可释放出大量活泼氧,为CO催化氧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发现,与共沉淀法制备的Ce-Zr氧化物相比,采用FSP方法制备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数量增加了19倍。该研究成果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