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在压电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11
  • 压电材料具有非中心对称性的结构,在外加机械力的作用下可诱导表面电荷的不对称分布。表面富集的非平衡电荷能够引发电化学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可实现水和氧气分子的活化以及活性氧物种的产生,从而可实现能源小分子(O2、H2O、CH4等)转化,被认为是实现绿色化学合成的重要潜在反应途径。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和环境催化材料课题组通过合理的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压电催化效应的半导体材料,开展了压电催化析氢、压电催化生成双氧水、压电催化转化甲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能源小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机制和转化反应机理。该研究对推动利用自然界和人造震动能将含能小分子转化为绿色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加超声作用下,超薄的MoS2内部能产生压电场。随着超声能量的增强,材料内部产生的内建电场作用增强,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因此,当超声能量增加时,MoS2产氢效率大幅提升。对MoS2进行电极性及表面极化修饰,不仅增加了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使内建电场分离的电子与H+在同一位点累积,进一步促进了产氢效率的提升,还能构建空穴捕获位点,促进了载流子的分离,实现了约1250μmol·g-1·h-1的高产氢效率。这种压电效应与催化作用耦合的思想,为半导体催化以及纳米能量转换器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有望拓宽压电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11909‐11915。

    利用压电力显微技术表征了BiOCl、C3N4等材料的压电响应,并通过相关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反应证实了这些材料的压电催化活性位点。在空气气氛下,超声BiOCl或C3N4的纯水悬浮液可以分别得到28μmol/h和34μmol/h的H2O2产率,高于相应的光催化过程所得H2O2产率,表明这些材料在压电场下对氧气分子具有更强的催化效应,压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具有进一步应用发展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ChemSusChem 11 (2018) 527‐531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8366‐8373。

    利用羟基磷酸钙HAp的压电催化效应,通过甲烷氧化与甲醇偶联的串联过程实现了甲烷向低碳醇的转化。通过探针分子的吸附以及Au3+还原反应,验证了超声振荡下HAp的作用机制为压电催化而非超声催化。在超声振荡下,HAp的表面感应电荷能够分别作为表面阴极/阳极引发电化学反应,实现甲烷、氧气和水分子的活化,其中,氧气和水分子活化后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进攻甲烷的C-H键使其转化为低碳醇。HAp上甲烷的压电催化转化能够获得甲醇、乙醇、异丙醇产物,产率分别为84.4、43.2、9.6μmolg-1h-1,且没有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生成。该研究通过碳碳偶联延长了甲烷转化的反应路径,缓解了甲醇发生过度氧化的情况,同时提出了一个基于压电催化的C1化合物升级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Energy, 79(2021) 105449‐105459。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提出纳米催化医学研究新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06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研究员和陈雨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 在国际权威综述学术期刊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影响因子: 38.618 )发表综述论文( “Nanoparticle-Triggered In-Situ Catalytic Chemical Reactions for Tumour-Specific Therapy” ( Chem. Soc. Rev. , 2018. DOI: 10.1039/c7cs00471k) ,首次提出 “ 纳米催化医学 ” 的新概念( Nanocatalytic Medicine, NCM ),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和全面的阐述,并将这一新的方法应用在肿瘤的高效、安全治疗中,为纳米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常规的肿瘤化疗采用具有高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会同时杀死癌细胞和破坏正常细胞通过细胞凋亡或非选择性坏死的途径。如果能够采用无毒 / 低毒的纳米颗粒,通过选择性地催化 / 触发肿瘤组织内部的特定化学反应,在局部产生数量可观的特定反应产物,则可以实现一系列的生物学和病理学响应,这可能在不对正常组织产生显著副作用的情况下,实现肿瘤特异性的治疗和成像,以达到特异性的癌症防治目的。然而,利用催化化学反应实现选择性肿瘤诊疗的相关技术进步,依赖于基础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技术革新,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有别于传统的临床癌症诊断模式。为了总结基于肿瘤局部催化化学反应的癌症研究发展动态,该综述汇集了以巧妙设计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和生物学效应的纳米平台为基础的,具有多功能性、选择性催化反应响应的癌症治疗模式,这些催化反应的响应源包括:内源性的肿瘤微环境( TME )和外源性的物理场刺激。这些独特的肿瘤内化学反应可用于肿瘤窒息饥饿疗法( TME 响应的催化反应剥离瘤内氧组分与养分)、化学动力学疗法( TME 响应的催化反应原位产生高毒性活性氧组分)、声动力学治疗(超声刺激瘤内原位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组分)、气体治疗( TME 响应或外场催化反应产生治疗性气体),逆转肿瘤乏氧( TME 响应或外场催化反应提高氧含量),以及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诊断成像和对多种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甚至其他外场催化的多样性诊断与治疗。   为了更好地总结以上催化反应实现肿瘤特异性治疗的研究,推动这一研究方向的进展,该综述 在国际上首次 提出 “ 纳米催化医学 的新概念,并对其本质和应用作了定义和讨论。 通过全面总结该研究团队在纳米催化医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进一步汇集了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提出了作者对该领域发展现状的观点,展望了纳米催化医学领域的潜在发展方向。这一工作有望为 个性化生物医学提供一种全新且低毒有效的癌症诊疗解决方案,从而为 纳米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将对化学、材料、生物和医学领域的交叉研究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团队已在 “ 纳米催化医学 ” 这一全新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关主要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Nat. Nanotechnol. , 2017, 12, 378-386; Nat. Commun. , 2017, 8, 357; J. Am. Chem. Soc. , 2017, 139, 1275-1284; J. Am. Chem. Soc. , 2016, 138, 9881-9894; J. Am. Chem. Soc. , 2014, 136, 16326-16334; Angew. Chem. Int. Ed. , 2016, 128, 2141-2146; Adv. Mater. , 2015, 27, 4155-4161; Adv. Mater. , 2014, 26, 7019-7026; Adv. Funct. Mater. , 2014, 24, 4386-4396; Biomaterials , 2017, 125, 23-37; Biomaterials , 2012, 33, 7126-7137 等权威学术期刊上。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项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 《上海硅酸盐所在中红外激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0-16
    • 中红外( 2-5 μm)波段激光因同时位于“大气窗口区”和“分子指纹区”, 在大气遥感、光谱学分析、医疗诊断、光通讯及直接红外对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现中红外激光输出的多种手段中,基于稀土离子( Tm3+和 Ho3+)掺杂的钇 /镥铝石榴石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 II-VI化合物( TM2+:II-VI)增益材料的固体激光器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江研究员带领的透明与光功能陶瓷研究团队 成功制备了新型的高质量4at%Tm:LuAG陶瓷透明,并与德国马克斯伯恩非线性光学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 Tm:LuAG陶瓷的 2022nm连续激光输出 0.83W(泵浦源: 787nm钛宝石激光),斜率效率高达 61%(输出耦合镜透过率 TOC=5%),可调谐激光波长范围为 1808~2073nm( Opt. Express, 2017, 25: 7084-7091)。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团队研制的 0.8at%Ho:LuAG陶瓷实现了 2100.7nm连续激光输出 2.67W(泵浦源: 1907.5nm Tm:YLF激光),斜率效率 26.5%(国际报道最高值),光束质量 M2=1.1( J. Am. Ceram. Soc., 2017, 100: 2081)。 稀土离子( Tm3+和 Ho3+)掺杂的钇 /镥铝石榴石透明陶瓷具有良好理化性能和光谱特性,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 2 μm固体激光增益介质。该研究团队 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 Tm:YAG和 Ho:YAG透明陶瓷,并与德国马克斯伯恩非线性光学研究所合作实现了高性能连续激光输出。采用连续钛宝石激光器为泵浦源, Tm:YAG陶瓷实现 2μm波段 SESAM锁模激光输出,脉冲宽度 3ps,重复频率 89MHz下的平均输出功率约为 150mW( Opt. Express, 2015, 23: 1361-1369)。采用 1.9μ m Tm光纤激光同带泵浦 Ho:YAG陶瓷,实现了 2090.4nm和 2094.0nm连续激光输出,斜率效率高达 88%和 83%( Appl. Opt., 2016, 55: 4877-4887)。利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 SESAM) , 实现了 Ho:YAG陶瓷在 2059nm至 2121 nm范围内的稳定锁模运转( Opt. Express, 2016, 16: 18003)。研究团队在新型 Tm/Ho:LuAG激光陶瓷方向的突破,进一步拓宽了高性能中红外激光材料的选择范畴。 采用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 II-VI化合物多晶陶瓷作为增益介质的固体激光器,具有超宽带调谐、高量子效率等优势,以及实现高功率、高能量中红外激光输出的潜力。同时,由于 Cr2+/Fe2+:II-VI等材料无激发态吸收,其理论品质因子 (FOM值 )无限大,因此也可用作中红外被动调 Q激光器的可饱和吸收体。研究团队 采用热扩散法制备了高光学质量的Cr:ZnS/ZnSe透明陶瓷材料,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姚宝权教授团队合作, Cr:ZnSe陶瓷增益介质成功实现了室温下最高功率为 418mW,斜率效率 12.8%的连续激光输出。以 Cr:ZnS作为被动调 Q的可饱和吸收体, 成功实现了 Ho:YAP、 Ho:LuAG等激光器的窄脉宽、高功率的 PQS激光输出( Laser Phys. Lett., 2015, 12: 105002; Appl. Phys. B, 2017, 123: 28)。 与沉积热扩散法相比,陶瓷制备方法可以避免 TM:ZnS/ZnSe中掺杂剂与基质在高温下的共熔,能实现掺杂离子的均匀分布,易于实现结构设计进行更好的热管理。另外,陶瓷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热震性,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规模生产等优点。研究团队 采用湿化学法合成了Fe2+:ZnS纳米粉体,再采用热压烧结结合热等静压烧结后处理工艺制备了高光学质量的 Fe2+:ZnS透明陶瓷,样品在 2.0μm处透过率为 ~45%, 5.0μm处透过率为 ~70%。这是目前已经报道的光学质量最优的热压 Fe2+:ZnS透明陶瓷( J. Am. Ceram. Soc., 2016, 99: 3060; J. Eur. Ceram. Soc., 2017, 37: 2253)。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等资助。 4at%Tm:LuAG透明陶瓷的光谱特性、激光装置及激光性能 0.8at%Ho:LuAG透明陶瓷的光谱特性及激光性能 沉积热扩散法制备的 Cr,Fe离子掺杂 ZnS/ZnSe多晶陶瓷的实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