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生物塑料产量将增至244万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5
  • 欧洲生物塑料公司表示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从2017年的约205万吨增加至2022年的约244万吨,并且生物聚合物如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增速最快。

    此前该公司环境协会事务处长ConstanceIssbruecker曾表示,预计到2021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达到610万吨,与本次预测数据差距较大。

    欧洲生物塑料公司董事长FrancoisdeBie周三表示:“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生物塑料市场将增长20%,政府的支持与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生物塑料市场的扩大都有推进作用。”

    2017年全球约56%的生物塑料装置生产的是生物基塑料但并非是生物降解塑料,包括生物基聚乙烯、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生物基聚酰胺。

    包装仍然是生物塑料最大的应用领域,2017年将近60%(120万吨)的市场。亚洲是生物塑料的主要产地,目前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欧洲占产量的20%,但到2022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

    “生物塑料在以后的日子里将逐渐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许多化工企业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生物基产品。”

  • 原文来源: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51369
相关报告
  • 《生物降解地膜年覆膜近300万亩,将消耗1.56万吨PBAT》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27
    • 近日,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40余家单位在新疆石河子召开国家标准GB/T 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修订第二次讨论会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现场会。 1.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规模与材料消耗现状 据会议披露,目前我国地膜的用量每年已超过145万吨,覆膜土地达2.5亿亩。生物降解地膜每年的覆膜面积已接近300万亩。 若按每亩覆盖6.5公斤生物降解地膜估算,300万亩将消耗1.95万吨生物降解地膜;PBAT作为地膜主要原料,占比约 80%,年消耗量达1.56万吨。 从应用场景看,物降解地膜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落地,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海南、江苏、浙江、广东、西藏等省市。 覆盖作物方面,包括玉米、番茄、甜菜、辣椒、马铃薯、红薯、花生、大蒜、水稻、棉花等。 多年示范显示,其在根茎类作物种植中可解决残膜污染并实现增产;水稻种植中搭配除草膜,既能减少农药使用,又能提升作物绿色品性;在旱稻等需控膜期的作物中,降解性能优势尤为突出。 与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降解地膜有望逐步替代传统PE地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现行标准推动行业发展,修订直指应用痛点 GB/T 35795-2017自2018年实施以来,成为生物降解地膜产业的重要支撑: 1.推广加速:地膜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北方干旱地区和特色作物区成效显著; 2.技术升级:形成 “原料 — 加工 — 应用” 全链条创新体系,性能提升的同时成本下降; 3.生态增效:从源头减少白色污染,改善土壤质量,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不过,现行标准也暴露出短板:降解性能的规定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及适用性有待加强、降解地膜材质种类需更新完善、有必要建立追溯方式以打击伪降解产品等。为此,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5年2月获批启动修订,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组建起草工作组推进相关工作。 3.标准修订进程:以实证数据支撑,聚焦应用难点 标准修订2025年3月启动后,起草组通过“实验验证+田间示范”双路径积累数据: 2025年4月起,在新疆兵团144团、博乐市及北京延庆等地,征集20家企业的20个样品,开展棉花、玉米、甜菜等作物覆膜试验,并同步在国家塑料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完成性能测试; 本次石河子现场会重点验证棉花地膜应用——此前生物降解地膜在棉花种植中因耐老化不足存在短板,而示范显示,20个棉花地膜样品在85天内完成“诱导期(39天)—崩裂期(85天)”的降解过程,95%在棉花花铃期(7月5日)进入崩裂期,降解速度较国际标准ISO23517:2021的24个月显著提升。棉花种植中,地膜的核心作用是在苗期至花铃期(约 2-3 个月)发挥保温、保墒、防草等功能,之后需逐步降解以避免残膜污染。本次示范的关键数据恰好匹配这一需求为解决棉花覆膜痛点提供了数据支撑。 下一步,起草组成员将按照本次会议讨论内容继续修订完善文本、规范表述形式,完善资料性附录内容,补充完成验证实验及数据分析,预计在8月中旬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同步撰写标准编制说明。
  • 《海洋中的塑料和微塑料在增加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19
    • 海洋中的塑料和微塑料在增加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分析了全球不同区域的大量海洋垃圾监测调查数据以及建模数据,该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1月28日在《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期刊上发表。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是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nstitut Francais de Recherche pour L’Exploitation de la Mer,IFREMER)的著名研究员Francois Galgani博士。研究认为,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直至2019年,沿海海洋系统中的垃圾数量是恒定的。例如,连续的浮游生物记录仪收集的海洋垃圾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东北大西洋每年捕获的浮游生物数量没有变化,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浮游生物数量稳步增加。海洋垃圾的某些组成成分,例如工业颗粒,国家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影响,这些物质在工业应用中的减少,使得海洋中检测到相应的组分颗粒体积也在减少。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但这种“稳定状态”(沿海海洋系统中塑料数量恒定)的情况可能并未考虑以下情况:(1)塑料垃圾转移到了全球海洋的偏远地区,在那里开展监测,因此同样的垃圾没有被统计。(2)垃圾降解成更小的碎片(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由于体积小(例如微塑料网中的纤维)或由于它们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从而不会被发现。 有关海洋塑料垃圾的统计数据发人深省。例如,据海洋保护协会(Ocean Conservancy)估计,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而目前在同一海域已经有1.5亿吨塑料。全球每年生产3.8亿吨塑料,其中约50%为一次性塑料,这包括全球每年销售的5000亿个塑料袋,它们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15分钟。(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