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地膜年覆膜近300万亩,将消耗1.56万吨PBAT》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7-27
  • 近日,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40余家单位在新疆石河子召开国家标准GB/T 35795《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修订第二次讨论会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现场会。
    1.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规模与材料消耗现状
    据会议披露,目前我国地膜的用量每年已超过145万吨,覆膜土地达2.5亿亩。生物降解地膜每年的覆膜面积已接近300万亩。
    若按每亩覆盖6.5公斤生物降解地膜估算,300万亩将消耗1.95万吨生物降解地膜;PBAT作为地膜主要原料,占比约 80%,年消耗量达1.56万吨。
    从应用场景看,物降解地膜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落地,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海南、江苏、浙江、广东、西藏等省市。
    覆盖作物方面,包括玉米、番茄、甜菜、辣椒、马铃薯、红薯、花生、大蒜、水稻、棉花等。
    多年示范显示,其在根茎类作物种植中可解决残膜污染并实现增产;水稻种植中搭配除草膜,既能减少农药使用,又能提升作物绿色品性;在旱稻等需控膜期的作物中,降解性能优势尤为突出。
    与会者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生物降解地膜有望逐步替代传统PE地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现行标准推动行业发展,修订直指应用痛点
    GB/T 35795-2017自2018年实施以来,成为生物降解地膜产业的重要支撑:
    1.推广加速:地膜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北方干旱地区和特色作物区成效显著;
    2.技术升级:形成 “原料 — 加工 — 应用” 全链条创新体系,性能提升的同时成本下降;
    3.生态增效:从源头减少白色污染,改善土壤质量,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不过,现行标准也暴露出短板:降解性能的规定与国际标准的衔接及适用性有待加强、降解地膜材质种类需更新完善、有必要建立追溯方式以打击伪降解产品等。为此,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5年2月获批启动修订,由北京工商大学牵头组建起草工作组推进相关工作。
    3.标准修订进程:以实证数据支撑,聚焦应用难点
    标准修订2025年3月启动后,起草组通过“实验验证+田间示范”双路径积累数据:
    2025年4月起,在新疆兵团144团、博乐市及北京延庆等地,征集20家企业的20个样品,开展棉花、玉米、甜菜等作物覆膜试验,并同步在国家塑料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完成性能测试;
    本次石河子现场会重点验证棉花地膜应用——此前生物降解地膜在棉花种植中因耐老化不足存在短板,而示范显示,20个棉花地膜样品在85天内完成“诱导期(39天)—崩裂期(85天)”的降解过程,95%在棉花花铃期(7月5日)进入崩裂期,降解速度较国际标准ISO23517:2021的24个月显著提升。棉花种植中,地膜的核心作用是在苗期至花铃期(约 2-3 个月)发挥保温、保墒、防草等功能,之后需逐步降解以避免残膜污染。本次示范的关键数据恰好匹配这一需求为解决棉花覆膜痛点提供了数据支撑。
    下一步,起草组成员将按照本次会议讨论内容继续修订完善文本、规范表述形式,完善资料性附录内容,补充完成验证实验及数据分析,预计在8月中旬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同步撰写标准编制说明。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21418.html
相关报告
  • 《年产50万吨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 落户新疆石河子开发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30
    • 3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新疆石河子开发区获悉,一个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PBAT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项目在石河子开发区签约。   在石河子开发区与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科技)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兵团八师师市党委常委、八师副师长,石河子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侯国俊表示,石河子开发区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全程配合、跟进,成立项目配合专班,确保项目高质高效如期建成投产。   东华科技隶属于大型央企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源于1963年成立的原化工部第三设计院,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的现代科技型企业。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出塑料污染治理顶层设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委发布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意见,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2020年、2022年、2025年为节点,明确了控制“白色污染”的时间表及限用、禁用范围,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公布了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限塑”具有巨大的市场商机。据统计,新疆地区仅农用膜的市场用量达到24万吨/年。   PBAT是对苯二甲酸(PTA)、己二酸(AA)和1,4-丁二醇(BDO)的共聚酯,属于可生物降解材料,产品的可降解性和生物安全性已通过欧盟、美国等全球性认证。PBAT性能和普通塑料聚乙烯PE接近,能够基本满足通用塑料要求,可应用在包装材料、餐饮用具、卫生用品、地膜等一次性用品上,通过产品改性还可以用于医用材料、光电子化学、精细化工等领域。   此次签约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约7亿元,年产10万吨/年PBAT。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总体70亿元,一期18亿元。
  • 《博大东方吉林将建成30万吨PPC生物降解材料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9
    • 在内地打拼30多年的香港企业家王金狮最近很忙,因为他在吉林省的新项目即将投产。该项目属于国家大力扶持的科技环保产业,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PPC)技术。 “PPC塑料是一种完全可降解的环保型塑料,成本低,有利于节能减排,市场很广阔。”王金狮说,“我们计划今年底试车,明年春节后投产。” 王金狮是香港博大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祖籍福建泉州,20多岁时从菲律宾随全家移居香港,创业起家。30多年前,王金狮回到内地发展,一路北上,在福建、湖北、北京、吉林等地从事过纺织、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纳米新材料、生态农业等行业。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王金狮将目光投向绿色环保产业。“普通石油基塑料广泛使用带来‘白色污染’,而PPC塑料节能环保,无疑是阳光产业。”他说。 2017年,博大东方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合作,在吉林市投资建设该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二期预计再投入15亿元,建成后PPC年产将达30万吨,预估产值60亿元左右。未来,王金狮还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地区建设3个年产不少于30万吨的PPC工厂。 “吉林市化工产业配套完善,政府对项目建设很支持,在这里发展心里很有底。”王金狮说,“工厂还没投产,就接到好几个欧洲国家的订单了。” 王金狮感慨自己走对了路子,赶上了国家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好时机。而回想在内地不断创业发展的历程,他更感触尤深:“我始终坚信依靠内地生机勃勃的市场不会错。” 长期在吉林打拼,王金狮对这片黑土地有着特殊感情。“东北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扎实,人才资源丰富,产业链完备,这些都是东北吸引域外资本的重要法宝。依靠这些优势,东北一定能够实现全面振兴。”他说。 除了企业家身份,王金狮还担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吉林省港资企业协会会长,他投身于搭建吉港两地商务、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平台。 受访中,这位香港企业家将三十载个人奋斗经历放在宏大时代背景下回望,直言自己最骄傲的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进步并参与和融入其中。“太不容易了!我非常自豪!”王金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