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正式启动长江上游“河湖公园”建设》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3
  • 11月17日,首届“河湖公园”建设论坛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四川省正式授牌首批9个“河湖公园”试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河湖公园”是以保护利用河湖及其沿岸地区自然、人文资源及景观为目的,兼有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社区发展等功能,实现河湖及其沿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四川省近年来充分利用丰富水资源和水利风景优势,突破行业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河湖公园”建设,组织实施河流、湖泊水域岸线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打造水利风景区升级版。 此次正式授牌的9个“河湖公园”试点分别是凉山州邛海-安宁河流域、青川县青竹江、绵阳市仙海、巴中市化湖、苍溪县白鹭湖、开江县宝石湖、大竹县百岛湖、南部县八尔湖、都江堰东风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方生态保护工作基础良好、山水文化和资源丰富、河湖价值突出且有地方代表性。 “以西昌邛海为例,作为四川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泊,我们将遵循‘活水城乡、戏水天堂’的理念,制定邛海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实施方案,建立‘生态良好、河湖健康’的邛海水生态保护体系。”四川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省坚持把‘河湖公园’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持续用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川模式’。”四川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表示,四川省建设“河湖公园”,对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报告
  • 《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干热河谷打造城市山地公园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李庆 摄影报道) 我省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工程计划今年9月30日完工,目前地处攀枝花市的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已完成主体。四川在线记者随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林业厅联合组织的大型采访“2014美丽中国 四川林业在行动”来到了攀枝花,只见这里曾经荒凉山坡已是花繁叶茂,城市山地公园雏形初露。 修复生态荒山要变城市山地公园 攀枝花市马坎片区,这里正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所在地。说道干热河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荒山、石头、沙山以及陡峭的山坡。为缓解攀枝花干热气候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大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实施引水上山、人工开挖种植树坑,对金沙江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着手打造。 “实际就在去年前,我们所在地都是荒山。”攀枝花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谭中月望着眼前满山的林木很是感概,说在这座生态功能区种树比种庄稼还要精细。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工程地处马坎片区,海拔1500余米,这里与城区隔江向望。根据计划,马坎片区的生态修复施工期一年,管护期一年,后年可以实现植被全覆盖,达到花繁叶茂,最终打造成为城市山地公园。 曾经臭水沟蜕变“十大最美街道” 为凸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攀枝花仁和区打造完成滨河湿地公园,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2008年,这里还是连片的鱼塘,周边还有臭水沟。滨河湿地公园是曲折蜿蜒的绿道,已被评为我省“十大最美街道”。自2009年启动退田还湖后,1000多户农家乐也随即搬迁。 荒山变青山,臭水沟变美丽湿地公园……攀枝花主城区呈现出一幅“生态画卷”。根据攀枝花正争创的国家森林城市计划,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就有大型休闲健身场所,而马坎片区生态修复以及滨河湿地公园,已经为争创打下了基础。省林业厅表示,我省对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湿地保护等方面,为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重要作用。.
  • 《四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16
    •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是横贯东西的经济驱动轴,是辐射南北的文化融合圈,也是影响全国的生态基因库。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长江全线一盘棋,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分别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构想,这对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派出多路记者,探访“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四川路径,讲述“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四川故事。   龙池“杜鹃夫妻”   13年的生态坚守   生态环境修复   人物故事   2005年开始,出于对生态保护的考虑,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开始封闭式打造。至今十三年过去,该景区尚未向世人正式“露面”。   如今旅游攻略网站上,还有不少网友在景区主页写下怀念。“那些年是数一数二的热门景点,房间紧张。没办法我们八个大人挤在一间房过夜。”“龙池景区举办的冰雪节是家中每年冬季保留节目,闹热得很”……   据龙池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这座承载着无数游客回忆以及期待的公园,在未来肯定会再次开放。但一定是在经济和生态利益兼顾的情况下,有秩序、高标准地开放。   当然,在这十三年等待的背后,有不少人在默默付出,只为守住龙池镇的绿水青山。   “杜鹃夫妻”坚守高山植物园   2005年开始,龙池森林公园停止对外开放,进行封闭式打造。而就在那年,李建书和周小芳夫妇上山,做起景区内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守护人。   鲜有游客进入,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无人区里,种花施肥,劈柴做饭,是这对夫妇的日常。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建书,开始学着辨认不同种类的杜鹃花,并在其他工作人员帮助下,学习浇水、施肥、捉虫、喷药……“一开始觉得深奥得很,比如这播种,你得小盘翻中盘,中盘翻大盘,马虎不得。但我因此也戒掉了爱打牌的坏毛病。”李建书说,这也是一种收获。   除了有朝夕相处的杜鹃,两夫妇还与金丝猴、羚羊、黑熊等为邻。在2012年4月,景区保护站工作人员刘素康还在景区竹林里发现了正在觅食的大熊猫。“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和刘素康结伴下山报警。“那只熊猫看着瘦弱得很,行动也迟缓,生怕有什么问题。”   经专业救护人员来诊断后,发现那只大熊猫营养不良,且患有胰腺炎、心肌炎,肝脏也严重受损,体内还有大量蜱和蛔虫。后来,这只后来被命名为“龙龙”的熊猫,经过救治,被送到了动物园颐养天年。   守护工作看起来有趣,但也有辛酸。因为山上的条件有限,十多年来景区不通电,手机没信号,蜗居在植物园偏房内的夫妇俩只能靠烧柴取暖。好在去年年底,夫妇俩的小屋安上了太阳能,解决了他们的用电问题。但每周二,夫妇俩却还得下山背食物。遇上大雪天,1米多深的积雪,20多公里路,80多斤的食物,他们有时候得走上一天。“尽管在山上的工作繁琐,条件或也没那么好。但有时候想想,这里有你在山下看不到的风景,也是种人生难得的体验。”李建书告知,这几年的封山育林,更是留给了山内动植物更多的空间。如今在园内,已经拥有了300多亩的杜鹃花田,品种也增加到了420多种,引种栽培野生杜鹃种类与数量,已位居亚洲第一。   对盗猎者严防死守   尽管龙池景区并未对外开放,但“觊觎”这山林内珍稀资源的人并未减少。   十三年来,都江堰市林业局以及龙池镇当地政府,对盗猎和破坏景区环境者“严防死守”,未曾懈怠。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在进山入口设置了警务亭,南岳社区巡逻队轮班日夜巡查,还有志愿团队随时进山清理。   南岳社区主任冯敏强也是巡视管理景区的巡逻队中一员,和他并肩作战的还有六十多个社区兄弟。“组成八支巡逻队,大家都轮班值守。尤其接到群众举报时,就得立刻反应行动。”   去年入冬的一个晚上,一通电话迅速震醒了冯敏强。“来电说有可疑人士进入景区,为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迅速召集队员,入山巡查。”之后,巡逻队在景区撞上了那位“嫌疑人”,但并未发现该男子携带任何了枪支或者其他工具,冯敏强对其教育警告了几句,劝离了该男子。   在这扎根多年,冯敏强对龙池的深情也化作一次次对生态保护的尽心,“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它仍能重现昔日的风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实习生黄蓉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