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16
  •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是横贯东西的经济驱动轴,是辐射南北的文化融合圈,也是影响全国的生态基因库。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长江全线一盘棋,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分别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构想,这对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派出多路记者,探访“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四川路径,讲述“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四川故事。

      龙池“杜鹃夫妻”

      13年的生态坚守

      生态环境修复

      人物故事

      2005年开始,出于对生态保护的考虑,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开始封闭式打造。至今十三年过去,该景区尚未向世人正式“露面”。

      如今旅游攻略网站上,还有不少网友在景区主页写下怀念。“那些年是数一数二的热门景点,房间紧张。没办法我们八个大人挤在一间房过夜。”“龙池景区举办的冰雪节是家中每年冬季保留节目,闹热得很”……

      据龙池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这座承载着无数游客回忆以及期待的公园,在未来肯定会再次开放。但一定是在经济和生态利益兼顾的情况下,有秩序、高标准地开放。

      当然,在这十三年等待的背后,有不少人在默默付出,只为守住龙池镇的绿水青山。

      “杜鹃夫妻”坚守高山植物园

      2005年开始,龙池森林公园停止对外开放,进行封闭式打造。而就在那年,李建书和周小芳夫妇上山,做起景区内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守护人。

      鲜有游客进入,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无人区里,种花施肥,劈柴做饭,是这对夫妇的日常。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建书,开始学着辨认不同种类的杜鹃花,并在其他工作人员帮助下,学习浇水、施肥、捉虫、喷药……“一开始觉得深奥得很,比如这播种,你得小盘翻中盘,中盘翻大盘,马虎不得。但我因此也戒掉了爱打牌的坏毛病。”李建书说,这也是一种收获。

      除了有朝夕相处的杜鹃,两夫妇还与金丝猴、羚羊、黑熊等为邻。在2012年4月,景区保护站工作人员刘素康还在景区竹林里发现了正在觅食的大熊猫。“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和刘素康结伴下山报警。“那只熊猫看着瘦弱得很,行动也迟缓,生怕有什么问题。”

      经专业救护人员来诊断后,发现那只大熊猫营养不良,且患有胰腺炎、心肌炎,肝脏也严重受损,体内还有大量蜱和蛔虫。后来,这只后来被命名为“龙龙”的熊猫,经过救治,被送到了动物园颐养天年。

      守护工作看起来有趣,但也有辛酸。因为山上的条件有限,十多年来景区不通电,手机没信号,蜗居在植物园偏房内的夫妇俩只能靠烧柴取暖。好在去年年底,夫妇俩的小屋安上了太阳能,解决了他们的用电问题。但每周二,夫妇俩却还得下山背食物。遇上大雪天,1米多深的积雪,20多公里路,80多斤的食物,他们有时候得走上一天。“尽管在山上的工作繁琐,条件或也没那么好。但有时候想想,这里有你在山下看不到的风景,也是种人生难得的体验。”李建书告知,这几年的封山育林,更是留给了山内动植物更多的空间。如今在园内,已经拥有了300多亩的杜鹃花田,品种也增加到了420多种,引种栽培野生杜鹃种类与数量,已位居亚洲第一。

      对盗猎者严防死守

      尽管龙池景区并未对外开放,但“觊觎”这山林内珍稀资源的人并未减少。

      十三年来,都江堰市林业局以及龙池镇当地政府,对盗猎和破坏景区环境者“严防死守”,未曾懈怠。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在进山入口设置了警务亭,南岳社区巡逻队轮班日夜巡查,还有志愿团队随时进山清理。

      南岳社区主任冯敏强也是巡视管理景区的巡逻队中一员,和他并肩作战的还有六十多个社区兄弟。“组成八支巡逻队,大家都轮班值守。尤其接到群众举报时,就得立刻反应行动。”

      去年入冬的一个晚上,一通电话迅速震醒了冯敏强。“来电说有可疑人士进入景区,为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迅速召集队员,入山巡查。”之后,巡逻队在景区撞上了那位“嫌疑人”,但并未发现该男子携带任何了枪支或者其他工具,冯敏强对其教育警告了几句,劝离了该男子。

      在这扎根多年,冯敏强对龙池的深情也化作一次次对生态保护的尽心,“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它仍能重现昔日的风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实习生黄蓉摄影报道

相关报告
  • 《四川统筹建立“一园三江”跨区域司法协作体系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02
    •  ●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司法协作,可打破流域区域壁垒、各自为政的办案格局,形成流域内审执一体化司法大保护格局   ●司法保护生态环境有两大职能,一是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审理,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资源犯罪;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法律宣传,使大家树立爱护环境的理念   6月5日,第49个“世界环境日”,阿坝、成都、乐山等8个市(州)中级人民法院及两家科研技术单位签署《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8+2”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决定通过建立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携手保护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省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高峰透露,四川省正统筹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辐射省内岷江、沱江、嘉陵江三大流域范围的“一园三江”跨区域司法协作体系,以流域、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探索环境资源跨区域一体化保护模式。“希望通过探索环境资源跨区域一体化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朋友圈”越建越多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在司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各地各层级法院不断进行跨区域司法协作探索,建起一个又一个“朋友圈”。   近日,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法院审结。2019年5月,长江禁渔期内,被告戴某和罗某二人在纳溪区安富街道附近的长江边电捕鱼。经泸州中院指定,此案由龙马潭区法院审理。   另一起非法采矿案,2018年11月,被告陈某和李某二人在长江禁采期内进入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禁采区,以帮助当地农民修路为名,非法开采河滩上的河沙并对外销售。此案也由龙马潭区法院审理。   两起案件发生在不同行政区域,但最后都由龙马潭区法院审理,源于泸州中院探索水环境资源案件实行跨行政区按流域集中管辖,凡是长江水产品刑事案件均指定由龙马潭区法院集中管辖。   这样的探索不只发生在泸州。自贡中院将全市沱江干流水域和主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案件,分别指定由富顺县法院和荣县法院集中管辖。   发源于不同地区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流过不同市(州),最终汇入干流长江。支流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干流的生态环境安全。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在司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各地各层级法院不断进行跨区域司法协作探索,建起一个又一个“朋友圈”。   在岷江流域,阿坝、雅安、乐山等8个中院和两个科研技术单位抱团;在沱江流域,泸州、自贡、内江等7个中院结成“盟友”;在嘉陵江源头,四川广元、甘肃陇南及陕西汉中、宝鸡三省四地中院建立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长江边,泸州泸县法院、龙马潭区法院与重庆法院、渝北法院牵手,探索构建濑溪河流域环境资源保护协调联动机制……   记者采访中发现,从长江干流到支流,从市域内、省域内法院间到毗邻省(市)法院间,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司法协作的“朋友圈”正越建越多,已覆盖全省高级、中级、基层三级法院。这些法院力图通过协作,打破流域区域壁垒、各自为政的办案格局,形成流域内审执一体化司法大保护格局。   尊重环境整体性   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必须遵循流域的自然整体性,协调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中岸上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为何要探索跨区域司法协作?   “跨区域司法协作,是以流域、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探索环境资源保护一体化,有利于化解区域分割与流域、生态功能区整体性的矛盾。”高峰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全面加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的意见》提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必须遵循流域的自然整体性,协调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中岸上的关系。   “现实中发生的一些环境污染案例,证实跨区域司法协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广元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赵冬梅说,由于水的流动性,往往污染发生地在上游一个行政区域,而产生破坏性后果地又在另一个行政区域。   以地处嘉陵江中上游的广元为例,前几年,广元相继发生锑污染、柴油污染等,影响城区及沿江城镇数十万人饮用水安全,但导致这些污染事件发生的污染源头,均不在广元市行政区域内。   “流域各管一段,环境保护各治一截,违背流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整体性。”一些中院、基层法院的相关人士表示,行政区域分割与流域整体性、部门分治与生态系统性间的矛盾,弱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比如,不同行政区域内的法官,对同一类案件的裁判标准可能会出现偏差。   更多法院希望通过跨行政区域司法协作中的保护、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中的具体问题。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何汇川介绍,前些年,该市一些“补种复绿”案件,基本在案发原地零星随机补种,缺乏科学指导和后期监管;有些案件中,前期刚补种,后期又面临征地拆迁等问题。今年,广元建立和打造集中“补植复绿”生态教育基地。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建立后,还将与相关法院共建和打造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秦蜀三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跨区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实践基地,融生态修复、法治宣传和警示教育于一体。   科研技术单位的加入,为解决目前环境案件中生态修复标准缺乏的问题进行技术支持。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工程分公司总经理何涛表示,作为四川唯一一家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司法协作技术单位,将为环境公益诉讼、修复性司法开展、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等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注意三方面问题   司法协作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注意司法协作的效力。注意流域环境案件的管辖。注意多维主体的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协作,如何才能实质有效?   “司法保护生态环境有两大职能,一是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审理,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资源犯罪;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法律宣传,使大家树立爱护环境的理念。”赵冬梅认为,从预防犯罪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环保宣传比环境审判的意义更大。“人人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就不会发生破坏环境的案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中。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探索创新审判执行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各地地方司法机关将环境司法协作作为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开展多样化探索。去年,全省法院共审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的案件1155件,审理环境民事案件2189件,审理生态环境资源行政案件3014件。   但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认为,司法协作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注意司法协作的效力。目前我国实体法和程序法对流域司法协作并无明确具体规定,实践中的流域司法合作协议多冠之以“框架协议”“意见”“行动方案”等名义,实施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不足,宜对司法协作具体落实内容、保障机制多加考虑。   注意流域环境案件的管辖。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均未对环境案件的跨区域集中管辖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流域司法协作尝试的环境案件集中管辖只能采用指定管辖方式,这种“一案一指定”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注意多维主体的协调。目前,由法院推动的环境司法协作,对当地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及行政机关在协作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明确。流域保护的整体性、协同性,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证据收集等方面加强协作,也要求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加强协作。比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中的行政磋商等。   “建议加强流域城市群公、检、法三机关执法办案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可通过电子化信息平台互通环境资源案件信息、司法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等,实现办案尺度的相对统一。”左卫民表示,还可以考虑建立流域城市群常态化宣传协作机制,由公、检、法三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融媒体宣传格局,提升流域保护的整体意识。   省高院副院长熊焱表示,通过环境司法的有力介入,可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制止非法活动造成的动植物种群消亡和生态环境功能减退,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污水滩涂变花田酒地泸州市助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8
    • 清溪畔,长江傍,酒香断愁肠,柳梢下,绿水荡漾,五彩画廊百里长。这里便是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的清溪花田景区,景区依托清溪河下游河畔而建,以展示花田景观和酒文化为主题,由清溪河道景观、花田景观、景观桥、娱乐项目区、1个旅游集镇、3个白酒庄园和1个商务度假区等部分组成,面积为2500亩,是一个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餐饮酿酒、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难以想象,如今的这片花田酒地,过去却是一个污水滩涂。这个几年前还沉睡山里、杂树覆盖的荒溪沟,如今已变身为泸州及周边市民假日休闲胜地。 泸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在泸州市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清溪谷花田酒地景区可谓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整改,曾经的滩涂荒地变为4A级景区,清溪河流域也成为四川省的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今年3月,泸州市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41个水生态文明城市,也为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带,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生态保护 荒地成为绿地 在清溪谷花田酒地景区内,“五彩花海”、“四季酒香”、“九曲碧波”在这里交相辉映,呈现出“花田酒飘香、酒庄花芬芳”的独特魅力。该景区于2014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开园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建成核心花海80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据泸州市纳溪区水务局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站长李玉梅介绍,曾经的清溪河地表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时常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上2002年引进的3家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清溪河,导致清溪河的水质逐年恶化,河水常年仅能达到Ⅴ类水质,造成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针对清溪河突出的环境问题,纳溪区依托泸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采取生态治理和项目整合、社会资本引入、产业发展‘三个结合’方式,加强水土稳固保持能力,并通过关闭流域内工业企业、实施水系净化工程等项目提升水质、优化流域生态环境。”李玉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同时,为有效加强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监管,纳溪区委书记、区长任指挥长、区级相关部门成员创建工作领导组,并制定了《“花田酒地”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把创A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李玉梅介绍说,经过整改,清溪河流域出口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Ⅲ类以上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8%以上,水土流失强度降低为微度。曾经的滩涂荒地变为4A级景区,清溪河流域也成为四川省的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此外,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清溪河流域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实施来让环境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开发项目去破坏环境。“种花也好,修堤坝也好,都是更好地保护环境。就将就它原来的这些资源,包括地形改造、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光添彩,而没有去破坏它。”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发展绿色产业 绿地成为宝地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当地居民时了解到,曾经,清溪河两岸的居民主要依靠种地维生,自花田酒地景区建起并开放后,很多人都转行去做生意或者去酒厂上班,赚的钱比过去多得多。可见,花田酒地景区内生态产业的发展,使生态环保、经济发展与人民创收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清溪河小流域8000多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获得感,也使得清溪河小流域成为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案例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模板。 不过,众所周知,酿酒业一直是耗水大户,对水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那么,在景区内酿酒是否真的是绿色产业呢?景区内的酿酒厂是否又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花田酒地景区将白酒酿造与种植、养殖、加工业等产业结合,着力打造集“酿造、储存、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产、文化旅游、创意服务”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链与良性生态循环。景区内的酒庄兼具白酒生产、酒文化展示以及旅游观光的功能,酒厂通过酿酒冷却水循环利用技术,对丢糟燃烧产生的蒸汽进行循环利用,确保生产过程的清洁、低碳与环保。 打造醉美泸州,助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花田酒地的兴盛,是泸州市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诠释着泸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呈现着泸州市生态文明改革的成效。 泸州市着力打造“中国最美小流域”示范样板,使清溪河小流域从“荒地污地”变身成为“绿地宝地”,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第5个、全省第1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清溪河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标志着泸州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探索与积极贡献。 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王开源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泸州市坚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打好长江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整治攻坚战“八大战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泸州市围绕“山清水秀、人水和谐、景态自然、醉美泸州”的总体目标,积极打造“一主四副,蓝廊绿网,点线结合,水城共融”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格局,与此同时,泸州市扎实开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执法监管六大行动。今年上半年,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濑溪河、龙溪河等6大河流开工建设122个保护与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投入800余万元新建投运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7月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泸州市积极践行“创新强水、开放活水、协调兴水、绿色助水、共享惠水”理念,立足“醉美”酒城文化,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以清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泸州智慧”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