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干热河谷打造城市山地公园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4
  •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李庆 摄影报道) 我省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工程计划今年9月30日完工,目前地处攀枝花市的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已完成主体。四川在线记者随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林业厅联合组织的大型采访“2014美丽中国 四川林业在行动”来到了攀枝花,只见这里曾经荒凉山坡已是花繁叶茂,城市山地公园雏形初露。

    修复生态荒山要变城市山地公园

    攀枝花市马坎片区,这里正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所在地。说道干热河谷,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荒山、石头、沙山以及陡峭的山坡。为缓解攀枝花干热气候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加大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实施引水上山、人工开挖种植树坑,对金沙江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着手打造。

    “实际就在去年前,我们所在地都是荒山。”攀枝花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谭中月望着眼前满山的林木很是感概,说在这座生态功能区种树比种庄稼还要精细。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工程地处马坎片区,海拔1500余米,这里与城区隔江向望。根据计划,马坎片区的生态修复施工期一年,管护期一年,后年可以实现植被全覆盖,达到花繁叶茂,最终打造成为城市山地公园。

    曾经臭水沟蜕变“十大最美街道”

    为凸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攀枝花仁和区打造完成滨河湿地公园,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2008年,这里还是连片的鱼塘,周边还有臭水沟。滨河湿地公园是曲折蜿蜒的绿道,已被评为我省“十大最美街道”。自2009年启动退田还湖后,1000多户农家乐也随即搬迁。

    荒山变青山,臭水沟变美丽湿地公园……攀枝花主城区呈现出一幅“生态画卷”。根据攀枝花正争创的国家森林城市计划,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就有大型休闲健身场所,而马坎片区生态修复以及滨河湿地公园,已经为争创打下了基础。省林业厅表示,我省对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湿地保护等方面,为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报告
  • 《人背马驮克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难题造林禁区将变森林公园》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8
    •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绿色是重要一环。而绿色发展路上每迈出一步坚定的步伐,四川大地上每增添一抹葱郁的绿色,背后一定有一个动人的生态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有守护大山20年无怨无悔的护林员,有在“造林禁区”生长出的簇簇繁花,也有整个山脉从生态脆弱向森林公园的蝶变。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我省绿色发展路上的这些小故事,目的只有一个:以榜样汇聚更多的力量,书写更多的生态发展路上的这些小故事,目的只有一个:以榜样汇聚更多的力量,书写更多的生态故事,为全川增绿,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     马坎片区生态修复工程      建设档案     启动时间:2013年8月     建成时间:2014年底     达成目标: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040.3亩,土、水、肥、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持和固定     未来规划:打造一个面积约3000亩的森林公园     8月5日上午10时,记者乘车从攀枝花市中心沿金沙江大道向东行驶,跨过新密地大桥再向西沿钢城大道行驶大致同样距离,便来到与市中心隔金沙江相望的马坎片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马坎片区)项目就位于此。     这是一片立于金沙江畔的高大山体。沿着崎岖山路向上攀登,眼前忽暗忽明,是阳光透过路边树木投下的光影。越往前走路越宽,最后是宽4米左右的沥青道路。道路两旁花木繁茂,攀枝花、红花羊蹄甲、小叶榕、三角梅……一团团、一簇簇,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半山腰一处凉亭附近,侯兴发等管护工人身穿橙色工作服、手持园艺剪等工具,两人一组锄草、修枝、剪叶、浇水。“我们在这里管护已两三年了。”侯兴发说。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攀枝花市东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徐明庆告诉记者,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特点是土壤松散贫瘠,气候干旱缺水,坡度大难以保持水土,因此生态十分脆弱,曾被国内外林学界视为“造林禁区”。马坎片区更是其中典型,每年四五月份,山地裸地地表极高温可达70℃,40厘米内的表土含水量接近零值。附近居民回忆,他们曾在山上种过农作物,但因为岩石大面积裸露,总是种什么蔫什么。一旦下大雨,又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马坎片区治理前的状况。 攀枝花干热河谷典型地貌。     改变从2013年开始。当年8月,马坎片区生态修复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约3200万元。“为改良土壤,施工人员从30公里外的岔河林场运来种植土。施工现场山高坡陡,车上不去,就用人背马驮。”徐明庆介绍,为解决灌溉难题,片区架设管道从附近企业引水灌溉植被。2014年底,工程通过验收,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040.3亩,其中原生植被抚育管理300亩、人工造林740.3亩。     沿着沥青道路继续前行,经过一处山脊,眼前豁然开朗。马坎片区目之所及,全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再往前行,山坡上种的芒果树已挂果。附近居民李琳说,这里环境越来越美,空气清新,常常来此散步。     “现在,马坎片区整个区域呈现了比较好的植被,逐步使土、水、肥、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持和固定。这个项目的实施,为我们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典型示范。”徐明庆说。     徐明庆表示,马坎片区正在规划打造一个面积约3000亩的森林公园,目前已修建了1处公共厕所、3处凉亭,停车场完成了600平方米,园区道路完成3000米,未来将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 《四川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3-16
    •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习近平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是横贯东西的经济驱动轴,是辐射南北的文化融合圈,也是影响全国的生态基因库。尤其是长江上游地区,既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长江全线一盘棋,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分别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构想,这对促进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派出多路记者,探访“加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四川路径,讲述“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四川故事。   龙池“杜鹃夫妻”   13年的生态坚守   生态环境修复   人物故事   2005年开始,出于对生态保护的考虑,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开始封闭式打造。至今十三年过去,该景区尚未向世人正式“露面”。   如今旅游攻略网站上,还有不少网友在景区主页写下怀念。“那些年是数一数二的热门景点,房间紧张。没办法我们八个大人挤在一间房过夜。”“龙池景区举办的冰雪节是家中每年冬季保留节目,闹热得很”……   据龙池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这座承载着无数游客回忆以及期待的公园,在未来肯定会再次开放。但一定是在经济和生态利益兼顾的情况下,有秩序、高标准地开放。   当然,在这十三年等待的背后,有不少人在默默付出,只为守住龙池镇的绿水青山。   “杜鹃夫妻”坚守高山植物园   2005年开始,龙池森林公园停止对外开放,进行封闭式打造。而就在那年,李建书和周小芳夫妇上山,做起景区内华西亚高山植物园的守护人。   鲜有游客进入,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无人区里,种花施肥,劈柴做饭,是这对夫妇的日常。只有小学文化的李建书,开始学着辨认不同种类的杜鹃花,并在其他工作人员帮助下,学习浇水、施肥、捉虫、喷药……“一开始觉得深奥得很,比如这播种,你得小盘翻中盘,中盘翻大盘,马虎不得。但我因此也戒掉了爱打牌的坏毛病。”李建书说,这也是一种收获。   除了有朝夕相处的杜鹃,两夫妇还与金丝猴、羚羊、黑熊等为邻。在2012年4月,景区保护站工作人员刘素康还在景区竹林里发现了正在觅食的大熊猫。“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和刘素康结伴下山报警。“那只熊猫看着瘦弱得很,行动也迟缓,生怕有什么问题。”   经专业救护人员来诊断后,发现那只大熊猫营养不良,且患有胰腺炎、心肌炎,肝脏也严重受损,体内还有大量蜱和蛔虫。后来,这只后来被命名为“龙龙”的熊猫,经过救治,被送到了动物园颐养天年。   守护工作看起来有趣,但也有辛酸。因为山上的条件有限,十多年来景区不通电,手机没信号,蜗居在植物园偏房内的夫妇俩只能靠烧柴取暖。好在去年年底,夫妇俩的小屋安上了太阳能,解决了他们的用电问题。但每周二,夫妇俩却还得下山背食物。遇上大雪天,1米多深的积雪,20多公里路,80多斤的食物,他们有时候得走上一天。“尽管在山上的工作繁琐,条件或也没那么好。但有时候想想,这里有你在山下看不到的风景,也是种人生难得的体验。”李建书告知,这几年的封山育林,更是留给了山内动植物更多的空间。如今在园内,已经拥有了300多亩的杜鹃花田,品种也增加到了420多种,引种栽培野生杜鹃种类与数量,已位居亚洲第一。   对盗猎者严防死守   尽管龙池景区并未对外开放,但“觊觎”这山林内珍稀资源的人并未减少。   十三年来,都江堰市林业局以及龙池镇当地政府,对盗猎和破坏景区环境者“严防死守”,未曾懈怠。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在进山入口设置了警务亭,南岳社区巡逻队轮班日夜巡查,还有志愿团队随时进山清理。   南岳社区主任冯敏强也是巡视管理景区的巡逻队中一员,和他并肩作战的还有六十多个社区兄弟。“组成八支巡逻队,大家都轮班值守。尤其接到群众举报时,就得立刻反应行动。”   去年入冬的一个晚上,一通电话迅速震醒了冯敏强。“来电说有可疑人士进入景区,为以防万一,我们还是迅速召集队员,入山巡查。”之后,巡逻队在景区撞上了那位“嫌疑人”,但并未发现该男子携带任何了枪支或者其他工具,冯敏强对其教育警告了几句,劝离了该男子。   在这扎根多年,冯敏强对龙池的深情也化作一次次对生态保护的尽心,“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它仍能重现昔日的风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实习生黄蓉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