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科学家鉴别出隐藏在机体免疫反应背后的新型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9
  •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中心组分或能被两种短链RNAs激活,而这些RNAs是通过前体RNA分子的位点特异性切割所产生,其衍生物也能被相同的酶类所产生。

    先天性免疫反应常常被认为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细胞拥有特殊的受体,其能区分来自外源性细胞所产生的RNAs和自身的RNAs,识别出外源性的RNAs后就会激活机体适当的免疫反应来清除入侵者;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背后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一种名为TLR8的受体的激活或能通过结合到两个特殊的RNA片段(外源性RNA降解所产生)上而被介导,而外源性RNA的破碎产物也能被名为RNase T2的单一酶类所产生。

    研究者Hornung表示,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性RNA分子并不被视为一个整体,在其被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识别之前必须被切割成为小型碎片;为了深入阐明先天性免疫系统识别的机制,研究者从人类细胞模型中剔除了单一Rnases的基因,随后他们分析了缺失每一种Rnases如何影响TLR8的激活,TLR8被认为是人类细胞中细菌RNA的重要感应器,研究人员选择对人类细胞模型进行研究,因为在小鼠机体中,该受体的版本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发挥作用。

    研究者发现,仅仅RNase T2基因表达缺失的细胞才不会诱发TLR8所介导的细菌RNA反应,这就阐明了该酶在激活受体表达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酶类RNase T2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实际上其在所有有机体中都存在,而且其在结构上并没有改变;这种高度的保守结构就表明,其能够发挥最基本的细胞功能,而且其中的机制在其它物种中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研究者Mirko Wagner说道,如今我们利用质谱法识别出了RNase T2分裂RNA的特殊产物,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酶类能够优先切割特殊的RNA分子(即确定的核苷酸序列能够诱发只激活TLR8的降解产物):尿苷和嘌呤终止RNA片段;从本质上来讲,这些受体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槽状结构,每个槽状结构都被占用才能够激活,其中一个槽状结构能调节尿苷,其相互作用贵族中负责受体的激活;然而,在生理学背景下,激活依赖于之前与嘌呤终止RNA片段进行结合,这就能促进尿苷的结合;激活这两步骤以及RNase T2就能够提供关键的激活信息;研究者认为,在进化的过程中,受体能够特异性地适应并识别酶类的降解产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7512.html;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222-X?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1931222X%3Fshowall%3Dtrue
相关报告
  • 《Nat Microbiol:识别出隐秘的HIV躲避宿主机体免疫力和药物靶向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5
    • 当病毒进入细胞并开始反转录后,未能发生整合的HIV-1前病毒就会被表观遗传化沉默,但其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家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题为“Epigenetic silencing by the SMC5/6 complex mediates HIV-1 latenc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可能发生进化并帮助抵御感染的机体免疫反应似乎是驱动HIV进入潜伏状态的分子机制,其潜伏在细胞中是为了重新爆发;相关研究结果或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线索来揭示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能使得HIV特别隐蔽,但同时又在其它病毒感染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研究者Bryan R. Cullen博士说道,HIV感染被证明是无法治愈的,因为有少量潜伏的HIV感染的T细胞并不会被抗病毒药物和机体免疫反应所触及;这些细胞的寿命很长,且能自发地从潜伏状态出现,甚至在感染数年后才会开始产生HIV,因此患者必须终身服用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本文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指出了名为SMC5/6的特殊蛋白复合体或许参与到了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功能维持和修复过程中。 HIV进入机体后会感染免疫系统的CD4+ T细胞,随后会制造一个基因组长度的DNA分子,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并在那里复制,且产生病毒RNAs和蛋白质。如果这种所谓的DNA前病毒被阻止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比如被一种阻断该过程的药物所阻止),那么其就无法制造出任何病毒RNAs和蛋白质,并会变得具有惰性,相反,能够进行整合的DNA前病毒通常能够驱动有成效的HIV感染。 研究者Cullen等人发现,在一小部分受感染的细胞中,SMC5/6蛋白复合体能够开启一种特殊过程,在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之前就沉默DNA前病毒,这些前病毒甚至在整合之后依然会保持惰性,并会导致潜伏感染,从而在促使其爆发为主动感染之前就一直处于较低态势。研究者指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潜伏的结果并不是来自于感染HIV的任何内在特性,而是来自于细胞先天性免疫反应的一个不幸的副作用,这种反应或许就是为了沉默外来入侵的外源DNA而进化来的。 研究者表示,一种能关闭SMC5/6沉默作用的分子或许就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性策略展现出一定希望的结果,因为其已知了潜伏HIV感染的建立;而重新激活的前病毒容易受到自然免疫系统反应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影响。Cullen说道,尽管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能将AIDS患者机体的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限一下,但这些药物仍然无法根除HIV-1,尽管科学家们付出了大量努力来尝试开发能激活潜伏HIV-1的疗法,并帮助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清除体内感染的病毒,但这种努力迄今为止并不能帮助开发出有效且无毒性的药物,本文研究或许就朝这一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很显然,理解导致HIV-1潜伏的机制或许能帮助阐明潜伏状态的HIV-1前病毒如何被重新激活以及如何被破坏,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SMC5/6复合体或许能在整合前通过表观遗传学沉默具有整合能力的HIV-1前病毒,从而在介导HIV-1潜伏期的建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原始出处: Ishak D Irwan,Hal P Bogerd,Bryan R Cullen. Epigenetic silencing by the SMC5/6 complex mediates HIV-1 latency, Nature Microbiology (2022). DOI:10.1038/s41564-022-01264-z
  • 《科学家揭示巨细胞病毒塑造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18
    • 巨细胞病毒能够广泛传播,感染机体后能在体内终生存在,在健康人机体中,这种病毒通常会被有效抑制,但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女性孕期的话,巨细胞病毒就会给机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分析方法,其能利用机体免疫反应准确检测病毒感染的状况,该方法还能帮助早期发现机体的保护缺陷,从而使得某些疾病患者的移植变得更加安全。 当人类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会在体内隐藏一段时间,通常并不会被注意到;然而,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比如器官移植或婴儿在母体中被感染后,病毒就会对机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比如神经系统等;因此阐明针对该病毒的特殊机体免疫反应对于后期有效预防或抑制机体损伤的发生至关重要。 杀伤性T细胞能够检测广泛的病毒靶点 研究者Andreas Moosmann博士表示,在健康人体中,T细胞会抑制巨细胞病毒的复制,有数以亿计的不同T细胞在机体中巡逻,每个细胞表面都有着自身的感受器—T细胞受体,其能够识别一小部分的特殊病原体。当感受器被激活时,T细胞就会转变成为杀伤性细胞,随后被感染的细胞就会死亡,细胞中的病毒就不会激素复制。通过分析血液中特殊的T细胞,研究人员就能够精确检测病毒是否存在于血液中。 一种检测能针对多种类型病毒 为了能快速准确地鉴别出病毒,研究者Moosmann及同事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方法,仅需要单一的检测就能分析数百万个T细胞,随后研究者对血液样本中的RNA序列进行测序分析,这样就能鉴别出针对巨细胞病毒不同部分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类型,利用这种新方法,研究者在8名健康的病毒携带者机体中鉴别出了1052个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在包含352名供体的第二组研究对象中,研究者测定了这些序列的流行程度,从而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预测感染的个体。 研究者或能利用这些研究结果建立一种病毒特异性T细胞受体的数据库,研究者表示,该方法还适用于针对其它病毒的检测,而且其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信息,未来有望用于临床研究中;目前研究者开发了一种能够确定机体对不同病毒免疫状态的新型检测手段。 这种检测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其能用来预测器官移植患者机体的病毒感染状态等;当然了研究者所开发的技术还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其还能用来检查个体的疫苗接种是否成功,同时也能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