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华南师大开发出新型可调谐光电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6
  • 近年来,机器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工业检测、智能监控、医疗影像分析等领域。目前,商用的机器视觉系统是利用光电传感单元来采集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随后再通过存储和计算单元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做出相应判断与决策。
    然而,这种相互分离的系统架构存在一定限制,比如数据需要在不同单元之间反复搬运,会造成显著的延迟和能耗。因此,如何像人类视觉系统一样以极低能耗和极高效率完成复杂的视觉认知,是当前机器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上述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樊贞研究员团队基于铁电光伏效应,开发了一种新型可调谐光电传感器,并进一步运用多个该传感器建立了感存算一体的铁电光伏传感器网络,从而带来了能够完成零能耗图像感知与实时处理的新型硬件解决方案。
    近期,相关论文以《铁电光伏传感器网络:实时机器视觉的先进硬件解决方案》(Ferroelectric photosensor network: an advanced hardware solution to real-time machine vision)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崔玻源为论文第一作者,樊贞担任通讯作者。

    所谓可调谐光电传感器,即它的光响应度可以被外场调控,这样可用光响应度表示权重;进一步地,当多个可调谐光电传感器组建成为网络后,可将权重矩阵映射于该网络上;在目标物体的光信号作用于网络上后,每个传感器会通过光电转换过程产生光电流,同时并联的传感器的光电流通过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相加,从而完成对感知到的图像进行实时处理的过程,并大幅节约能耗。
    据了解,樊贞从读博开始就一直从事铁电光伏传感器方面的工作,但之前他更偏向于底层物理机制的研究。
    具体来说,这种铁电光伏传感器具有以下新颖之处:
    1.它利用铁电材料的剩余极化来调控光响应度,不需要外电压的加持,节省了能耗和存储单元。
    2.其所使用的铁电材料,即 Pb(Zr0.2Ti0.8)O3 外延薄膜,具有大极化(~80μC/cm2)和优异的保持性能,使得光响应度能够进行大范围、多级、非易失地调控。
    3.该传感器的“响应度是正负对称可调的”,可以独立显示正、负权重,这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电路所需的成本。
    4.其光电压与输入光功率在极化状态固定时呈线性关系,这确保了算法的高准确性。
    樊贞谈到,为了给铁电光伏传感器寻找新的应用方向,他开始接触新的领域并阅读相关的论文。2020 年期间,他读到一些感存算一体技术方面的论文,大受启发:既然受极化调控的光响应度恰好可以用来表示权重,那么铁电光伏传感器将完美适用于感存算一体的类脑视觉系统中。
    在樊贞和学生讨论过研究想法后,该团队随即就开始了器件制备。最初,他们打算用光刻和刻蚀等微纳加工方法,来直接制备图形化的铁电光伏传感器阵列。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其并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工艺不成熟,导致器件漏电很严重。
    于是,他们转变了思路,采用“原始”的引线方式,将一个个独立的铁电光伏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人工神经网络电路。关于独立的铁电光伏传感器,该团队此前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可以很好地制备出具有多级、非易失以及正负对称可调光响应度的器件。

    最后,他们进行了材料晶体结构和畴结构表征、器件铁电和光电等性能测试以及图像处理功能验证。而关于这一部分的工作,论文一作崔玻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樊贞表示,崔玻源的领悟力和动手能力都不错,对于一些测试原理和方案,他都能够理解到位并很好地去执行,并具有足够的耐心;在图像处理功能验证环节,他们需要手动控制多个光源的开和关来形成输入图案,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去完成具体操作,而崔玻源很好地完成了该实验。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一种新原理可调谐光电传感器,并进一步证明其应用于感存算一体传感器网络的可行性和优异性能,为开发高鲁棒性、高速、低能耗的机器视觉系统带来了新的思路。
    据介绍,该团队构建的感存算一体铁电光伏传感器网络包括以下亮点性能:
    1.推理过程能耗为零。在推理过程中,网络中每个器件均工作于短路条件下,即在外加电压为零时输出光电流,因此不产生能耗。
    2.计算准确性高。一方面,铁电光伏传感器的乘法准确性高;另一方面,由于短路条件和极大的暗场电阻,其抗串扰能力很强。论文中提到:“二者协同作用保证了该网络完成乘累加运算的高准确性,分别在二分类图像感知与识别任务、自定义图像感知与边缘检测任务中达到 100% 的准确度和 1 的 F-Measure。”
    3.延时低。该网络在延时方面表现优异,可达到超低延时,这依赖于光电流的快速产生过程和它本身的感存算一体架构。据估算结果显示,该网络感知并识别一张千万像素图像的延时仅为 μs 量级,相比于传统机器视觉系统提速上万倍。

    边缘检测的实现
    樊贞称,他们研制的感存算一体铁电光伏传感器网络,有望应用于高速、低能耗机器视觉系统中,进而用到无人驾驶、人脸识别、工业检测等场景中。但在它取得实际应用之前,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下一步,他们将主要集中于开展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一是材料改性。目前其使用的铁电材料 Pb(Zr0.2Ti0.8)O3 带隙较大,主要对紫外线进行吸收,但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差,迁移率等输运性能也较差。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带隙工程或开发新型铁电材料等方法来提升可见光吸收和输运性能。
    二是器件集成。现在他们通过引线方式来连接电路,这是无法进行实际应用的。
    后续,研究人员将对光刻、刻蚀等微纳加工工艺进行细致研究,以制备大规模、高密度铁电光伏传感器阵列。

相关报告
  • 《突破 | 固体可调谐激光器的性能提升及应用拓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14
    • 可调谐激光器,顾名思义,是指输出波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的激光器。区别于光学参量振荡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OPO)等频率变换技术,在不考虑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可调谐激光器一般是通过选频技术在增益介质较宽的增益带内实现输出波长的连续改变。相比于OPO,可调谐激光器在输出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缺点主要在于较为严重的热效应以及固定且带宽有限的激光增益带。由于介质固有增益带的存在,可调谐激光器不仅难以实现增益带以外的激光输出,而且即使是在增益带以内,较为明显的带内增益差异同样使得可调谐激光器难以在边带区域实现高效运转,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波长调谐方面的优势。因此,实现可调谐激光器在低增益波段的高效率运转,提高其低增益波段的输出性能,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 利用高效SRS过程实现钛宝石激光器长波低增益区输出性能改善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姚建铨院士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高阶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实现固体可调谐激光器长波低增益波段性能改善的方法。以钛宝石激光器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利用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当钛宝石基频光的波长在870-930 nm范围内调谐时,获得了大于2.5 W的930-1000 nm一阶斯托克斯光(Stokes)输出,其输出功率远高于钛宝石激光器直接产生该波段的输出功率。在42.1 W的532 nm最大泵浦功率下,获得了3.24 W的96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7.7%。对应线宽为1 nm,脉冲宽度为5 ns,光束质量1.39。此外,在钛宝石固体拉曼激光器中首次观察到了一阶及二阶Stokes光的自锁模调制现象。 930-1000 nm高性能钛宝石内腔拉曼激光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实验采用高重频532 nm脉冲绿光泵浦钛宝石激光器,利用双端泵浦及对称平平腔结构对激光器进行有效热管理,提高泵浦上限。在获得良好的钛宝石激光输出后,通过在激光器内插入拉曼晶体及45°反射镜,搭建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内腔拉曼激光器。通过合理的谐振腔设计确保钛宝石激光与其Stokes光产生良好的模式匹配,以实现高效率的Stokes光振荡。 可调谐激光器,顾名思义,是指输出波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的激光器。区别于光学参量振荡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OPO)等频率变换技术,在不考虑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可调谐激光器一般是通过选频技术在增益介质较宽的增益带内实现输出波长的连续改变。相比于OPO,可调谐激光器在输出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缺点主要在于较为严重的热效应以及固定且带宽有限的激光增益带。由于介质固有增益带的存在,可调谐激光器不仅难以实现增益带以外的激光输出,而且即使是在增益带以内,较为明显的带内增益差异同样使得可调谐激光器难以在边带区域实现高效运转,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波长调谐方面的优势。因此,实现可调谐激光器在低增益波段的高效率运转,提高其低增益波段的输出性能,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 利用高效SRS过程实现钛宝石激光器长波低增益区输出性能改善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姚建铨院士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高阶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实现固体可调谐激光器长波低增益波段性能改善的方法。以钛宝石激光器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利用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当钛宝石基频光的波长在870-930 nm范围内调谐时,获得了大于2.5 W的930-1000 nm一阶斯托克斯光(Stokes)输出,其输出功率远高于钛宝石激光器直接产生该波段的输出功率。在42.1 W的532 nm最大泵浦功率下,获得了3.24 W的96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7.7%。对应线宽为1 nm,脉冲宽度为5 ns,光束质量1.39。此外,在钛宝石固体拉曼激光器中首次观察到了一阶及二阶Stokes光的自锁模调制现象。 930-1000 nm高性能钛宝石内腔拉曼激光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实验采用高重频532 nm脉冲绿光泵浦钛宝石激光器,利用双端泵浦及对称平平腔结构对激光器进行有效热管理,提高泵浦上限。在获得良好的钛宝石激光输出后,通过在激光器内插入拉曼晶体及45°反射镜,搭建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内腔拉曼激光器。通过合理的谐振腔设计确保钛宝石激光与其Stokes光产生良好的模式匹配,以实现高效率的Stokes光振荡。 图1 930-1000 nm高性能钛宝石内腔拉曼激光器实验装置图 图2 (a)一阶Stokes及二阶Stokes光的功率曲线;(b)一阶Stokes光功率稳定性;(c)一阶Stokes光束质量;(d)二阶Stokes光束质量 固定钛宝石激光器振荡波长为894 nm,当泵浦功率为42.1 W时得到了最高为3.24 W的96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为7.7%,一小时的功率稳定度RMS为1.08%,光束质量M2为1.39。由于输出镜的镀膜没有特殊设计,实验中有0.39 W的1036.5 nm二阶Stokes光伴随产生。 图3 (a)一阶Stokes脉冲(3.24 W);(b)二阶Stokes脉冲(0.39 W);(c)一阶Stokes脉冲(近阈值)的自锁模调制 实验中观察到一阶和二阶Stokes光脉冲均存在自锁模调制现象。相比于一阶Stokes光,二阶Stokes光脉冲的锁模调制深度更好,且二阶Stokes光脉冲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一阶Stokes光脉冲的调制深度。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钛宝石固体拉曼激光器中观察到了一阶及二阶Stokes光的自锁模调制现象。 图4 一阶stokes光与钛宝石激光器在900-1000 nm最大输出功率的对比 通过钛宝石振荡光波长的调谐,可以实现最大输出功率大于2.5 W的900-100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红色线)。其中,一阶Stokes光在920-1000 nm波段的输出功率远高于钛宝石激光器直接产生该波段的输出功率(绿色线),且一阶Stokes光在1000 nm处的最大输出功率相比于其他波长未有明显降低。通过优化腔镜镀膜,一阶Stokes光的波长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对应的二阶Stokes光的波长也可以延伸到钛宝石激光器的发射光谱之外,为钛宝石激光器的波长扩展提供一种新的潜在可能。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利用高效受激拉曼散射过程,实现钛宝石激光器长波低增益区输出性能改善的方法。研究结果充分表明,相比于钛宝石激光器,钛宝石拉曼光具有更好输出性能,完全有望替代钛宝石激光器在930-1180 nm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高性能的可调谐激光输出。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固体可调谐激光器性能提升的新思路,同时为固体可调谐激光器的应用拓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突破 | MIT开发出了一种无需电池、自供电的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25
    •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该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无需电池、自供电的传感器,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能量。由于它不需要必须充电或更换电池,也不需要特殊的布线,这种传感器可以被嵌入到难以触及的地方,比如船舶发动机的内部结构中。 论文作者之一、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教授史蒂夫·李博士指出,“这款传感器从环境电源中获取能量,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特殊装置。” 论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生丹尼尔·蒙纳格尔表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电池传感器的范例,它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并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其他人也能利用我们的框架来设计他们自己的传感器。” 根据论文,MIT研究团队设计一种环境感应装置,它能从电线周围露天产生的磁场中获取能量,然后给温度传感器供电,而无需电池或有线连接。 这款自供电的传感器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能量收集器、能量存储、电源管理、传感电路和通信模块。为了避免使用电池,这款传感器采用了内部储能技术,包括一系列电容器。为了让能够储存设备开启和开始收集电能所需的能量,但又足够小,研究团队重新设计了电容器,这款电容器不需要太长时间就可以充满电。 同时,这款传感器对电流有精准的控制——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感知和控制能量流,并将多余的能量存储以备后用。该研究团队还为此专门设计了控制算法,这个算法能够动态地测量和预算设备收集、存储和使用的能量。微控制器和算法配合,成为整个传感器的大脑,主要负责能量的检测,以及决定什么时候打开和关闭传感器。 为了让传感器能够利用储存的能量稳定工作,MIT研究团队在设计这款传感器时主要采用超低功耗的电路设计,并且配合精密算法来控制设备,防止因为收集能量过多而爆炸。针对这款传感器,研究团队认为,未来优化方向之一是探索传输数据的能耗更低的手段,例如光学或声学,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能耗。 能量收集技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MIT这款传感器是能量收集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能量收集技术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能量,而并非依赖电池或其他类型所产生的电力。能量收集的类型有很多,光能、温差、振动、射频(RF)等能量都可以成为能量源。 上面提到了磁场能量变化的收集,其实其他类型的能量收集也是类似。比如,温差能量(TEG)采集,其主要原理为赛贝克效应,热电发生器(TEG)中的温差可产生电势,从而将热源中的废热转换为电能,由于产生热能条件的特殊性,其不必像光能那样,采集能量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设备所处环境中的光线强度。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析数据,2022年全球能源收集系统市场规模为6.466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039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1.13%。市场的增长主要源于物联网不断增长的应用,包括智能城市、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IIoT)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等。 不过,能量收集技术虽然提出很多年了,不过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战。正如ADI公司在技术博文中提到的,由于能源的多样性,系统必须对其进行转换、调节和控制。另外,还需要适当的保护电路和储能单元,避免受到高压或功率尖峰的影响。由于能源提供的能量通常非常微弱,电子设备必须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些挑战在MIT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些挑战就会导致出现不能保证数据采集的精确度,很难在其上面扩展功能,设备难以和平台形成交互等问题。 不过,物联网设备用量仍然在爆发,且很多设备的安装需要能量收集技术这种创新技术,因此值得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