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MIT开发出了一种无需电池、自供电的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25
  •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该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无需电池、自供电的传感器,可以从环境中获取能量。由于它不需要必须充电或更换电池,也不需要特殊的布线,这种传感器可以被嵌入到难以触及的地方,比如船舶发动机的内部结构中。

    论文作者之一、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教授史蒂夫·李博士指出,“这款传感器从环境电源中获取能量,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特殊装置。”

    论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生丹尼尔·蒙纳格尔表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电池传感器的范例,它能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并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其他人也能利用我们的框架来设计他们自己的传感器。”

    根据论文,MIT研究团队设计一种环境感应装置,它能从电线周围露天产生的磁场中获取能量,然后给温度传感器供电,而无需电池或有线连接。

    这款自供电的传感器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能量收集器、能量存储、电源管理、传感电路和通信模块。为了避免使用电池,这款传感器采用了内部储能技术,包括一系列电容器。为了让能够储存设备开启和开始收集电能所需的能量,但又足够小,研究团队重新设计了电容器,这款电容器不需要太长时间就可以充满电。

    同时,这款传感器对电流有精准的控制——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感知和控制能量流,并将多余的能量存储以备后用。该研究团队还为此专门设计了控制算法,这个算法能够动态地测量和预算设备收集、存储和使用的能量。微控制器和算法配合,成为整个传感器的大脑,主要负责能量的检测,以及决定什么时候打开和关闭传感器。

    为了让传感器能够利用储存的能量稳定工作,MIT研究团队在设计这款传感器时主要采用超低功耗的电路设计,并且配合精密算法来控制设备,防止因为收集能量过多而爆炸。针对这款传感器,研究团队认为,未来优化方向之一是探索传输数据的能耗更低的手段,例如光学或声学,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能耗。

    能量收集技术的发展

    毫无疑问,MIT这款传感器是能量收集技术的一个典型应用。能量收集技术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能量,而并非依赖电池或其他类型所产生的电力。能量收集的类型有很多,光能、温差、振动、射频(RF)等能量都可以成为能量源。

    上面提到了磁场能量变化的收集,其实其他类型的能量收集也是类似。比如,温差能量(TEG)采集,其主要原理为赛贝克效应,热电发生器(TEG)中的温差可产生电势,从而将热源中的废热转换为电能,由于产生热能条件的特殊性,其不必像光能那样,采集能量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设备所处环境中的光线强度。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析数据,2022年全球能源收集系统市场规模为6.466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039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1.13%。市场的增长主要源于物联网不断增长的应用,包括智能城市、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IIoT)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等。

    不过,能量收集技术虽然提出很多年了,不过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战。正如ADI公司在技术博文中提到的,由于能源的多样性,系统必须对其进行转换、调节和控制。另外,还需要适当的保护电路和储能单元,避免受到高压或功率尖峰的影响。由于能源提供的能量通常非常微弱,电子设备必须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些挑战在MIT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些挑战就会导致出现不能保证数据采集的精确度,很难在其上面扩展功能,设备难以和平台形成交互等问题。

    不过,物联网设备用量仍然在爆发,且很多设备的安装需要能量收集技术这种创新技术,因此值得持续推进。

相关报告
  • 《MIT开发出有光即可供电的新型低成本传感器》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10-15
    •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预测称,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到750亿,这其中便包括收集有关基础设施和环境实时数据的传感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传感器需要频繁地更换电池,这对长期监测来说可能是个不小的问题。 对此,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款由光伏供电的传感器,或许可解决上述问题。据介绍,用这种传感器来传输数据,使用数年才需要更换电池。研究人员在普通射频识别(RFID)标签上,安装薄膜钙钛矿电池,来作为能量收集器,是这一新型光伏供电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据了解,这种电池具备低成本、灵活性和易制造等潜在优势,可在明亮的阳光和较暗的室内条件下为传感器供电。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太阳能给传感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可使数据传输的距离更远,并可将多个传感器集成到一个RFID标签上。 研究人员介绍,传统太阳能电池体积庞大,且制造费用相对昂贵,即便缩小其尺寸也需要耗费相当高的成本。而且,它们并不灵活,也不能被制成透明的,而透明属性,对于放置在窗户和汽车挡风玻璃等环境上的温度监测传感器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实际上,现阶段的传统太阳能电池还只能在较强的太阳光下,而不是室内低亮度的条件下有效地收集能量。 反观钙钛矿电池,它可以使用简单的“卷对卷”制造技术进行印刷,每套的成本只需几美分,也就是不足一元人民币。同时,用钙钛矿做的电池可以变得更薄、更加柔软,且能做成透明的。它还能根据接收的光线做出调整,能从任何类型的室内或者室外的照明环境中收集能量。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型的RFID读写器 研究团队的想法就是,将低成本的电池与同样低成本的RFID标签相结合,RFID是一种无电池的贴纸,可用来监控全球数十亿种产品。这些贴纸中配有微型的超高频天线,每一个制作成本大概也只有3到5美分,也是均不足一元人民币。 RFID标签要依靠一种叫做“反向散射”(backscatter)的通信技术,该技术通过将调制过的无线信号从标签上反射回读取器来传输数据。一种称为“读取器”(reader)的无线设备(基本上类似于Wi-Fi路由器)会对标签发出ping信号,设备便会启动并反向散射出一个独特的信号,该信号包含了所粘贴产品的信息。 传统上,标签会收集读取器发送的少量射频能量,来为存储数据的内部芯片供电,并使用剩余的能量来调制返回的信号。但这仅仅相当于几微瓦的功率,进而将它们的通信范围限制在了一米之内。 而MIT研究人员的传感器由一个塑料基板上的RFID标签组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阵列则直接连接到标签上的集成电路中。与传统系统一样,读取器会扫视整个房间,每个标签都会做出响应。但是,它并没有使用读取器的能量,而是从钙钛矿电池中获取了能量,以使电路通电并通过反向散射RF信号来发送数据。 这项创新的关键在于定制单元。它们是分层制造的,钙钛矿材料夹在电极、阴极和特殊的电子传输层材料之间。这样可达到约10%的效率,该数值对于仍处于实验室状态的钙钛矿电池来说是相当高的。 同时,这种分层结构还可让研究人员能够调整每个电池的最佳“带隙”,这是一种电子运动特性,决定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电池的性能。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独立的个体合并为拥有四个单元的模块。 在相关论文中,这些模块在单次阳光照射下能产生4.3V伏特的电量,这是衡量太阳能电池在阳光下产生多少电压的标准。这足以给电路供电——大约1.5V,每隔几秒就能发送约5米远的数据。同时,这些模块在室内的照明条件下也具有类似性能。 在IEEE Sensors上的论文,主要展示了用于室内应用的宽带隙钙钛矿电池。根据产生的电压大小的不同,其在室内荧光灯下的效率可达到 18.5%至21.4%之间。基本上,任何光源照射45分钟,都可为室内或室外的传感器提供大约3个小时的电力。 这些传感器可在室内或室外放置数月或数年,直到它们降解并需要更换为止。具体使用时间取决于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湿度和温度等。对于需要在室内和室外进行长期监测的所有传感应用而言,这一发明都是有价值的,包括跟踪供应链中的货物、监测土壤,以及监测建筑物和家庭中设备等。 可以说,这项工作基本上是使用能量收集器为各种应用构建增强的RFID标签。在此项工作中,RFID电路的原型只是用来监测温度的。接下来,研究人员的目标是扩大规模,并增加针对更多层面的环境监测传感器,例如湿度、压力、振动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一旦被大规模部署,对于在室内进行长期数据收集的工作具有巨大的帮助,还能进一步助力构建算法,提高智能建筑的能源效率等。下一步,科研人员的工作是,利用印刷电子工艺集成这些相同的技术,进一步降低该无线传感器的制造成本。
  • 《美国研究团队开发出无电池和芯片的可穿戴传感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5
    • 据生物通公众号8月23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无需芯片或电池的新型可穿戴传感器,可对脉搏的跳动、汗液中的盐分、皮肤在紫外线下的变化提供高灵敏度的传感通信。该传感器可像电子透明胶带一样贴合皮肤,其核心是一层超薄的具有压电特性的氮化镓薄膜,可产生响应机械应变的电信号和响应电脉冲的机械振动,并能同时用于传感和无线通信。该技术为无线健康监测设备提供了低成本、低功耗且多功能、高灵敏度的实现途径,是迈向无芯片无线传感器的第一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