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植物草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影响玉米营养品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9-20
  • 9月10日,The Plant Cel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巫永睿研究组题为Maize Oxalyl-CoA Decarboxylase1 Degrades Oxalate and Affects the Seed Metabolome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草酰辅酶A脱羧酶,揭示了草酸代谢参与籽粒储藏物质积累和营养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

    草酸是最简单的二元酸,在植物体内的含量非常高。草酸在调控金属胁迫、离子平衡和昆虫防御等方面起积极作用。然而,过量草酸不仅会影响植物自身发育,也会影响包括钙元素在内的多种矿物金属矿物元素的利用;人体从食物中摄入草酸过多会和钙形成草酸钙,诱发形成肾结石。有报道显示,植物体内存在草酸合成和降解途径,其中一条降解途径由四种酶共同作用,分别为草酰辅酶A合成酶、草酰辅酶A脱羧酶、甲酰辅酶A水解酶和甲酸脱氢酶。草酰辅酶A合成酶可以催化草酸形成草酰辅酶A,接着草酰辅酶A在脱羧酶的作用下形成甲酰辅酶A。草酰辅酶A合成酶在多种植物中均被发现,然而却未有草酰辅酶A脱羧酶的报道,在农作物玉米中,草酸的降解代谢途径还未知,草酸与玉米籽粒发育、营养物质存储和品质调控的关系也不清楚。

    在此项研究中,巫永睿研究组克隆了玉米草酰辅酶A脱羧酶(Oxalyl-CoA Decarboxylase1,OCD1)基因,该基因突变以后籽粒胚乳呈现出粉质的表型,同时籽粒的储存物质合成和粒重也发生下降。由于没有商业化的草酰辅酶A脱羧酶底物草酰辅酶A,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合成了较高纯度的草酰辅酶A。体外和体内的酶活实验证实草酰辅酶A脱羧酶可以降解草酰辅酶A产生甲酰辅酶A和二氧化碳。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早先克隆的玉米经典高赖氨酸突变体基因opaque7(o7)编码草酰辅酶A合成酶,并证明O7可以催化草酸形成草酰辅酶A。另外,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玉米草酰辅酶A基因突变后籽粒胚乳的能量代谢、糖类、氨基酸以及激素含量均受到显着影响。该项研究阐明了玉米草酸代谢的前两步反应,并揭示了草酸降解途径与籽粒胚乳发育、代谢和营养品质的关系,为将来遗传改良草酸含量较高的蔬菜(如菠菜)等提供了候选基因和分子机制。

    该工作主要由巫永睿研究组副研究员杨俊和博士生付苗苗合作完成。博士生冀晨、黄永财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7795.html/article/6727794.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9
    • 研究发现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 三萜类皂苷是重要的医药原料,由一个或多个糖基结合在三萜苷元上,被用于制造可的松、睾丸素、黄体酮和口服避孕药等二十几种甾体激素,也可用于制取洗涤剂、乳化剂、发泡剂、防腐剂等。许多植物都生产皂苷,但其生产路径尚不清楚。 2020年11月16日Nature Communication报道,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合作突破性地发现了皂苷合成中糖基化环节的重要细节,并在酵母中成功构建了生产甘草皂苷的工程化生物合成途径,为以皂素为原料的高价值产品的商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之前普遍认为是UDP依赖性糖基转移酶(UDP-dependent glycosyltransferase,UGT)催化三萜苷元的糖基化,但UGT催化甘草皂苷和各种大豆皂苷C-3位的保守葡萄糖醛酸部分转移的作用尚未确定。此次,研究者突破性地发现纤维素合酶超家族衍生的糖基转移酶(cellulose synthase superfamily-derived glycosyltransferase,CSyGT)能催化三萜苷元的3-O-葡萄糖醛酸糖基化。研究者通过三种豆科植物(甘草、大豆和日本莲)的基因共表达分析,揭示了CSyGTs在皂苷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者还在酿酒酵母体内对CSyGTs功能进行验证。研究发现,CSyGT突变体不积累大豆皂苷,但在内质网中异位表达的CSyGTs成功地补充大豆皂苷生物合成。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填补了以往知识的空白。研究者还在酵母中成功构建生产了甘草皂苷的途径,开辟了通过大规模培养工程酵母细胞来工业生产有价值的皂苷的新途径。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phys.org/news/2020-11-newly-enzyme-valuable-bioactive-saponins.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399-0                             原文标题:A cellulose synthase-derived enzyme catalyses 3-O-glucuronosylation in saponin biosynthesis
  • 《研究破译植物光合途径“变形记”的遗传密码》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6-09
    • C?光合作用可通过CO?浓缩机制提升碳固定效率,因此被学界认为是作物增产的突破点。但是,单纯导入C?酶会导致水稻减产。因此,亟需全面解析C?调控网络。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响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林拥军、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究员刘心,通过基因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及单细胞ATAC分析,系统揭示了莎草科植物大莎草(Eleocharis baldwinii)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切换光合作用途径的基因与调控机制。同时,研究结合玉米、水稻单细胞组学数据发现了C?光合作用趋同进化的遗传多样性与保守性规律,为作物光合效率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该团队发现,大莎草具有独特的光合可塑性即水下生长时表现为C?型光合、陆地生长时转为C?型,且成熟组织光合途径固定,环境变化仅影响新生组织。进一步,研究分别探讨了五个科学问题: 1.C?光合的细胞命运决定机制。陆地生长的成熟组织进入水中后光合途径表现为C?,新长出的表现为C?,且水下生长的成熟组织移动到陆地后会枯萎死亡,新长出的为C?型。因此,研究可判定该物种C?到C?光合途径的改变发生在幼嫩组织,而非成熟组织。 2.C?代谢的亚基因组分工现象。E. baldwinii是异源四倍体,其基因组由两个含有全套C?酶基因的亚基因组A、B组成。与已发表的E. vivipara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相比,两个物种存在相似的亚基因组A和B。其中,A和B亚基因组分化于24.24Mya,两个物种A和A分化于12.65Mya,B和B分化于12.91Mya。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发现,E. baldwinii的Subgenome B主导叶肉细胞(IMC)C?代谢基因表达,Subgenome A主导维管束细胞(KC)基因表达即具有 “亚基因组优势”。 3.C?代谢启用环境响应式调控元件。研究鉴定了C?基因调控元件、陆生环境诱导调控元件、细胞谱系特异调控元件,并发现C?基因主要元件是Homeobox、MYB-related及G2-like元件家族。其中,Homeobox家族是调控环境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调控家族;MYB-related与G2-like分别是环境诱导、细胞特异调控元件,但不属于主要调控家族。这表明E. baldwinii的C?酶基因选择性使用了环境诱导、细胞特异调控元件,揭示了“环境-发育-代谢”的协同进化。 4.光合进化的“工具箱”理论。研究通过跨物种比较发现,BSC-MC间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差异较大。然而,调控这些基因的元件家族是一样的,这表明Kranz解剖结构使用保守的调控元件。同时,研究显示,不同C?植物类群选用了不同C?代谢调控元件,如Eleocharis选择环境诱导的Homeobox元件家族、禾本科选择非诱导的Dof元件、菊科黄顶菊属选择非诱导的ERF元件。因此,不同C?植物使用了保守的调控元件家族驱动Kranz特化,但可从“工具箱”中选择不同途径的工具来驱动C?光合,这揭示了光合作用趋同进化的遗传多样性。 5.生态适应与进化驱动力。针对该物种进化出C?,而在水生时变回C?的情况,研究人员分析其主要原因或是该物种使用了环境诱导的调控元件来驱动C?。该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或先适应了季节性旱涝变化的生境,而长期水生、陆生环境交替刺激,使植物进化出了响应环境改变的解剖结构转换机制,如陆生产生较大的维管束和维管束鞘细胞,以支撑植物并运输水分;水生产生退化维管组织并让组织更细长,以减小水流阻力。随着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减少,植株使用这套机制的调控元件驱动了C?光合。但是,C?代谢需要较大的维管束鞘细胞,只有陆生才能满足产生C?的结构条件,所以该物种使用环境调控系统同时调控C?代谢和Kranz形成。进一步,陆生组织形成C?光合还可提升植物的干旱耐受性。 上述研究发现了环境响应元件可驱动C?途径,并揭示了不同植物类群“组装”C?光合的多样化策略。接下来,研究通过编辑这些关键调控元件,有望将C?植物高效固碳特性引入水稻等C?作物中,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粮食安全挑战。 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and?Cis-Regulatory Basis of a Plastic C?-C? Photosynthesis in?Eleocharis Baldwinii为题,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