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D打印行业2025年产量出口大幅增长》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04
  • 自2025年以来,中国3D打印行业发展迅猛,生产和出口均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4月我国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60.7%,居全国工业品增速首位。同月,我国3D打印机出口量达43万台,同比增长23.3%;出口总额为9.45亿元,同比增长21.1%。这些数据表明,市场需求急剧上升,同时推动了我国3D打印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5月23日,国务院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科技创新。作为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3D打印正迎来新机遇。相关企业如爱司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爱司凯)和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超卓航科)也在积极拓展业务,前者拟与微瓷科技签订陶瓷3D打印机采购框架协议,后者已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生产小批量核工业精密零部件,业务范围涵盖多个领域。 此外,华曙高科在宁波成功举办的2025华曙高科3D打印创新及产业化论坛上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设备迭代和工艺优化方面的重要突破。华曙高科已形成全系列金属与高分子3D打印设备矩阵,并提供全面的增材制造解决方案。 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推动下,预计3D打印企业将迎来更多市场需求和订单增长。企业需持续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高效率、绿色环保3D打印解决方案的需求。
相关报告
  • 《IEA:2018年OECD国家原油产量强劲增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4月19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18石油关键趋势》报告 ,从石油生产、炼油、贸易和库存等几个方面对2018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石油生产贸易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石油产量 与2017年相比,2018年OECD国家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炼油原料的年度总产量增长了10.3%,年初时月度总产量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超过1亿吨,并且整个2018年都保持了这一高水平生产能力。产量增长的动力来自所有的OECD国家,其中OECD美洲地区增长最为强劲,同比增长12.2%,其次是OECD欧洲地区(+0.6%)和OECD亚洲大洋洲地区(+2.5%)。 2018年,OECD美洲地区产量在OECD总产量占比最高,达到85%;其次是欧洲地区(14.1%)和亚洲大洋洲地区(1.4%)。 美国产量在2018年第三季度创下历史新高,与2017年相比,2018年总产量同比增长17.1%,即增加了1.05亿吨。同期,加拿大的年产量也强劲增长了1900万吨(+8.1%),而墨西哥的产量继续下滑态势,减少了690万吨(-6.3%)。 由于大陆架上的多个新项目于2017年底上线投产,英国年度产量显著增长480万吨(+10.1%),成为OECD欧洲地区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2017年年中因现场储罐泄漏而关闭的Vald'Agri地区相关石油生产设施重新启用,使得意大利产量也显著增长12.6%,达到70万吨。同期,挪威产量下降了6.2%,抵消了意大利的增长,下降主要原因是2018年有几个油田处于维护状态造成成熟油田的自然产量下降。 由于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上线投产和凝析油产量增加,澳大利亚原油产量增长了60万吨(+4.4%)。受此驱动,同期OECD亚洲大洋洲地区的产量也有所增长。 2、炼油总产量 2018年OECD炼油厂总产量与2017年基本持平。就地区而言,OECD美洲地区小幅增长0.6%,但被OECD欧洲地区的(-1.5%)和亚洲大洋洲(-0.4%)的产量减少所抵消。 就OECD美洲地区而言,美国是整个地区增长最为显著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美国的中间馏分油产量大幅增加(+1.9%),因此美国也是美洲地区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同期,由于受到2018年下半年Madero炼油厂的维护延长的影响,墨西哥炼油大幅减少19.7%,成为美洲地区降幅最大的国家。 在OECD欧洲地区,炼油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德国(-4.4%),主要是因为2018年9月拜仁炼油厂爆炸导致最后一个季度的产量下降。在法国,由于2018年第二季度维护的增加,产量也出现了大幅下降(-5.9%)。总体而言,OECD欧洲地区所有国家的产量均有所下降。 受到定期维护计划和北海道炼油厂的计划外停工影响,日本产量大幅减少800万吨(-4.9%)。韩国(400万,+2.5%)和澳大利亚(300万,+12.6%)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抵消日本的下降。但总体而言,OECD亚洲大洋洲地区产量还是出现了小幅下降。 3、石油贸易 与2017年相比,OECD国家的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炼油原料进口总量下降了2.7%。OECD欧洲地区进口下降幅度最大(-3.0%),其次是美洲(-2.7%)和亚洲大洋洲地区(-2.0%)。 OECD从伊朗和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炼油原料总量分别大幅下降41.6%和9.8%,然而从美国进口数量则增长了55.1%。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也下降了2.8%,但沙特仍超越俄罗斯成为了2018年OECD的最大进口来源国(2017年是俄罗斯)。 与2017年相比,2018年个别OECD国家的石油相关总产品进口总量增加了3.1%。其中OECD美洲(+11.0%)和OECD亚洲大洋洲(+6.1%)的进口量均出现增长,而OECD欧洲则出现微弱下降(-0.5%)。 总体而言,OECD仍然是成品油的净出口国,但2018年的出口量与2017年基本持平。2018年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炼油原料出口增长了13.3%,其中最大的出口量目的地是美国和远东地区。 4、石油净交货量 与2017年相比,2018年OECD的成品油净交货量增长1.0%,主要增长动力来自OECD美洲(+2.4%)和欧洲(+ 0.15%)的增长,同期OECD亚洲大洋洲的净交货量有所下降(-1.6%)。其OECD美洲地区的增长主要归因于异常寒冷的冬季导致汽油/柴油的净交货量增加(+4.8%),其中最显着的增长来自美国(+5.1%)和加拿大(+3.8%)。OECD亚洲大洋洲经历了与OECD美洲相似的趋势,其中汽油/柴油净交货量增幅最大(+1.5%),同期石脑油净交货量下降幅度最大(-5.5%)。汽油/柴油净交货量增长主要是受到由澳大利亚增长(+6.9%)的推动,而韩国(-5.4%)和日本(-5.5%)则是造成该地区石脑油需求下降的原因。 OECD欧洲净交货量的上升趋势是由于对总煤油(+4.3%)的需求增加所致,英国(+3.8%)和法国(+3.7%)出现了显著增长。整体而言,整个OECD对煤油需求总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使OECD整体净输出量增长2.6%。 5、石油库存 与2017年相比,2018年OECD的石油总库存量基本保持不变,为5.31亿公吨。具体而言,OECD美洲国家库存增加1%,欧洲减少1.2%,亚洲大洋洲减少1.0%,此消彼长使得总库存量基本没有变化。 就OECD美洲而言,石油库存增加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170万吨)和二级产品(+60万吨)的增加,导致总量增加了230万公吨。OECD欧洲的石油库存减少了220万公吨,主要是由于成品油库存大幅下降260万吨。由于韩国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炼油原料库存大量减少了310万吨,使得OECD亚洲大洋洲的石油库存显著减少110万吨。
  • 《2016年我国煤炭原油产量下降 电力天然气增长》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tracyludong
    • 发布时间:2017-03-31
    • 一、原煤产量持续下降,价格明显上涨   2016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的要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迅速开展有关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规在建产能,严控新增产能。   原煤产量持续下降。全年原煤产量34.1亿吨,比上年下降9.0%,这是自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39.7亿吨后,连续第三年下降,2014和2015年分别下降2.5%和3.3%。分地区看,内蒙古、山西、陕西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原煤生产基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4.8%、24.3%和15.1%;此外,安徽、山东、河南、贵州和新疆5个地区产量超过亿吨。   从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看,由于煤炭减量化生产政策的严格实施,4月份起连续七个月原煤产量降幅超过10%,其中6月份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6.6%,为近10年月度增速的最低水平;9月份之后,为了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炭价格过快上涨,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原煤产量降幅逐步收窄。   煤炭进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口煤炭2.6亿吨,同比增长25.2%。自6月份起,月度煤炭进口量均在两千万吨以上,其中11月份达到2697万吨。   发运量逐步回升。全年铁路发运煤炭19.0亿吨,比上年下降4.7%。1-9月份,铁路煤炭发运量一直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9.1%;9月份以后随着需求增加,发运量增速由负转正,其中11月份同比增长12.2%,为近5年月度增速最高水平。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发运量6.4亿吨,与上年持平,其中,4-7月份发运量持续下降,8月份增速由负转正,9月份之后明显增长。   价格明显上涨。2016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60点,比2015年末增长44.1点。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为例,2016年末价格为639元/吨,比2015年末上涨269元/吨,涨幅明显。上半年煤炭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平稳窄幅波动,7月份开始出现较快上涨,11月7日涨至全年最高价700元/吨,之后出现回落。在释放先进产能,运力逐步回升,煤炭生产和消费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制定“长协价”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煤炭价格逐步稳定。   二、原油产量下降,加工量平稳增长   产量下降,进口量增长较快。2016年,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一直在26-55美元/桶范围内徘徊,国内原油生产企业主动实施“以进顶产”,计划性减产比较普遍。全年产量与进口量之比约为1:2,原油产量19969万吨,比上年下降6.9%,是2010年以来年产量首次低于2亿吨;进口原油38101万吨,增长13.6%。分地区看,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广东、陕西和新疆七个地区产量均在1千万吨以上,合计占全国产量的89.5%,是我国最重要的原油产区。   原油加工量平稳增长。原油加工量在2014年首次突破5亿吨,2016年达54101万吨,比上年增长3.6%。在国内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成品油出口增长较快,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口量分别增长64.5%、115.1%和6.0%。分地区看,辽宁、山东、广东三省合计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41.0%,其中,山东成为首个原油加工量突破亿吨的地区,全年加工量10120万吨,辽宁和广东分列二、三位,全年加工量分别为7022和5018万吨。   三、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   产量保持增长,进口量快速增长,产量与进口量之比约为2:1。全年天然气产量136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全年天然气进口量5403万吨[5],增长22.0%。分地区看,陕西、四川和新疆是我国天然气的主产地,产量分别为412、297和291亿立方米,合计占全国产量的73.1%。   天然气生产峰谷差大。从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产量看,1-3月份、11-12月份日均产量都在4亿立方米左右,其中12月份最高,为4.3亿立方米/日;而4-10月份日均产量不足3.6亿立方米/日,其中7月份最低,为3.3亿立方米/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消费导致峰谷差大,针对此特点,生产企业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要求,积极落实增产计划,确保了天然气的供应。   四、发电量增长较快,发电结构优化明显   发电量突破6万亿千瓦时。全年发电量614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6%,增速加快5.3个百分点。   月度发电量稳步回升。从月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看,前六个月增速较低,除3月份同比增长4.0%以外,其他月份同比增速均维持在零附近;7月份增速回升至7.2%,扭转了自2015年以来的低迷态势,之后各月发电增速相对稳定,维持在7%左右。   火电增速由负转正,水电保持增长,核能、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保持高速增长。火力发电增速由2015年的下降2.6%转为增长3.6%;水力发电增长5.6%,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核能发电增长24.9%,回落4.0个百分点;风力发电增长27.6%,加快11.5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58.8%,加快4.5个百分点。   电力生产结构优化明显,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进一步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2016年,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比重进一步提高,占全部发电量比重分别为3.5%、3.9%和1.0%,比上年分别提高0.5、0.7和0.3个百分点;水力发电占19.4%,与上年持平;火力发电占72.2%,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