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10-21
  • 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 一、前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国家级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 今年全国两会上,刘江东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拟联名提出建议: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参照长三角一体化模式,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出台相关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政策倾斜,支持武汉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支持武汉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为客观评价长江中游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促进长江中游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广州市众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国内首个医疗器械产业大数据平台,从产业规模、行业企业、产品注册、创新能力、专业服务、产业集聚等多维度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旨在为长江中游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服务支持及创新支点。 二、长江中游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截至2019年底,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了12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816家经营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9家;创业板上市企业3家,中小企业板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 2、行业企业 (1)生产企业 截止2019年底,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计1200家;其中:可生产一类产品的企业684家,可生产二类产品的企业807家,可生产三类产品的企业123家。 数量排名前三的是:武汉市346家、南昌市247家、长沙市170家。 2017-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每年新注册的生产企业数量保持稳步增长。 (2)经营企业 根据《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经营第Ⅰ类医疗器械不需许可和备案,经营第Ⅱ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经营第Ⅲ类医疗器械实行许可管理。从事第Ⅱ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而从事第Ⅲ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截止2019年底,长江中游城市群共有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35816家。其中,仅经营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13911家,仅经营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9395家,同时经营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12510家。经营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南昌市12464家,武汉市4783家,宜春市2705家。 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有第三方网络销售企业36家。 3、产品注册 截至2019年底,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产品注册量共计13184件,同比增长31.89%。其中Ⅰ类产品8152件,占比61.83%;Ⅱ类产品4444件,占比33.71%;Ⅲ类产品588件,占比4.46%。 2017-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Ⅱ类、Ⅲ类产品年平均首次注册量832件。 (1)区域分布 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注册产品分布情况如下。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武汉市4727件、南昌市2655件、长沙市2431件。 (2)细分领域 从细分领域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体外诊断试剂3858件(29.26%),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25.64%),物理治疗器械(10.25%),临床检验器械(5.61%),口腔科器械(3.76%),无源手术器械(3.68%),骨科手术器械(2.97%),医用成像器械(2.91%),患者承载器械(2.85%)等。 4、创新能力 (1)创新企业 创新企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 截至2019年底,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有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308家,同比增加24家。数量排名前三的是:武汉市117家,长沙市63家,南昌市32家。 2017-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年平均申报107家,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09家,同比增加59家。数量排名前三的是:南昌市36家,长沙市31家,宜春市11家。 (2)创新产品 根据《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审批是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特殊审批通道。 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创新审批通道的产品共计5个。 根据《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我国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是为保障用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罕见病等)临床应用需求的特殊审批通道。 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优先审批通道的产品共计1件。 (3)专利申请 依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研发机构,医疗器械产业领域发明专利和文献等知识产权成果较为丰富,截至2019年底,长江中游城市群企业专利授权累计11584项。从专利类型来看,实用新型占全部专利66.08%,发明授权占14.20%,外观设计占19.72%。 2017-2019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医疗器械企业专利授权数量平均保持41.41%的增速,三年平均年数量为2090件。

相关报告
  •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治理状况的测评研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重要发现: ·武汉市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最强。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具备良好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和较高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善于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社会号召、文化推广等手段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在第一组城市中,长沙市在组内排名第二,表现出良好的污染控制能力,尤其体现在其对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上。南昌市的综合环境治理在组内排名第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排名第四,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 ·在第二组城市中,常德市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排名第一,其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如工业固废废物、工业二氧化硫和粉尘的处理率等在第二组内排名靠前。九江市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建设能力,环境治理维持能力也较高。衡阳市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政治支持力度较强,市民对其环境宣传工作、环境政策等评价较高。 ·咸宁市位列第三组城市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榜首,体现出较高的环境支持能力。株洲市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较强,尤其体现在其对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等污染物的管控上。景德镇市具有较好的大气质量和绿化情况,表现出良好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生态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要求有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环境治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有机联系、相互配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沿岸考察中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并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脊骨”,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其不仅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因此,了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治理能力,对于促进我国长江经济带区域高质量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状况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计算、分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方法。在此次测评中,我们通过对个别数据、城市角色定位、城市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数量、未来发展方向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将长江中游城市群重新组合,将具有相似特征(如经济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数量等)的城市归为同一组进行测评分析。共分为三个组,武汉、长沙、南昌归为组1,九江、常德、衡阳、宜昌、岳阳、襄阳归为组2,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归为组3。聚类分组有利于更好地反映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分析不同类型城市间的差异,更加科学合理地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环境治理水平测评分析,使排名结果、分析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达成14项合作》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15
    •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20年合作重点事项》等系列文件。   记者从上述文件内容获悉,2020年,四省会城市将重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产业保障平台、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联盟、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合作、公共资源交易合作、建筑行业协同发展、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跨区域劳动保障监察、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湿地建设标准化、城市气象服务合作和区域市场一体化等14项城市合作事项。   据悉,作为四省会城市会商会执行层面常设机构,城市群城市合作秘书处长设武汉市发改委,负责落实会商会、协调会各项议定事项、会议相关材料起草以及日常协调推进等工作。(长江网特派记者郑汝可 通讯员谢宏 发自合肥)   交通>>>   明年重点推进沿江高铁合武段   12月4日,记者从会上获悉,“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铁和城际网络互联互通”被列为四省会城市2020年工作重点之一,其中,备受关注的沿江高铁合武段将作为重点内容推进。   会上签署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2020年将重点推进沿江高铁合武段,提升沪汉蓉通道瓶颈段运输能力;加强长江经济带北沿江高铁规划对接与方案研究;共同谋划武汉至南昌、合肥至九江至长沙的直达高铁线路。   合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合武高铁目前仍处于设计阶段,当前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是否能缩短武汉至合肥、武汉至上海等地行驶时间,还要根据站点设置等因素综合考虑。   据悉,当前已开通运营的合武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武汉高铁到合肥常规时间为2小时左右。规划中的合武高铁,是北沿江高铁重要组成部分。北沿江高速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成都,经重庆、武汉、合肥、南京、扬州、泰州、南通至上海,建成后有望便利苏北广大区域交通。   打造1―2小时快速通达城际交通圈   12月4日,在合肥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上传来好消息,中部四省会城市将协同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网,努力实现20万以上人口的小城镇与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快速通达的城际交通圈。   同时,会议商定将推进安庆至武汉等公路连接项目建设,打通跨省断头路。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预计2021年建成   12月4日,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上签订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与观察员城市合作重点事项》,武汉市将与黄石市合作,加快建设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   据悉,该项目起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凤凰山互通,经江夏、大冶,终于阳新(鄂赣界),全长125公里,武汉至大广高速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大广至阳新(鄂赣界)段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预计2021年建成。   同时,武汉市将与黄石、黄冈、咸宁签订《空中急救合作协议》,建设直升机停机坪,为实施航空医学救护工作创造条件。城市之间开展3―5次航空医学救护合作。   公积金>>>   武汉有望实现与株洲等城市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   12月4日,记者从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上获悉,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在黄石、岳阳、安庆、九江、黄冈、株洲、铜陵、抚州等观察员城市中,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范围,完善住房公积金异地缴存的互认互贷机制,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风险防控协作机制。   这意味着,2020年,武汉有望实现与株洲、铜陵、抚州等地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此事项由武汉市牵头负责。   据悉,今年1―10月,从南昌、合肥、长沙以及安庆、岳阳、九江、黄石等城市转入武汉的住房公积金758笔,合计2454.33万元;同期从武汉转入上述7城市的住房公积金有379笔,合计688.42万元。   还有这些亮点合作项目>>>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联盟   会议商定,由武汉市牵头,四省会城市将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企业联盟,组织1000名大学生来汉实习实训。同时,四省会城市将协同探索建立“四城一策”人才制度,加强政产学研创新平台合作研究,加大创新人才政策宣传。   率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5G网建设和试商用   会上透露,四省会城市将扶持跨区域龙头企业推广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加快“中部制造”到“中部智造”发展进程。同时,将率先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广5G通信应用示范区,开展5G网建设和试商用。   建立跨地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互认机制   2020年,武汉市作为牵头城市,推动中部急救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远程医疗音视频会诊、120调度提前急救指导、电子病历建设与质量控制,组织相关学术交流。   会上商定,四省会城市将探索建立跨省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工作机制、跨地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互认机制。   大气监测数据共享、联网发布   四省会城市将探索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强化区域各级空气质量预报中心协同管理,推进预报信息和大气监测数据共享、联网发布。同时,武汉将牵头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发布平台,促成环境污染治理主体单位与提供治理服务的企业对接交流,促进环境污染问题尽快解决。   联合打造统一的中四角地区旅游形象口号标识   会上,四省会城市商定,将携手在境外联合开展中四角旅游主题推广,联合打造统一的中四角地区旅游形象、口号、标识、宣传片,联合推出若干中短程旅游精品线路、特色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