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撬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开我国版图,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重要轴线。目前,中国经济的“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身处这条主轴之中。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 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到朋友圈扩展为八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点燃科技创新引擎,不断将共享互通向纵深推进,紧紧切合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 科技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城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四城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着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其中,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南昌高新区形成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为总体框架,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产学研―专业配套―科技金融”为服务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抱团发展,打造科技共享协作新模式 合心、合拍、合力;同向、同步、同行。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公共服务、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合作“一体化”已成为四市发展的新常态。 据悉,目前,长沙、南昌、合肥三个兄弟城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三个兄弟城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2017年,长沙、合肥、南昌三市企业在武汉投资近100亿元;武汉企业在三个城市投资达到120亿元。 2018年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四城聚首长沙,以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再次开启新一轮谋篇布局的合作。 会上宣布,四座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座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 新时代书写“新”文章,长江中游城市群此举的发展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创新为方向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担共享为机制基础,必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所说,如何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空地上的新建设,而是在既有的经济结构中进行再调整,并且这种调整要以经济产出能级作为依据,在生态保护下完成。其中,坚持经济能级提升与创新型新产业集群聚集便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转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李亦华) .

相关报告
  • 《胡忠雄: 系统开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9
    •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忠雄表示,一年多来,四市不断完善决策协调执行的联动机制,全方位落实相关的计划协议,多领域深化合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本次大会充分发挥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专家委员会的作用,邀请各位专家献言献策,并汇编成册,为城市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文帅伟/摄 )   星辰在线9月2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刘佳 夏晓澜 梁文婷 文帅伟)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通报了省会城市第五届会商会以来工作进展情况及近期工作要点,审议并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近期合作重点事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协议》三个文件。   在大会现场,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忠雄发言。他回顾了四年前,四省会城市相聚长沙,就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城市群签署了《长沙宣言》。今天,四市再聚长沙,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26日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共享丰收的喜悦,共商合作的大计,共谋发展的良策,系统开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胡忠雄在会上简要通报了第五届会商会以来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近期合作的重点事项》、《城市群省会城市新区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的合作协议》作简要说明。   他表示,一年多来,四市不断完善决策协调执行的联动机制,全方位落实相关的计划协议,多领域深化合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础设施加快联通,生态共建更加紧密,市场的壁垒持续减少,产业协同明显加强,民生共享不断拓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一年来的合作工作是务实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四省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四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近期合作重点事项》,胡忠雄介绍其主要包括: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同推进省会城市的新区发展合作,共同推进我们这四个省会城市都有国家级的新区,共同推进重要交通的通道建设,共同组建境外的航空联盟,探索实行工商互认,共同组建设计联盟,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开展公共资源交易远程评标,共同建设“诚信城市”,加强检验检测合作和认证认可合作,加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12个方面的内容。   胡忠雄还就《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做了说明,他介绍该协议旨在依托四市的优势资源,构建省会城市新区间产业、技术、资源、要素、市场的联动体系,形成新区之间的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彰显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针对签署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的合作协议》,胡忠雄介绍了其充分认识共建平台、共享平台的战略意义,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建设和运行维护模式,明确协调工作机制,鼓励科技服务资源的共享互联等五个方面内容。 来源:星辰在线 .
  • 《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沙共商发展大计达成诸多共识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09
    • 中新网长沙9月27日电(记者 邓霞)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省会城市,以及黄石、岳阳等八个观察员城市,湘潭、益阳等三个区域合作特邀城市的主政领导齐聚一堂,共商长江中游城市群新一轮发展大计。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为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并坚持每年一届,由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省会城市轮流主办。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协同发展六年,先后签署落实《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取得了全面合作的丰硕成果。   自第五届会商会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当天,四省会城市等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近期合作重点事项》《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协议》,致力共同搭建互联互通的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联动示范区,在科技资源共享、推动新区发展、近期务实合作事项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届会议还通过现场考察和合作交流会等形式,开展科技、人社、旅游、质监、工商联等分会活动,在科技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加深合作效果。   与会代表认为,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对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