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新型全息量子光子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12
  • 渥太华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a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跨国合作团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量子激发全息技术,利用激光呈现三位图像——就像《星际迷航》(Star Trek)和《星球大战》(Star Wars)演的那样。通过记录和重建含有单个光粒子的微弱光束,该技术为遥远物体的全息成像打开了大门。

    图1 (A)信号和参考准备。(B)干涉仪和探测。SHG,二次谐波生成; SPF,短路滤波器; BPF,带通滤波器; ND,中性灰度滤镜; BBO,β-硼酸钡; PBS; 偏振分束器; B,光束块;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 HWP,半波片; H/V,水平/垂直偏振; f,凸透镜; PBD,偏振光束位移器。(C)两个输出光束的典型强度像。一阶干涉是不可见的,因为光束是相位不相关的。一个4f 镜头系统将 SLM 平面成像到相机上

    该团队负责人是渥太华大学物理学副教授Benjamin Sussman,他们与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合作,开发了一种先驱性的量子激发全息技术。他们的目标是记录和重建极其微弱的光束,这些光束仅仅由一个单一的光粒子组成,被称为光子。他们的工作有可能彻底改变3D 场景重建,并在不同领域开启大量应用。

    他们的工作有可能彻底改变3D 场景重建,并在不同领域开启大量应用。长期以来,精确重建三维场景一直是成像领域的一个目标和困难。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扩增实境,各种应用都依赖于这一领域的进步。

    Sussman教授称:“与传统的全息方法相比,我们团队引进的量子激励全息技术有两个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表现出对全息记录过程中振动等机械不稳定性的显著反射。传统全息术由于易受振动影响而需要较短的曝光时间,与之不同的是,这种新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长时间地记录全息图,从而确保更高的精度。其次,我们的新技术可以用来记录自发光或遥远物体的全息图。”

    这开辟了许多可能性,为远距离物体的三维成像和描述量子点和单原子单光子发射的空间形状铺平了道路。

    Sussman教授说:“该新技术保证了通过量子成像技术的进步和尖端商业相机技术的可用性。通过利用先进的摄像机,每当它们探测到一个光粒子时,就能提供精确的时间和位置标记,我们能够解决记录全息图所必需的相关性。这一突破突显了量子研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协同作用。”

    传统摄影主要捕捉场景强度,但全息摄影通过结合相位信息,即从场景不同部分收集到的光线之间的相对延迟,使其更进一步更新。

    振幅干涉是全息术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两个波的振幅(或能量)可以相减,也可以相加。然而,新开发的技术使用不同类型的干扰。渥太华大学理学硕士生 Guillaume Thekkadath 博士、该论文第一作者称:“我们的全息图记录了两个光源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关性甚至可以揭示单个光子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这项研究的意义是深远的,从加强现有的全息技术,以全新的应用领域,如天文学,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全息术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

    量子光和经典光全息术的强度干涉测量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相关报告
  • 《前沿 | 片上光子探测器显著推进量子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1-17
    • 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片上光子计数设备,可以显著推进量子技术的众多应用。 Llewellyn West Jones,Jr.电气工程,应用物理和物理学教授Hong Tang的实验室首次开发了片上光子数解析(PNR)探测器,一次可以解析多达100个光子。该探测器显示了其在分辨光脉冲的光子统计数据方面的能力。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光子数解析(PNR)探测器被认为是测量光的最需要的技术。凭借非常高的灵敏度,即使在极弱的光脉冲中,它们也可以分辨光子的数量。它们对于广泛的量子应用至关重要,包括量子计算、量子密码学和遥感。然而,目前的光子计数设备在一次可以检测到多少光子方面受到限制 - 通常一次只能检测到一个,并且不超过10个。 “问题是,如果你有多个探测器,探测器就会饱和,所以你无法判断你有多少光子,”共同主要作者Yiyu Zhou说,他是唐实验室的博士后助理。 不过,Tang Group的设备不仅将PNR能力提高了100,而且计数率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它还在易于接近的温度下运行。 正因为如此,该设备允许更广泛的应用,唐说,“特别是在许多快速出现的量子应用中,如大规模玻色子采样,光子量子计算和量子计量学。 该设备的复杂性需要多年的设计和制造,然后还要验证其性能。 为了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研究人员计划使设备更小,并增加它可以检测到的光子数量。这可能包括使用不同的介电材料将其光子数分辨率提高到1000以上。 此外,他们希望将探测器与片上量子光源集成在一起。传统的探测器被设计为与光纤接口,这可能导致信号丢失。 唐实验室前博士后助理、现任Meta研究科学家程日生说:“如果我们能把所有东西整合在一起,我们的损耗就会更低,测量保真度也会更高。”
  • 《前沿 | 基于非线性光学的新型量子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28
    • 来自University of Tsukuba科学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利用钻石中天然存在的类原子缺陷来监测温度的方法。他们发现,热量的增加会导致非线性谐波产生光的强度降低。这项工作可能实现高度精确的纳米温度计。 纳米技术在新设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且在小尺度上测量温度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长度尺度小于几百纳米的许多应用来说,传统的温度计通常太大,并不适用。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实现微型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现在,来自Tsukuba大学和日本高级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钻石中一种特殊缺陷的非线性光学特性,这种缺陷是由排列在钻石立方晶格中的碳原子组成的。氮空位(NV)缺陷是金刚石中两个相邻碳原子被一个氮原子和一个空穴取代而产生的自然缺陷。由于其易获得性和特殊的量子非线性光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之一,是将两个甚至三个光子结合成一个高能光子的能力,这个过程被称为谐波产生。 图1:反射式测量装置实验原理图。其中插图显示了金刚石晶体中氮空位(NV)中心的原子结构 研究小组利用红外超短脉冲激光激发发现,在20-300°C范围内,谐波的产生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少。第一作者Aizitiaili Abulikemu博士说:“这项研究为创建基于钻石的非线性光学温度传感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钻石中不同颜色光的速度不匹配,造成了这种温度相关的变化。也就是说,随着原子晶格温度的升高,原始光与谐波产生的高能量光的折射率差增大,从而降低了谐波产生的效率。 Muneaki haase教授说:“钻石可以被加工成探针的微小尖端,作为纳米级温度传感器的一部分。”基于这种温度传感器,未来应用甚至可能包括一种小到可以在活细胞内找到的温度计,它可以用激光远程被探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