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宏观经济环境导致非洲手机市场低迷》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7-06-18
  •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今天公布的最新数据,非洲的手机市场从2017年开始大幅下滑,。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季度手机跟踪”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非洲的总出货量为5450万台,比2016年第四季度下降了8.2%。这次经济衰退的主要驱动力是智能手机市场下降了17.6%,出货量从2016年第四季度的2580万台下降至2017年第一季度的2120万台。

    Bouhaji说:“IDC预计非洲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将从目前的疲软状态缓慢地反弹到增长状态。 2017年第一季度在非洲出货的智能手机中,近40%的价格低于80美元。移动数据收费也变得越来越便宜,同时越来越多地使用视频共享应用程序,并提高对顶级服务的渗透,这进一步鼓励了智能手机的采用。

相关报告
  • 《德国机床市场低迷》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8-25
    •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 (VDW) 发布了一份关于德国机床行业现状的新报告。调查结果反映了市场低迷,预计订单要到 2026 年才会增加。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德国机床订单同比持平。与 2024 年第二季度相比,国内订单下降了 14%,而同期国外订单增长了 7%。这反映出与 2025 年第一季度相比略有改善,当时总订单下降 10%,国内订单下降 30%,国外订单同比持平。 2025 年 1 月至 6 月期间,总订单与 2024 年上半年相比下降了 5%。同期,国内订单下降了22%,而国外需求增长了4%。VDW 执行董事 Markus Heering 博士解释说,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不确定性和全球“许多其他危机”推动了需求疲软。这些导致投资者推迟订单并采取“观望态度”。 尽管 2025 年开局缓慢,但 VDW 预测中期前景将“光明”。它指出,国防和基础设施支出的增加,以及最近通过的投资计划,可能会提高客户进行新购买的意愿。此外,衡量德国月度商业景气指数的 ifo 商业景气指数表明德国制造业正在改善。与此同时,国际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表明工业部门的下滑正在触底。不过,DVW表示,这些积极信号并不代表德国机床今年“所希望的好转”。“机床行业的复苏再次被推迟,”Heering 评论道。“我们预计要到 2026 年才能恢复稳定增长。” 德国机床行业经历订单下滑 德国机床行业跻身机械工程领域五大专业集团之列。2021年,德国占据全球市场13.4%的份额,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到 2024 年,该国该行业将雇用 65,300 名员工,生产价值 147 亿欧元的机器和服务。然而,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今年需求下滑。“上半年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欧洲,尽管德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水平尚未回升,”Heering 解释道。 这种糟糕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上个月,美国与欧盟签署了一项新的贸易协议,同意对欧洲对美国的出口产品征收15%的关税。这是白宫最初威胁对欧洲进口商品征收 30% 进口税率的一半。然而,尽管略有改善,VDW 声称 15% 的数字将增加成本并抑制德国对其最大市场美国的出口。 “美国工业迫切需要我们的机器,因为没有可比的国内替代品,但尤其是美国中小型公司将无法支付更高的价格,”Heering 补充道。“美国的关税政策对本国经济的损害最大——这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提供任何巨大的推动力。”在这些挑战中,2025 年前六个月机床销量同比下降 9%。然而,人们对即将于 2025 年 9 月 22 日至 26 日举行的 EMO 汉诺威贸易展览会仍然持乐观态度。预计参展商将超过 1,500 家,Heering 预计此次活动将“提供关键推动力”。展望 2026 年,VDW 预计国内需求走强将带来急需的提振。然而,持续的关税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国际贸易比之前预期的疲软。 3D打印市场表现 由于德国机床在 2025 年表现不佳,增材制造行业的市场表现好坏参半。 根据市场情报公司 CONTEXT 的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所有 3D 打印类别的总收入同比增长 5%。这是由于入门级 3D 打印机出货量激增 22%,尤其是来自深圳的 Bambu Lab,其出货量增长了 64%,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更高级别的 3D 打印机继续面临阻力。工业部门(包括价格超过 100,000 美元的机器)的出货量同比下降 14%,在过去 12 个月 (TTM) 基础上下降 12%。与此同时,价格在 20,000 美元至 100,000 美元之间的中端 3D 打印机的出货量同比下降 16%。 由于技术偏好的明显转变,2025 年第一季度专业级打印机(2,500 美元至 20,000 美元)的订单同比下降 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买家青睐更实惠的入门级型号,专业 FDM 3D 打印机出货量下降了 31%。今年 2025 月,Wohlers Associates 发布了 2025 年 Wohlers 报告,这是增材制造 (AM) 市场情报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全球增材制造行业达到219亿美元,其中材料44亿美元,机器销售及相关服务60亿美元,印刷服务101亿美元,软件14亿美元。 该报告预计 3D 打印市场将以 18%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34 年可能达到 1150 亿美元。市场波动可能会将增长限制在约 840 亿美元,而更快的复苏可能会将总额推高至 1450 亿美元。
  • 《光伏行业:驶入快车道,挑战真不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26
    • “今年前7个月光伏新增装机已超去年全年总装机量,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预测由95-120GW上调至120-140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9月21日在滁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上表示,“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与会专家认为,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光伏行业成长性很强,未来还有至少10倍的增长空间。但目前,光伏行业发展正面临产能过剩与扩产、国际竞争不断延伸的挑战。 光装机增长空间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制造端,1-7月,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均已超2022年全年产量的80%;在应用端,1-8月光伏装机113.16GW,同此增长154.5%,再创历史新高。“上半年,供应链价格经历短暂反弹后持续下滑,7月以来,供应链价格有所抬升。年初至今,降价最快的环节较去年最高价下降超过73%。”王勃华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王仲颖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分别为3.65亿千瓦、3.93亿千瓦。要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06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需合计达90亿千瓦。“这意味着从现在到未来,尚有至少10倍发展空间。” 王仲颖直言,极端底线“30亿千瓦风+47亿千瓦光”可提供14.5万亿千瓦时电量,但面临“电量过剩,电力不足”局面,弃电与缺电并存。若只用风电+光伏,电力电量都够用,至少需要“200亿千瓦时风+200亿千瓦时光”,但弃风、弃光率高达85%。“电力系统全面清洁转型,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规模化增加,若2060年风光总装机达到约90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度电成本降至0.14元/千瓦时-0.21元/千瓦时。” 扩产与产能过剩并存 在飞速发展趋势下,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扩产难题。今年上半年,光伏企业公布超260项扩产计划,公告扩产计划中44%的多晶硅产能已建设,暂无产能投产;硅片环节,公告扩产计划中42%的产能已开建,2%产能投产;电池环节,扩产计划中29%产能已建设,9%产能投产;组件环节,公告扩产计划中17%已开建,8%产能投产。 “大规模产能扩张是新能源产业链快速降本的最有利路径。”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表示,目前80%的组件企业会海外扩产,虽然美国的生产成本比国内高20%以上,但利润在10倍左右。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当前中国企业加大在海外产能布局,有必要警惕产能过剩。光伏行业的产业规模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过剩状态,这能较好地为未来行业需求进行前置性铺垫,但要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在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和自身能力评估情况下,过度扩张产能或低端产品大规模复制,会导致新一轮行业波动。” 谈及各环节扩产过程中供应与价格如何博弈?庄英宏呼吁:“目前上游原材料价格偏高,下游价格又压得很低,中间环节的组件企业受双面夹击,利润比较薄,请广大客户给组件企业一点喘息的空间。” 竞争已向产业链纵深延伸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光伏行业面临的国际挑战异常严峻。光伏行业发展至今,不像以前极端情况时90%以上的产品依托出口,但截至去年,中国光伏出口份额仍占市场总产量50%以上。 王勃华表示,当前光伏行业贸易形势严峻复杂且形式趋于多样化。除了以往的“双反”调查、关税政策、低碳认证资质等,又出现一些新措施,比如“强迫劳动”指控、知识产权壁垒等。特别是9月14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关键原材料供应多元化法案,提案同意实现锂和硅等关键原材料供应的多元化,计划确保到2030年,其任何战略原材料供应从单一国家的进口不得超过65%。 “海外光伏企业也在光伏玻璃、胶膜、支架等领域持续发力,试图补齐短板。以美国为例,其宣布扩建的产能涉及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硅锭和硅片、逆变器五大类别,着力打造一体化的光伏全产业链。”王勃华表示,全球光伏市场竞争已向光伏辅材等产业链纵深环节延展。“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负面影响大、潜在覆盖面广、规避措施有限,需要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层面加以重视和预警,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预案与解决措施,避免对行业造成潜在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