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天然高效甜味分子发现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研究表明,当今许多人群高发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高脂血症、龋齿等,或多或少都与蔗糖的过量摄入有关。寻找高甜度低热量或非营养性的蔗糖替代物,特别是安全、无热量、非营养性天然高效甜味剂,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杜芝芝研究组通过对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食用、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野外调查,并结合味觉感官评价,发现了多种不同民族食用或药用的甜味植物,并对其中两种甜味植物的甜味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萝摩科翅果藤属翅果藤(Myriopteron extensum)为瑶族等民族食用和药用的植物,果皮可用于腌制成咸菜食用;根可药用,用于消炎、润肺、止咳,全株可治肺结核,其果皮及根都具有甜味,但未见其所含甜味成分的相关报导。通过味觉活性追踪分离从该植物的食用部位果皮中发现了10个新的甜味甾体糖苷类化合物,经评价发现其甜度为蔗糖的50至400倍不等。另外,从该植物的药用部位根中分离并鉴定了该类型的12个新化合物,其中7个为新的高效甜味化合物,其甜度为蔗糖的25至400倍不等。同时,还对这些化合物的甜味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
    豆科植物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为壮药和傣药土甘草的原植物,该植物具有清火解毒、止咳化痰、利水消肿、通经活血的功能,具有甜味,有时在民族药中被用来替代甘草使用,但未见其所含甜味成分的相关报导。通过味觉活性追踪分离从该植物中发现了4个新的甜味三萜皂苷类成分(3个为新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2个化合物其甜度分别为蔗糖的150倍和80倍。另外,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测试浓度下这2个化合物未显示毒性,从甜味觉的角度证实了其在民间被用作甘草替代物的合理性。
    以上研究为天然甜味剂的开发提供了更广泛的植物来源,已有连续3篇论文发表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期刊》上,并且获得了两个授权专利。
    陈云伟 摘编自http://www.kib.ac.cn/xwzx/kyjz/201807/t20180730_5051733.html
    原文标题:天然高效甜味分子的发现方面取得进展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抗抑郁新型小分子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而且遍布各个年龄层。研究和开发新结构类型和作用靶点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前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纪军研究团队利用本研究组建立的抗精神疾病细胞和整体动物研究平台,对赤芍、柴胡、酸枣仁、合欢花、远志等传统中药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系列活性化合物。近期,该研究团队在发现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新型小分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褪黑素主要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吲哚类激素,其分泌异常,或对应受体的表达和活性改变,会引发一系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等。利用褪黑素受体(MT1和MT2)的体外筛选模型,从传统中药厚朴中发现厚朴酚对MT1和MT2受体均具有一定的激动作用。体外活性测定和体内药效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7c活性最强,具有潜在抗抑郁作用。脑内神经递质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7c可以显著升高脑内不同区域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多巴胺受体的活性,而二者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化合物7c可以通过影响小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潜在抗抑郁的作用。随后对化合物7c进行了体内代谢产物研究和初步的安全性评价,提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综上,化合物7c具有开发成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潜在应用前景。 陈方 摘编自http://www.kib.ac.cn/xwzx/ttxw/201807/t20180717_5043329.html 原文标题:陈纪军团队在作用于褪黑素受体的具有抗抑郁作用新型小分子的发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研究的重要资源。然而,如何高效制备结构多样性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勤实研究员团队基于高度统一的合成策略和新发展的铱/铒双金属接力催化脱氢螺环化反应高效地实现29个结构多样性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图1),该研究工作将铱催化脱氢偶联反应运用到吲哚生物碱全合成领域,也为高效制备类天然产物分子提供新的机会。相关研究成果以Unified Strategy Enables the Collective Synthese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Indole Alkaloids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