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螺旋形向异性的金属纳米螺旋型金属纳米螺旋》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9-29
  • 利用天然材料,利用自然界的光、化学、生物等多种多样的光学、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光在近红外范围内的光偏振态进行操作,是一种基本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金属纳米螺旋(NHs)制造的手性超材料已经被人为地设计和生成。摘要圆偏振操作是由螺旋向异性和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的,而工程螺旋结构和金属结构使圆偏振操作得到了灵活的裁剪。在此,我们回顾了金属国民保健服务的最新发展,从基本的光学和磁性的性质,以及手性的应用,然后展望未来的应用与分子手性的密切相关。我们坚信,金属国民保健系统的螺旋诱导各向异性,将为我们提供广泛的机会,来解决一些与自然同源性相关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文章发布于2017年9月27日

相关报告
  • 《金属纳米螺旋中等离子体近场的控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6-12
    • 金属纳米螺旋的光学响应主要受轴向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控制,这是由于系统的螺旋各向异性引起的。到目前为止,实验研究主要针对远场响应,尽管LSPR对于将入射光转换为强增强(手性)光学近场具有广泛的兴趣。在这里,我们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演示了等离子体诱导的金属纳米螺旋附近的电磁近场的控制和空间再现性。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纳米螺旋结构和组成金属的电子特性定制这些纳米结构的近场强度。我们的实验采用石墨烯作为精确的探测材料,在定量上与相应的数值模拟一致。这些发现证明了金属纳米螺旋作为参考的纳米结构表面能够为基础研究以及传感或(光)成像应用提供和微调光学领域。 ——文章发布于2018年6月6日
  • 《我学者首次合成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合成了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并对其强圆偏振发光(CPL)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由于其突出的机械、电学以及光学性质, 碳纳米管材料在纳米科技和电子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难以控制碳纳米管的生长,只能得到金属纳米管和半导体纳米管的随机混合物。利用有机化学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是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理想策略之一。管状非平面共轭大环化合物因其大的π体系、确定的尺寸和形状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不存在链端效应且具有高的对称性和应变能,π共轭大环化合物表现出卓越的光电学性能,在有机光电领域的应用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具有大的不对称因子和高PL量子产率的手性共轭大环化合物,是手性光学应用的理想选择。但迄今为止,合成具有特定尺寸和直径的全π共轭手性纳米管片段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科研人员基于前期在碳纳米管新结构合成和光物理性质方面的系列工作,巧妙地利用蒽作为多环芳烃构筑单元,首次合成了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随后通过紫外可见、荧光、核磁共振、圆二色性和CPL光谱,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与平面蒽单体相比,该手性π共轭大环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中均显示出显著的红移,并且显示出极强的圆偏振发光,比目前报道的最好的CPL活性材料提高了100倍以上。   这一成果实现了新型螺旋手性管状共轭材料合成,并为设计制备高CPL活性材料和利用其做模板制备单一手性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