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拟砸10亿欧元支持动力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15
  • 根据路透社近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将计划拨发10亿欧元,用于支持联盟生产动力电池,同时也将资助一家电池研发机构,用于开发下一代的的固态电池。

      路透社指出,上述决定预计将在本周内对外宣布,上述举措旨在降低德国汽车制造商对亚洲电动汽车电池单元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同时在内燃引擎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得以保住德国国内相关工作岗位。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中国储能网记者分析,德国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大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大企业都在积极向电动化转型,但是其电池供应商主要来自中日韩,目前筹建本土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为时已晚。

      “德国政府将支持固态电池的研发,这对整个固态电池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表明大家都看好固态电池的未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俞会根对中国储能网记者分析,固态电池尚处于早期,在传统的动力电池大国中日韩之外,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美国家都有多家初创企业布局,但现在很难判谁能最终胜出。

      德国汽车业的电池危机

      从全球来看,德国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相对迟缓,且动力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早在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提出,到2020年末德国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行驶的目标。

      但是这一目标进展缓慢。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德国大约有46万辆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大约13500个可供公众使用的充电站。

      为此,德国政府今年9月决定将此前确定的2020年目标截止日期推迟两年时间,即到2022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上路目标。

      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欧洲传统上擅长的发动机优势已经不再存在,占到整车成本40%的动力电池成为全球比拼的新竞争优势,但相比亚洲,欧洲在这一领域已经明显落伍了。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全球现有以及计划生产的电池约有80%在亚洲。虽然日本和韩国是该领域的早期领导者,但目前中国电池产能占69%,美国占15%,而欧洲的电池产能所占份额则不到4%。

      欧盟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17年成立了欧洲电池联盟(EBA,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工作组,可能由于进展不顺,所以具体进展目前没有更为详细的披露。

      外媒分析认为,由特斯拉前供应链管理部门副主席Peter Carlsson于2016年创立的瑞典企业Northvolt则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欧洲唯一一家可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Northvolt计划在2023年建成一个32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花费40亿欧元。今年上半年,它获得西门子1000万欧元的投资。

      在欧洲诸国中,传统汽车大国德国的危机感最强。尽管德国是传统的汽车配件供应链大国,但其动力电池的供应却完全依赖亚洲,主要是日韩的松下、三星、LG和以及中国的宁德时代。

      2017年10月11日,在欧盟主办的“欧洲电池研发和生产高级别会议”上,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赫尼西公开表示,“对于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电池包生产以及在德国和欧洲建立电池厂都将是重要的经济和产业政策话题”,“如果德国想保持顶级汽车制造大国的地位,就需要自主生产电池包。”

      根据路透社报道,2018年11月12日在柏林开始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德国财政部长Altmaier将会公布电池支持规划的更多细节,欧盟能源联盟副主席MarosSefcovic也将参加此次会议。

      抗衡中日韩为时已晚

      市场上很多人都在追问,德国即将支持哪些企业?现在才来支持行业发展是否为时已晚?

      “德国的几大车企,此前曾经有专门的部门研发动力电池,但后来都未能坚持下来,甚为可惜。”刘彦龙介绍。

      在主流车企的行动之外,早在2017年8月,德国法兰克福公司Terra E联合16家德国公司组建联盟,打算建立一个34GWh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建成后,它不但是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也将是全球仅次于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第二大动力电池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破土动工,并在2028年达到满负荷生产,建成完工前需要投资超过10亿欧元。该项目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从德国教育部和研究部门的补贴中获得了520万欧元的补贴。

      中国储能网分析,现在没有足够的消息判断德国政府计划支持的是不是Terra E牵头的这家超级工厂。

      刘彦龙分析,对德国政府而言,不管是支持哪家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德国没有相关的电池技术和生产制造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对动力电池研发至关重要的3C电池的历史积累。

      动力电池的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多种材料,其供应链体系是否健全也是影响一国动力电池产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缺少本土的电池材料供应链的产业基础,通过材料进口与中日韩竞争,在性价比上最终能否具备竞争优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刘彦龙分析。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也看好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或者计划在欧洲建立动力电池工厂。

      其中,LG化学已经决定把在波兰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给部分德国车企,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则计划在匈牙利设立工厂。中国的CATL和孚能科技已经对外宣布乐在欧洲建厂的计划。

      在传统液态锂电池之外,德国正在筹划支持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的研发。

      2017年12月,宝马正式宣布,与美国固态电池企业Solid Power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联手开发电动汽车专用的固态电池技术。

      2018年6月,大众宣布向2010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学背景的固态电池技术公司QuantumScape投资1亿美元,这家公司拥有200多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

      俞会根分析,即便是在固态电池行业,欧洲企业未来也必须联手中日韩企业,才有可能谋得一席之地。

相关报告
  • 《戴姆勒拟投入10亿欧元建全球电池生产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7
    • 按照戴姆勒“2039愿景”,至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在德国工厂使用的电力将百分之百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式动力的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份额的50%以上。 “我们曾计划到2022年在欧洲实现乘用车生产的碳中和,现在我们更希望将这一目标扩展至全球。”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Kllenius)在5月25日晚间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按照戴姆勒此前提出的“2039愿景”,至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在德国工厂使用的电力将百分之百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式动力的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份额的50%以上;到2039年,奔驰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其旗下所有乘用车将实现碳中和。 目前,奔驰在各个业务领域都已陆续推出新能源产品。全新奔驰EQC纯电SUV已正式推出,今年夏季将推出EQV纯电MPV;此外,奔驰还将发布EQA纯电SUV。同时,smart品牌旗下所有车型都已转型为纯电动产品。在商用车领域,戴姆勒推出了电动轻型商务车、纯电威霆、纯电凌特、纯电卡车和客车等。 “受疫情启发,恪守碳中和和数字化战略,是奔驰目前和未来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转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康林松表示,戴姆勒很关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中和,在生产新的电动车的时候,电芯生产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电芯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则有违电动车节能的宗旨。“对于将在明年亮相的EQS纯电动车型,我们将联合供应商伙伴,实现电芯的碳中和生产。设在德国卡门茨的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同样以此为目标,该工厂已运营数年,并正在进一步扩建。”康林松称,卡门茨工厂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动力电池生产网络的示范中心,也是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自建立以来,卡门茨工厂已经生产50多万套动力电池组,未来不久年产量将超过这一数字。 按照规划,奔驰计划投资超过10亿欧元打造一个包括中国、德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电池生产网络,目前,该计划中已经落成或在建的电池工厂有9家。戴姆勒方面曾表示,在以上9家电池工厂全部达产并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之前,戴姆勒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开销预计为200亿欧元。“中国的动力电池工厂已经投产,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动力电池工厂正在建设中,在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也将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康林松表示,电池工厂的建设对奔驰的电动化产品攻势尤其重要。 戴姆勒拟投入10亿欧元建全球电池生产基地 路透社今日(5月26日)报道称,戴姆勒集团计划参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计划中的IPO,以确保来自该公司的稳定的电池供应。不过该计划尚未最终敲定,而且可能会发生变化。知情人士称,戴姆勒这一潜在投资的规模目前还不清楚。据悉,戴姆勒和孚能科技去年达成了一项协议,孚能科技将向戴姆勒提供锂离子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优质电池供应商产能不足已成为车企加速推进电动化布局的绊脚石。受疫情影响,LG化学今年2月份曾暂停在中国工厂的生产工作,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电池供应带来了较大影响,LG化学是沃尔沃、奥迪等多家车企的供应商。而因电池短缺原因,奥迪、捷豹等多家车企被爆出一些电动车型暂停生产。为了缓解产能不足,沃尔沃此前在比利时工厂也建立了首条电池组装线,今年3月9日已开始正式运营,奥迪集团也在今年3月份宣布,为确保电动汽车快速上量,将在英戈尔施塔特工厂进行投资,准备在工厂附近建立电池组装厂。 在动力电池行业专家曹国庆看来,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厂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动力电池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分散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车企布局电池厂有利于降低电池成本。 此外,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近年来,不少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电池厂或者与电池企业进行合资。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认为,目前我国市场上缺乏价格适中的中高端电动汽车产品,而这一缺口恰好是跨国企业的优势。他认为跨国企业必须加强本土化建设,才能深入中国市场抓住商机。而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占整车成本的一半左右。自建电池工厂一方面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利于自身产品线整合。另一方面,自建电池厂也加强了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品牌形象。
  • 《保力新拟投资12亿元建设动力电池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2-15
    • 12月13日晚,保力新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就公司拟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年产2GWh动力电池项目上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管委会给予公司的优惠政策达成一致。 公告显示,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为了促进年产2GWh动力电池项目顺利落地投产,减少基建的成本和时间,保力新优先选择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管委会管辖区域内的已有厂房,在现有厂房进行项目建设生产。 协议显示,保力新锂电池项目第一条生产线拟于2022年1月31日之前建成开始投产。项目建成开始投产后,为了鼓励并支持项目发展,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管委会承诺向公司提供资金补贴;资金补贴期限为锂电池项目建成开始投产之日起的五年内。 保力新表示,《投资合作协议》的签署,利用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优良的投资和运营环境及便利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公司产业布局,促进公司新能源锂电池业务做大做强,为公司实现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奠定基础。若后期公司年产2GWh动力电池项目按协议约定的时间内顺利建设及投产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后,将显著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公开资料,通过破产重整获得新生的坚瑞沃能,从9月28日起正式更名为“保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保力新”,证券代码仍为“300116”。 保力新10月29日晚间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628.80万元,同比下降9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844.88万元,同比下降95.06%。 为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布局,促进公司新能源锂电池业务做大做强,保力新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11月2日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就公司在三门峡市投资建立动力电池项目西北生产基地及设立项目公司等事项开展全面合作。 公告显示,保力新在三门峡市建立西北生产基地,一期为建设2GWh的动力电池项目,投资12亿元。三门峡市投资集团以市场化方式出资入股项目公司,出资额不低于3亿元,并以基金方式为项目公司提供不低于3亿元的流动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