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拟投入10亿欧元建全球电池生产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7
  • 按照戴姆勒“2039愿景”,至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在德国工厂使用的电力将百分之百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式动力的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份额的50%以上。
    “我们曾计划到2022年在欧洲实现乘用车生产的碳中和,现在我们更希望将这一目标扩展至全球。”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Kllenius)在5月25日晚间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按照戴姆勒此前提出的“2039愿景”,至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在德国工厂使用的电力将百分之百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式动力的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份额的50%以上;到2039年,奔驰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其旗下所有乘用车将实现碳中和。
    目前,奔驰在各个业务领域都已陆续推出新能源产品。全新奔驰EQC纯电SUV已正式推出,今年夏季将推出EQV纯电MPV;此外,奔驰还将发布EQA纯电SUV。同时,smart品牌旗下所有车型都已转型为纯电动产品。在商用车领域,戴姆勒推出了电动轻型商务车、纯电威霆、纯电凌特、纯电卡车和客车等。
    “受疫情启发,恪守碳中和和数字化战略,是奔驰目前和未来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转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康林松表示,戴姆勒很关注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中和,在生产新的电动车的时候,电芯生产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电芯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则有违电动车节能的宗旨。“对于将在明年亮相的EQS纯电动车型,我们将联合供应商伙伴,实现电芯的碳中和生产。设在德国卡门茨的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同样以此为目标,该工厂已运营数年,并正在进一步扩建。”康林松称,卡门茨工厂是梅赛德斯-奔驰全球动力电池生产网络的示范中心,也是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自建立以来,卡门茨工厂已经生产50多万套动力电池组,未来不久年产量将超过这一数字。
    按照规划,奔驰计划投资超过10亿欧元打造一个包括中国、德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电池生产网络,目前,该计划中已经落成或在建的电池工厂有9家。戴姆勒方面曾表示,在以上9家电池工厂全部达产并能够满足其自身需求之前,戴姆勒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开销预计为200亿欧元。“中国的动力电池工厂已经投产,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动力电池工厂正在建设中,在德国辛德芬根的56号工厂也将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康林松表示,电池工厂的建设对奔驰的电动化产品攻势尤其重要。
    戴姆勒拟投入10亿欧元建全球电池生产基地
    路透社今日(5月26日)报道称,戴姆勒集团计划参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孚能科技计划中的IPO,以确保来自该公司的稳定的电池供应。不过该计划尚未最终敲定,而且可能会发生变化。知情人士称,戴姆勒这一潜在投资的规模目前还不清楚。据悉,戴姆勒和孚能科技去年达成了一项协议,孚能科技将向戴姆勒提供锂离子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优质电池供应商产能不足已成为车企加速推进电动化布局的绊脚石。受疫情影响,LG化学今年2月份曾暂停在中国工厂的生产工作,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电池供应带来了较大影响,LG化学是沃尔沃、奥迪等多家车企的供应商。而因电池短缺原因,奥迪、捷豹等多家车企被爆出一些电动车型暂停生产。为了缓解产能不足,沃尔沃此前在比利时工厂也建立了首条电池组装线,今年3月9日已开始正式运营,奥迪集团也在今年3月份宣布,为确保电动汽车快速上量,将在英戈尔施塔特工厂进行投资,准备在工厂附近建立电池组装厂。
    在动力电池行业专家曹国庆看来,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厂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动力电池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分散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车企布局电池厂有利于降低电池成本。
    此外,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近年来,不少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电池厂或者与电池企业进行合资。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认为,目前我国市场上缺乏价格适中的中高端电动汽车产品,而这一缺口恰好是跨国企业的优势。他认为跨国企业必须加强本土化建设,才能深入中国市场抓住商机。而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占整车成本的一半左右。自建电池工厂一方面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利于自身产品线整合。另一方面,自建电池厂也加强了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品牌形象。

相关报告
  • 《德国拟砸10亿欧元支持动力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15
    • 根据路透社近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将计划拨发10亿欧元,用于支持联盟生产动力电池,同时也将资助一家电池研发机构,用于开发下一代的的固态电池。   路透社指出,上述决定预计将在本周内对外宣布,上述举措旨在降低德国汽车制造商对亚洲电动汽车电池单元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同时在内燃引擎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得以保住德国国内相关工作岗位。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中国储能网记者分析,德国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大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大企业都在积极向电动化转型,但是其电池供应商主要来自中日韩,目前筹建本土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为时已晚。   “德国政府将支持固态电池的研发,这对整个固态电池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表明大家都看好固态电池的未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俞会根对中国储能网记者分析,固态电池尚处于早期,在传统的动力电池大国中日韩之外,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美国家都有多家初创企业布局,但现在很难判谁能最终胜出。   德国汽车业的电池危机   从全球来看,德国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相对迟缓,且动力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早在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提出,到2020年末德国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行驶的目标。   但是这一目标进展缓慢。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德国大约有46万辆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大约13500个可供公众使用的充电站。   为此,德国政府今年9月决定将此前确定的2020年目标截止日期推迟两年时间,即到2022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上路目标。   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欧洲传统上擅长的发动机优势已经不再存在,占到整车成本40%的动力电池成为全球比拼的新竞争优势,但相比亚洲,欧洲在这一领域已经明显落伍了。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全球现有以及计划生产的电池约有80%在亚洲。虽然日本和韩国是该领域的早期领导者,但目前中国电池产能占69%,美国占15%,而欧洲的电池产能所占份额则不到4%。   欧盟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17年成立了欧洲电池联盟(EBA,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工作组,可能由于进展不顺,所以具体进展目前没有更为详细的披露。   外媒分析认为,由特斯拉前供应链管理部门副主席Peter Carlsson于2016年创立的瑞典企业Northvolt则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欧洲唯一一家可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Northvolt计划在2023年建成一个32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花费40亿欧元。今年上半年,它获得西门子1000万欧元的投资。   在欧洲诸国中,传统汽车大国德国的危机感最强。尽管德国是传统的汽车配件供应链大国,但其动力电池的供应却完全依赖亚洲,主要是日韩的松下、三星、LG和以及中国的宁德时代。   2017年10月11日,在欧盟主办的“欧洲电池研发和生产高级别会议”上,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赫尼西公开表示,“对于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电池包生产以及在德国和欧洲建立电池厂都将是重要的经济和产业政策话题”,“如果德国想保持顶级汽车制造大国的地位,就需要自主生产电池包。”   根据路透社报道,2018年11月12日在柏林开始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德国财政部长Altmaier将会公布电池支持规划的更多细节,欧盟能源联盟副主席MarosSefcovic也将参加此次会议。   抗衡中日韩为时已晚   市场上很多人都在追问,德国即将支持哪些企业?现在才来支持行业发展是否为时已晚?   “德国的几大车企,此前曾经有专门的部门研发动力电池,但后来都未能坚持下来,甚为可惜。”刘彦龙介绍。   在主流车企的行动之外,早在2017年8月,德国法兰克福公司Terra E联合16家德国公司组建联盟,打算建立一个34GWh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建成后,它不但是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也将是全球仅次于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第二大动力电池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破土动工,并在2028年达到满负荷生产,建成完工前需要投资超过10亿欧元。该项目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从德国教育部和研究部门的补贴中获得了520万欧元的补贴。   中国储能网分析,现在没有足够的消息判断德国政府计划支持的是不是Terra E牵头的这家超级工厂。   刘彦龙分析,对德国政府而言,不管是支持哪家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德国没有相关的电池技术和生产制造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对动力电池研发至关重要的3C电池的历史积累。   动力电池的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多种材料,其供应链体系是否健全也是影响一国动力电池产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缺少本土的电池材料供应链的产业基础,通过材料进口与中日韩竞争,在性价比上最终能否具备竞争优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刘彦龙分析。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也看好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或者计划在欧洲建立动力电池工厂。   其中,LG化学已经决定把在波兰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给部分德国车企,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则计划在匈牙利设立工厂。中国的CATL和孚能科技已经对外宣布乐在欧洲建厂的计划。   在传统液态锂电池之外,德国正在筹划支持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的研发。   2017年12月,宝马正式宣布,与美国固态电池企业Solid Power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联手开发电动汽车专用的固态电池技术。   2018年6月,大众宣布向2010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学背景的固态电池技术公司QuantumScape投资1亿美元,这家公司拥有200多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   俞会根分析,即便是在固态电池行业,欧洲企业未来也必须联手中日韩企业,才有可能谋得一席之地。
  • 《6000亿市值的宁德时代,失去全球"电池王位",天花板在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15
    •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被称为汽车的“三大件”。一直以来,由于高技术门槛与长研发周期,中国自主品牌行进艰难,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热潮涌起,中国也开始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主导力量。 对于电动汽车行业来说,车企更加关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系统,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三大件”之首,更是直接决定了一辆汽车的续航里程与耐用性。纵观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是目前绝对的领头羊。 据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2017-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0.8GWh(吉瓦时),宁德时代以2.8GWh的装机量再度排在全球首位,市场份额为25.9%。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8%;净利润1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这是公司今年来净利润首次录得季度正增长。 不过,这样的成绩也难掩今年以来的颓势。根据财报披露,如果按前三季度算,宁德时代营收、净利润均处于下滑状态,分别为-4.06%和-3.10%;而归母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13.40%。可见,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冲击之下,稳坐创业板“一哥”位置的宁德时代并不轻松。 / 01 /、汽车动力电池“一哥”迎来增长难题 2011年底,作为ATL公司创始人的曾毓群将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在老家宁德成立纯中资企业宁德时代,专注于电动汽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在此之前,由于ATL公司解决了手机电池行业的“鼓包”难题,以及MP3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问题,在电池行业已是名声大噪。 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宁德时代的起点并不算低。因为母公司ATL在消费类电池领域的出色表现,宁德时代在成立后的第二年就被宝马看中,双方就华晨宝马旗下之诺电动车电池项目达成合作。此之后,宁德时代的市场被迅速打开。 在当时车辆电池还局限于12V电瓶的铅酸电池时,宁德时代早早瞄准拥有极高能量密度及续航能力的三元锂电池,加上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短短数年就晋升为世界级巨头。截至2019年,宁德时代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为上汽、广汽、吉利、东风、戴姆勒等车企提供电池供应。 历史资料显示,2016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148.79亿元),2017-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99.96亿元、296.1亿元、455.46亿元,分别增长87.26%、48.1%和53.8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公司一直处于“膨胀”发展阶段。 不过,今年上半年,由于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型不再采用松下电池而是“移情”韩国LG化学,使得后者一度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而在今年8月份半年报发布时,公司由于营收、净利双降,市场反应强烈,股价曾出现巨大波动。 从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来看,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归母净利润33.57亿元,同比下降3.10%。尽管财报中并未披露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严重下滑,进而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减少。 而如果以Q3单季度看,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8%;归母净利润1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这是公司今年来净利润首次实现季度正增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宁德时代Q3毛利率仍微降0.2个百分点至27.8%。 根据招商证券估算,宁德时代Q3季度动力电池(不含税)均价约0.8元-0.85元/wh,相比去年下滑约10%-15%。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价格下滑,公司在第三季度计提了3.4亿元的存货减值,以及1.4亿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这也是公司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直接原因。 / 02 /、举债扩张,加速产业链布局 从2018年3月12日发布招股书到4月4日顺利过会,宁德时代仅仅用了24天。自当年6月在创业板敲钟之后,其股价更是一飞冲天,从25.14元/股的发行价飙升至如今的254.25元/股(截至2020年11月12日收盘),两年多的时间里涨了超10倍。而市值也从最初的786亿元扩大到如今的6000亿元左右,连翻四倍。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常说一句话,“假如我们不是世界第一,我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成长为行业巨头,与其马不停蹄的扩张是分不开来的。尤其是近段时间来,公司明显加快了对外扩张步伐,融资、签约、投资动作不断。 今年7月30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根据投资者认购情况共发行1.22亿股,非公开发行价格为161.00元/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达到196.18亿元。主要用于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等。 8月11日,宁德时代又宣布拟围绕其电池业务对境内外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201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50%,即不超过190.67亿元。 9月14日,公司首笔投资项目落地,当天宣布以25亿认购新能源装备企业先导智能7.29%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9月12日,宁德时代宣布其境外全资子公司时代瑞鼎已经发行15亿美元高级双期限固息债券,该债券已于9月10日获得超过135亿美元的认购,超额认购超过9倍。这也意味着宁德时代正式进入海外资本市场,显露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野心。 以上种种的大动作,体现在宁德时代三季度财报上,就是各项财务数据出现大幅增长。Q3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85.8亿元;而为了新增产能实现规模扩张,公司前三季度的在建工程价值达到56.56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了近2倍。 而从负债方面看,截至2017-2019年各期末,宁德时代负债总额分别为231.92亿元、386.84亿元、591.64亿元,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公司负债又以流动负债为主,分别为178.90亿元、310.85亿元、456.07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7.14%、80.36%、77.09%,公司短期资金压力较大。 最新的Q3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负债总额已经达到了711.87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末的558.22亿元同比增长27.52%;负债率达到51.6%,相比二季度的55.26%有所下降;短期贷款则达到43.6亿,同比大增225%;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13.5亿,同比增长47.8%。 一面是增速放缓业绩下滑,另一面是大规模举债加速扩张,宁德时代选择“拖着沉重的双腿快走”,源于其日渐显现的危机感。 / 03 /、市场份额被侵蚀,如何迎战内外“敌人” 近年来,电池市场风云变幻,上游材料涨价以及政策补贴收紧,使得宁德时代的对外扩张变得艰难。除此之外,国内电池企业争相竞赛以及海外电池企业纷纷入场,更让这位“动力电池一哥”感到不安。 凭借三元锂电池的性能优势,宁德时代一直颇受市场认可,尤其是2019年推出的业内首家NCM811锂电池能量密度极高,搭载该电池的车辆拥有优越的续航能力,使得宁德时代成为特斯拉、蔚来等车企重要的供应商。 而在另一边,宁德时代的老对手,并且是拥有整车制造能力的比亚迪,却仍坚持磷酸铁锂电池路线。在过去,磷酸铁锂电池因能量密度小、续航能力差被三元锂电池长期压制,直到今年3月比亚迪推出续航能力、安全性更高的“刀片电池”后,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今年5月,比亚迪公布了一段电池针刺测试视频,证明了刀片电池的稳定性。随后,宁德时代的NCM811电池也被人拿到实验室测试,结果却是燃烧起火。尽管这是一场非官方的实验,但还是引起了行业内的轩然大波。一时间,宁德时代将被比亚迪替代的言论沸沸扬扬。 透过两家公司近期的电池装机量情况,或许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大搜车智云《9月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6.6GWh,同比上升66.4%,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为1.71GWh,尽管仍高居榜首,但同比跌幅达21.8%。与之相对的是,位于第二位的比亚迪装机电量为0.92GWh,环比上涨4.4%。 除了比亚迪的咄咄逼人,让宁德时代更头疼的恐怕要数来势凶猛的韩国企业LG化学。按照SNE Research统计,今年1-8月,LG化学的电池装机量为15.9GWh,占全球24.6%的市场位居行业第一;而宁德时代装机量为15.5GWh,屈居第二。 据了解,LG化学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全球化产业布局,不仅拿下了韩国本土市场的起亚、现代,还把欧洲市场的沃尔沃、奥迪等大部分车企收归囊中,在北美也拿下了通用和FCA。相对而言,宁德时代的客户更多是在中国。资料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在海外的营收为20亿元,仅占总营收的4.37%。 近年来,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市场保护政策的实施,为宁德时代等企业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机会,从Q3财报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仅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就达到9.2亿元,相当于占到当期净利润的近三成。 但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后补贴时代”,随着政策退坡,海外企业涌入,宁德时代在本土的优势也将会逐渐消退。 而就车企来说,出于供应链风险及成本优化的考量,通过自主生产电池以及与更多的电池企业合作保障产业链安全已是大势所趋。如今来看,吉利、北汽都在推进自产动力电池的步伐,宁德时代的危机感似乎又增加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