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力新拟投资12亿元建设动力电池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2-15
  • 12月13日晚,保力新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就公司拟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年产2GWh动力电池项目上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管委会给予公司的优惠政策达成一致。

    公告显示,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为了促进年产2GWh动力电池项目顺利落地投产,减少基建的成本和时间,保力新优先选择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管委会管辖区域内的已有厂房,在现有厂房进行项目建设生产。

    协议显示,保力新锂电池项目第一条生产线拟于2022年1月31日之前建成开始投产。项目建成开始投产后,为了鼓励并支持项目发展,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管委会承诺向公司提供资金补贴;资金补贴期限为锂电池项目建成开始投产之日起的五年内。

    保力新表示,《投资合作协议》的签署,利用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优良的投资和运营环境及便利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公司产业布局,促进公司新能源锂电池业务做大做强,为公司实现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奠定基础。若后期公司年产2GWh动力电池项目按协议约定的时间内顺利建设及投产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后,将显著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公开资料,通过破产重整获得新生的坚瑞沃能,从9月28日起正式更名为“保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保力新”,证券代码仍为“300116”。

    保力新10月29日晚间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628.80万元,同比下降9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844.88万元,同比下降95.06%。

    为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布局,促进公司新能源锂电池业务做大做强,保力新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11月2日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就公司在三门峡市投资建立动力电池项目西北生产基地及设立项目公司等事项开展全面合作。

    公告显示,保力新在三门峡市建立西北生产基地,一期为建设2GWh的动力电池项目,投资12亿元。三门峡市投资集团以市场化方式出资入股项目公司,出资额不低于3亿元,并以基金方式为项目公司提供不低于3亿元的流动资金支持。

相关报告
  • 《总投资超160亿!又一30GWh动力电池项目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9
    • 1月17日,韩国动力电池龙头SKI于盐城经开区举行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仪式。 此次开工的30GWh动力电池项目,是SKI在盐城投资的二期项目,总投资25.3亿美元,计划2022年12月份主体竣工,明年1月份设备进场,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200亿元。 盐城基地也成为目前SK集团全球布局中最大的基地,是其在华独资且最大的电池项目,也是近年来盐城市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 1.联合亿纬锂能,推进在华布局 截至目前,SKI在国内常州、盐城、惠州已建设、运行三家电池工厂,年产能分别达7GWh、10GWh、10GWh。其中,常州工厂与北汽共同打造,而盐城、惠州工厂则是与亿纬锂能合资投建。 2020年10月底,SKI动力电池盐城基地项目一期建成。项目一期规划产能27GWh,规划用地605亩,主要进行锂离子软包动力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2021年10月底,SKI动力电池二期项目正式签约,同时,也将计划投资额由原来的18亿美元追加到25.3亿美元。SKI盐城基地的动力电池,主要目标是聚焦服务东风悦达起亚汽车。随着该电池工厂的建成,SKI与悦达起亚汽车的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 SKI加快推进其在中国的产能建设,不仅满足全球出口需求,也试图进一步打开国内软包电池市场。 此前,SKI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公司在中国的几家工厂拥有最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将利用中国生产据点加强对当地市场的争夺。” 除了联手亿纬锂能布局电池产能之外,SKI位于常州市的正极材料工厂将于今年起正式投产,年产量为5万吨,该工厂由SKI、亿纬锂能、贝特瑞三家公司合资成立,分别持股25%、24%和51%。 今年7月,还有消息称,SKI已经与小鹏签订了合约,将为其提供80%镍含量的高镍电池,这意味着其进入了中国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 2.稳居全球前五 从全球范围来看,动力电池企业均在加速拼产能、补缺口,头部企业更是斥巨资于全球完善布局。 与LG 新能源达成和解后,SKI 迅速开启了扩产,逐步在全球扩张。根据SKI的最新规划,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85GWh,2025 年达到 220GWh,2030 年将超过 500GWh。2025 年 220GWh 较此前宣布的 125GWh 目标提升了 76%。 除了中国市场,其还在欧洲匈牙利、美国两地分别设电池工厂,加速推进产能建设。 其中在匈牙利的第二工厂计划2022Q1投运,规划产能 10GWh,未来有望拓展至16GWh;第三工厂预计2024年开始投运,规划产能30GWh。 美国地区预计位于乔治亚州的第一工厂(9.8 GWh)将于 2022 年 Q1 投 运,第二工厂(11.7 GWh)将于 2023 年 Q1 投运。 此外,SKI 与福特汽车宣布合资成立 BlueOvalSK 电池生产工厂,BlueOvalSK 建成后将成为美国最大规模的电池工厂,预计产能可达到 129GWh,相较于此前两家公司公告的合作年产能60GWh,实现了大幅增长。 疯狂的产能目标对应的是巨额电池订单。SKI 与福特、大众、戴姆勒和现代起亚等保持合作并获得新增订单。SKI表示,目前其电池订单积压量为1TWh,为此正计划将其电池产能从每年40GWh扩大到2025年的200GWh、2030年的500GWh以上。 在业绩方面,SKI第三季度实现销售123,005亿韩元,营业利润为6,185亿韩元。 SKI表示电池销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盐城和惠州工厂的产能。两家工厂于2021年上半年开始正式量产,并且产能还在不断提升。SKI预计在2022年,电池年销售额将达到6万亿韩元左右,再创新高。 体现在竞争力方面,根据目前全球装机量数据显示,1-11月,SKI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4.6GWh,市占率为5.6%,同比增长120%。得益于现代IONIQ 5、起亚尼罗EV、EV6等车型销量的增长,SKI实现了高增长。 对比目前日韩主要电池企业来看,SKI已是扩产较为激进、上升最为迅速的一家,且后劲十足。 从产能端来看,LG 新能源2025 年规划430GWh产能,三星 SDI 与松下扩产相对保守,均未超过100GWh。客户端,LG 新能源客户群体较广,三星 SDI 与松下客户较少。 在技术端,此前,SKI已公开表明加速研发磷酸铁锂电池。除了磷酸铁锂电池之外,SKI还计划开发固态电池产品,预计可以在2025年推出市场。起点锂电大数据判断,鉴于此,SKI将成为日韩系电池企业除LG新能源外在全球电池市场角逐的重要一极,值得后续持续关注。
  • 《德国拟砸10亿欧元支持动力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15
    • 根据路透社近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将计划拨发10亿欧元,用于支持联盟生产动力电池,同时也将资助一家电池研发机构,用于开发下一代的的固态电池。   路透社指出,上述决定预计将在本周内对外宣布,上述举措旨在降低德国汽车制造商对亚洲电动汽车电池单元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同时在内燃引擎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得以保住德国国内相关工作岗位。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中国储能网记者分析,德国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大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大企业都在积极向电动化转型,但是其电池供应商主要来自中日韩,目前筹建本土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但可能为时已晚。   “德国政府将支持固态电池的研发,这对整个固态电池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表明大家都看好固态电池的未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俞会根对中国储能网记者分析,固态电池尚处于早期,在传统的动力电池大国中日韩之外,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美国家都有多家初创企业布局,但现在很难判谁能最终胜出。   德国汽车业的电池危机   从全球来看,德国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相对迟缓,且动力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早在2010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提出,到2020年末德国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行驶的目标。   但是这一目标进展缓慢。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份德国大约有46万辆电动或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大约13500个可供公众使用的充电站。   为此,德国政府今年9月决定将此前确定的2020年目标截止日期推迟两年时间,即到2022年实现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上路目标。   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欧洲传统上擅长的发动机优势已经不再存在,占到整车成本40%的动力电池成为全球比拼的新竞争优势,但相比亚洲,欧洲在这一领域已经明显落伍了。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全球现有以及计划生产的电池约有80%在亚洲。虽然日本和韩国是该领域的早期领导者,但目前中国电池产能占69%,美国占15%,而欧洲的电池产能所占份额则不到4%。   欧盟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17年成立了欧洲电池联盟(EBA,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工作组,可能由于进展不顺,所以具体进展目前没有更为详细的披露。   外媒分析认为,由特斯拉前供应链管理部门副主席Peter Carlsson于2016年创立的瑞典企业Northvolt则被认为是目前为止欧洲唯一一家可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Northvolt计划在2023年建成一个32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花费40亿欧元。今年上半年,它获得西门子1000万欧元的投资。   在欧洲诸国中,传统汽车大国德国的危机感最强。尽管德国是传统的汽车配件供应链大国,但其动力电池的供应却完全依赖亚洲,主要是日韩的松下、三星、LG和以及中国的宁德时代。   2017年10月11日,在欧盟主办的“欧洲电池研发和生产高级别会议”上,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国务秘书马赫尼西公开表示,“对于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电池包生产以及在德国和欧洲建立电池厂都将是重要的经济和产业政策话题”,“如果德国想保持顶级汽车制造大国的地位,就需要自主生产电池包。”   根据路透社报道,2018年11月12日在柏林开始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德国财政部长Altmaier将会公布电池支持规划的更多细节,欧盟能源联盟副主席MarosSefcovic也将参加此次会议。   抗衡中日韩为时已晚   市场上很多人都在追问,德国即将支持哪些企业?现在才来支持行业发展是否为时已晚?   “德国的几大车企,此前曾经有专门的部门研发动力电池,但后来都未能坚持下来,甚为可惜。”刘彦龙介绍。   在主流车企的行动之外,早在2017年8月,德国法兰克福公司Terra E联合16家德国公司组建联盟,打算建立一个34GWh的锂离子电池工厂。建成后,它不但是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也将是全球仅次于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第二大动力电池工厂。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破土动工,并在2028年达到满负荷生产,建成完工前需要投资超过10亿欧元。该项目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从德国教育部和研究部门的补贴中获得了520万欧元的补贴。   中国储能网分析,现在没有足够的消息判断德国政府计划支持的是不是Terra E牵头的这家超级工厂。   刘彦龙分析,对德国政府而言,不管是支持哪家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德国没有相关的电池技术和生产制造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对动力电池研发至关重要的3C电池的历史积累。   动力电池的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多种材料,其供应链体系是否健全也是影响一国动力电池产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缺少本土的电池材料供应链的产业基础,通过材料进口与中日韩竞争,在性价比上最终能否具备竞争优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刘彦龙分析。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也看好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或者计划在欧洲建立动力电池工厂。   其中,LG化学已经决定把在波兰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给部分德国车企,三星SDI和SK Innovation则计划在匈牙利设立工厂。中国的CATL和孚能科技已经对外宣布乐在欧洲建厂的计划。   在传统液态锂电池之外,德国正在筹划支持下一代电池——固态电池的研发。   2017年12月,宝马正式宣布,与美国固态电池企业Solid Power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联手开发电动汽车专用的固态电池技术。   2018年6月,大众宣布向2010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学背景的固态电池技术公司QuantumScape投资1亿美元,这家公司拥有200多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   俞会根分析,即便是在固态电池行业,欧洲企业未来也必须联手中日韩企业,才有可能谋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