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历史和蚜虫密度对菜蚜茧蜂挥发性介导觅食行为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8-12-30
  • 1. 寄生物的雌虫在寻找寄主的过程中依赖于从寄主、寄主植物和/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线索,而这些线索都可以在未成熟虫和成虫阶段获得。

    2. 本研究调查了饲养历史对菜叶二孢杆菌觅食行为的重要性,菜叶二孢杆菌是一种内寄生虫,常与蚜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

    3.拟寄生物生长在四种可能组合中的一种上,包括两种芸苔科寄主植物,即黑芸苔属或萝卜属,以及两种蚜虫,即短茎芸苔属或柿属。这些拟寄生物在Y形管嗅觉计中进行测试,并在蚜虫寄生植物(每株蚜虫25或100只)和未寄生植物释放的挥发物之间进行选择。对拟寄生物的反应进行了比较:(i)与原寄生物有相同的植物蚜虫组合;同一寄主植物会受其他不同蚜虫种侵染;(三)可选择的蚜虫种有可选择的植物。

    4. 蚜虫密度对不同气味来源的行为反应有影响,但对饲养史没有影响。在低蚜虫侵染水平下,油菜二孢杆菌仅优先选择诱变的植物挥发物而不选择非诱变的植物挥发物,而在高蚜虫侵染水平下则不区分诱变挥发物。

    5. 结果表明,蚜虫诱导的十字花科植物挥发物在寄主生境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拟寄主自身定位作用不大。本文从蚜虫对寄主植物防御的操纵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讨论。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植物介导的昆虫关系受昆虫类别和自身密度的交互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植食性昆虫通过植物的系统诱导反应产生复杂且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植食性昆虫的种类(物种特异性)和取食危害程度(密度依赖效应)是决定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昆虫互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其交互作用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学科组以入侵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及其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红胸律点跳甲(Bikasha collaris)和乌桕卷象(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为研究体系,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控制实验和化学物质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对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地上-地下昆虫互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卷象的取食行为抑制地下跳甲幼虫的存活,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卷象取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与之相反,地上跳甲成虫在低取食强度下促进其幼虫的存活,而在高取食强度下抑制了其幼虫的存活。此外,研究发现,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共同决定乌桕初生营养与次生防御物质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地上和地下昆虫相互作用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植食性昆虫种群动态、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并为入侵植物生物防治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计划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es specific plant-mediated effects between herbivores converge at high damage intensity”为题,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上。
  •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桃天然抗蚜虫活性成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次发现了山桃抗蚜虫的天然活性成分--桦木醇,为植物源绿色农药的开发和抗桃蚜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桃蚜是全球最具破坏性的取食韧皮部的害虫之一,它寄主范围广、传毒能力强,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桃蚜侵食后的桃幼叶向反面横卷或不规则卷曲,阻碍叶片的营养吸收,使叶片营养恶化,甚至黄落。蚜虫在叶片上的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干扰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果实品质。   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山桃是桃亚属植物中抗性最强的种质。该研究以“帚形山桃1号”的F2代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探讨了蚜虫侵染后山桃代谢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桦木醇是山桃关键的防御代谢产物,具有强杀蚜活性,可以保护山桃免受蚜虫侵害;进一步的毒性试验表明,桦木醇对害虫有毒性,但对益虫没有毒性;另外,研究发现细胞色素P450基因PpCYP716A1可能是山桃中桦木醇合成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山桃通过增强PpCYP716A1的表达来增加桦木醇的含量,对蚜虫产生毒害作用,最终抵御了蚜虫的侵害。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创新专项等项目的资助。(通讯员:赵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jafc.2c0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