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历史和蚜虫密度对菜蚜茧蜂挥发性介导觅食行为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8-12-30
  • 1. 寄生物的雌虫在寻找寄主的过程中依赖于从寄主、寄主植物和/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线索,而这些线索都可以在未成熟虫和成虫阶段获得。

    2. 本研究调查了饲养历史对菜叶二孢杆菌觅食行为的重要性,菜叶二孢杆菌是一种内寄生虫,常与蚜虫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

    3.拟寄生物生长在四种可能组合中的一种上,包括两种芸苔科寄主植物,即黑芸苔属或萝卜属,以及两种蚜虫,即短茎芸苔属或柿属。这些拟寄生物在Y形管嗅觉计中进行测试,并在蚜虫寄生植物(每株蚜虫25或100只)和未寄生植物释放的挥发物之间进行选择。对拟寄生物的反应进行了比较:(i)与原寄生物有相同的植物蚜虫组合;同一寄主植物会受其他不同蚜虫种侵染;(三)可选择的蚜虫种有可选择的植物。

    4. 蚜虫密度对不同气味来源的行为反应有影响,但对饲养史没有影响。在低蚜虫侵染水平下,油菜二孢杆菌仅优先选择诱变的植物挥发物而不选择非诱变的植物挥发物,而在高蚜虫侵染水平下则不区分诱变挥发物。

    5. 结果表明,蚜虫诱导的十字花科植物挥发物在寄主生境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拟寄主自身定位作用不大。本文从蚜虫对寄主植物防御的操纵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讨论。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植物介导的昆虫关系受昆虫类别和自身密度的交互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植食性昆虫通过植物的系统诱导反应产生复杂且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植食性昆虫的种类(物种特异性)和取食危害程度(密度依赖效应)是决定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昆虫互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其交互作用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学科组以入侵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及其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红胸律点跳甲(Bikasha collaris)和乌桕卷象(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为研究体系,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控制实验和化学物质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对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地上-地下昆虫互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卷象的取食行为抑制地下跳甲幼虫的存活,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卷象取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与之相反,地上跳甲成虫在低取食强度下促进其幼虫的存活,而在高取食强度下抑制了其幼虫的存活。此外,研究发现,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共同决定乌桕初生营养与次生防御物质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地上和地下昆虫相互作用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植食性昆虫种群动态、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并为入侵植物生物防治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计划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es specific plant-mediated effects between herbivores converge at high damage intensity”为题,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上。
  • 《Science | 植物挥发性通讯依赖于kai2介导的信号通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8
    • 2024年3月21日,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Volatile communication in plants relies on a KAI2-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的文章。 植物在植物间的交流、植物内部的自我信号传递以及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暴露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因此,了解VOC感知和下游信号对于揭示植物信息交换背后的机制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 利用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在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的激素样功能,作为一种视觉通信标记系统,研究人员证明了矮牵牛karrikin-insensitive受体PhKAI2ia能够立体特异性地感知(-)-锗芘 D信号,触发kai2介导的信号级联并影响植物适应性。本研究揭示了KAI2受体中间分支的作用,阐明了KAI2依赖的信号通路在挥发性通讯中的作用,并为植物嗅觉和潜在内源性KAI2配体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