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植物介导的昆虫关系受昆虫类别和自身密度的交互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植食性昆虫通过植物的系统诱导反应产生复杂且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植食性昆虫的种类(物种特异性)和取食危害程度(密度依赖效应)是决定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昆虫互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其交互作用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学科组以入侵植物乌桕(Triadica sebifera)及其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红胸律点跳甲(Bikasha collaris)和乌桕卷象(Heterapoderopsis bicallosicollis)为研究体系,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控制实验和化学物质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对植物系统诱导反应和地上-地下昆虫互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卷象的取食行为抑制地下跳甲幼虫的存活,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卷象取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与之相反,地上跳甲成虫在低取食强度下促进其幼虫的存活,而在高取食强度下抑制了其幼虫的存活。此外,研究发现,物种特异性和密度依赖效应共同决定乌桕初生营养与次生防御物质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是地上和地下昆虫相互作用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植食性昆虫种群动态、群落组成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并为入侵植物生物防治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市应用基础前沿计划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Species specific plant-mediated effects between herbivores converge at high damage intensity”为题,发表于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上。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03/t20220301_6379287.html;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3647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入侵植物对植食性昆虫防御策略演化及生态效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3
    •   外来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演化,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外来植物进入新生境后,由于逃离了原产地专食性昆虫的取食(天敌逃逸假说),进而增强了对入侵地广食性昆虫的防御(防御转移假说)。植物抵御昆虫的化学防御是有成本的,“昂贵”的组成型防御和“廉价”的诱导型防御存在权衡,并受昆虫取食压力的影响。然而,昆虫取食压力如何驱动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防御策略的演化及其生态效应仍不明确。   2023年6月30日,河南大学丁建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伟团队合作在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题为“Trade- offs in non- native plant herbivore defences enhance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昆虫取食压力重塑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将更多的防御资源用于生长,进而促进外来植物入侵。   研究团队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12对入侵植物及其近缘本土种的同质园实验、昆虫生测实验、代谢分析和控制实验,探究了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演化及其生态效应。野外调查和同质园实验表明,入侵植物的昆虫取食率低于本土植物,且不同入侵植物之间和不同本土植物之间的昆虫取食率存在差异。昆虫生测实验显示,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低于本土植物,而入侵植物的诱导防御高于本土植物;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呈正相关,诱导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呈负相关;本土植物的组成防御和诱导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没有相关性。代谢分析发现,总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在调节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和诱导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控制实验进一步证明,昆虫取食压力降低后,入侵植物通过改变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将更多的防御资源用于生长。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增强竞争能力的新的进化机制,并对丰富入侵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演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丁建清团队的孙晓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伟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丁建清、孙玉梅、曹雪瑶、翟新丛,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万金龙,以及美国蒙大拿大学Ray Callaway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 Luke Flory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 《全球变暖,苍蝇等昆虫和植物将入侵南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6-27
    • 全球变暖会让南极洲的生态系统迅速改变,导致该地区的生物和地貌发生重大变化。像苍蝇这样的昆虫会携带病原体,有可能对南极洲原有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据英国《观察家报》网站6月17日报道,科学家说,随着南极气温上升,外来植物和包括家蝇在内的昆虫,对南极环境保护构成重大威胁。 随着过去30年里南极温度上升3℃,,越来越多的入侵物种,以昆虫幼虫或植物种子的形式,在南极沿海地区生存下来。与之前相比,冰川的退缩暴露出更多土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土地为苔藓提供了生长地,将为入侵物种提供潜在生存乐园。这一进程在南极半岛尤为明显,该地区已被证明是最易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大陆区域。 英国南极考察处的多米尼克·霍奇森说:“常见的家蝇是证明南极现在面临入侵物种的威胁的一个绝佳例证。以船只厨房为滋生地的家蝇随船进入南极,随后又在南极洲上的基地中繁殖。随着南极洲气温上升,家蝇在当地存活的机会越来越大,令人担忧。像苍蝇这样的昆虫会携带病原体,有可能对南极洲原有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全球变暖是导致南极洲逐渐变绿的主要推手。自上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收集南极半岛的气象资料以来,那里的气温一直在稳步上升。   英国研究人员在《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撰文说,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南极洲稀少的植物(目前南极洲只有0.3%的区域生长着植物)对气温变化作出了强烈反应。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丹·查曼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南极半岛附近岛屿生满苔藓的岸边钻取苔藓芯,经研究发现当地苔藓的生长速度是1950年前的4到5倍。查曼说:“苔藓对气温上升很敏感,这表明今后全球变暖会让南极洲的生态系统迅速改变,导致该地区的生物和地貌发生重大变化。” (新闻整理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