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进化所海洋生物被膜实验室在海洋抗菌肽资源发掘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1-07
  • 近日,进化所张伟鹏教授和海洋生命学院丁维副教授在iMeta杂志发表题为“Bioprospecting of culturable marine biofilm bacteria for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的研究论文,通过使用新的方法对海洋生物被膜抗菌肽产生潜力进行了勘探,扩展了抗菌肽化合物的范围,为抗菌药源分子的研发提供了新视角。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寻找新型抗菌药物是抵御耐药细菌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抗菌肽作为新型抗生素的一种潜在药物,受到广泛关注。抗菌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两亲性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在海洋环境中,生物被膜是附着在任何浸没基质上的微生物群落,如人造基质、石头表面、微塑料或动物内脏,生物被膜细菌因其独特的生态位和代谢特征,具有发现新型抗菌肽的巨大潜力。本研究聚焦于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

    本研究从海洋生物被膜中进行了细菌菌株分离并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构建了一个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库,包括713个菌株及其接近完整的基因组,为挖掘抗菌肽奠定了基础。随后,使用核糖体分析(Ribo-seq)与深度学习模型相结合的新方法预测抗菌肽,Ribo-seq分析的引入增强了序列过滤过程,使得在抗菌肽预测之前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小开放阅读框(sORFs)。然后构建了一个由卷积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层和注意力层组成的深度学习模型,在80,430个表达的sORFs中鉴定出341个为候选抗菌肽,其中多数与公共数据库中的抗菌肽相似性低于40%,表明深度学习模型捕获了海洋抗菌肽的内涵特征。化学合成的60个候选抗菌肽中90%(54个)展示出抗菌活性,对多种人类耐药病原菌有强抑制作用。对其中12个强效抗菌肽进行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性测试显示了较低的毒性。最后,通过AlphaFold2预测和圆二色谱法探究抗菌肽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抗菌肽的作用靶点,揭示4种强效候选抗菌肽靶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的杀菌机制。

  • 原文来源:http://iemb.ouc.edu.cn/2024/1106/c7661a488498/page.htm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饵料硅藻生产分泌型抗菌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31
    • 近日,藻类学主流期刊Algal Research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研究团队关于利用饵料硅藻生产分泌型抗菌肽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抗菌肽(AMPs)是一种小分子多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抗菌谱,不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抗菌肽具有分子量低、抗菌谱广泛、活性强、稳定性好、在生物体内不残留等优点。因此,抗菌肽是抗生素的潜在替代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角褐指藻是水产养殖动物极佳的活体饵料,也是最好的天然饵料。尽管三角褐指藻具有营养价值高、易于培养等优点,但现存三角褐指藻的种质退化比较严重,品质有待提高。因此,培育优质且附加值含量高的三角褐指藻新种质势在必行。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三角褐指藻作为细胞工厂表达分泌型抗菌肽的报道。 饵料硅藻分泌型的抗菌肽不仅能作为饵料,还能净化养殖环境,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大规模养殖。该团队基于前期搭建的基因编辑技术平台,构建了一个含有Scy抗菌肽基因和HASP启动子及信号肽的分泌型表达载体。DNA、RNA和蛋白质水平的验证结果均表明分泌型抗菌肽在三角褐指藻中成功表达。结果还表明,转化藻株的营养价值与野生型无差异,转化藻株表达的抗菌肽对考克式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本研究利用三角褐指藻作为细胞工厂表达分泌型的抗菌肽不仅可以直接用作饲料的添加剂,还可以将藻细胞直接投喂,具有净化养殖水体和提高水产经济动物幼体成活率的作用。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杨文婷,通讯作者为高山副研究员和王广策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相关研究成果: Wenting Yang, Lu Zhou, Jintao Zhuo, Xin Li, Songcui Wu, Guihong Yu , Shan Gao* , Guangce Wang*. Expression of secret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in a marine diatom—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Algal Research, 2023(75). https://doi.org/10.1016/j.algal.2023.103270
  • 《生物合成海洋活性肽发掘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10-28
    • 活性肽因高活性、易吸收及良好的安全性,在健康产业中具有应用前景。其中,海洋生物的抗氧化肽可改善人类机体氧化损伤,成为功能性食品与生物医药研发热点。然而,传统提取海洋生物中活性肽的方法,面临资源依赖性强、提取效率低、产物稳定性差、成本高昂以及易受气候和环境影响等挑战。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功能性肽是一条替代路径,但在高效发掘活性肽序列和功能肽并在微生物体系中高效稳定表达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信团队,在基于AI定制化生物合成海洋活性肽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海洋源抗氧化肽高效筛选与组装,并在毕赤酵母细胞工厂中实现了高产率、高稳定性的合成牡蛎肽。该成果为系列海洋活性肽的绿色、精准生物制造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团队基于LSTM的机器学习模型,在160个候选天然牡蛎肽段中精准筛选出28个高抗氧化活性肽段,进而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自然蛋白序列语言特性AI组装方式,将28个肽段从头设计并组装成稳定的融合蛋白架构;通过计算重叠氨基酸片段在庞大天然蛋白数据库中的累积频率,高效预测并筛选出稳定的肽段排序组合,攻克了传统方法因肽段排列组合巨大(超过3×1029种可能)而无法进行有效探索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团队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牡蛎肽的高水平异源表达,产量达34 g/kg DCW。分析表明,生物合成牡蛎肽(SOPs)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较天然牡蛎肽分别提升了7倍与5.26倍。 团队进一步利用小鼠和细胞模型评价发现,生物合成牡蛎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LDL/HDL比值;生物合成牡蛎肽中的关键肽段“VISDEHGIDPTK”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信号通路,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改善肝脏脂质失调,具备作为PPARα的高效激动剂干预肝脏脂质代谢性疾病的潜在价值。 生命周期评估结果表明,与传统提取的天然牡蛎肽相比,生物发酵法生产牡蛎肽可以降低90%的碳排放、减少82%的用水和节约87.5%的能耗,是一种负碳排放的生物制造范式。该研究突破了功能肽需要依赖海洋资源和时空生产效率受限的技术瓶颈,为大规模生产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海洋活性肽提供了方案,并为利用一碳原料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高价值营养资源开辟了新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