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合成海洋活性肽发掘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10-28
  • 活性肽因高活性、易吸收及良好的安全性,在健康产业中具有应用前景。其中,海洋生物的抗氧化肽可改善人类机体氧化损伤,成为功能性食品与生物医药研发热点。然而,传统提取海洋生物中活性肽的方法,面临资源依赖性强、提取效率低、产物稳定性差、成本高昂以及易受气候和环境影响等挑战。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功能性肽是一条替代路径,但在高效发掘活性肽序列和功能肽并在微生物体系中高效稳定表达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信团队,在基于AI定制化生物合成海洋活性肽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海洋源抗氧化肽高效筛选与组装,并在毕赤酵母细胞工厂中实现了高产率、高稳定性的合成牡蛎肽。该成果为系列海洋活性肽的绿色、精准生物制造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团队基于LSTM的机器学习模型,在160个候选天然牡蛎肽段中精准筛选出28个高抗氧化活性肽段,进而利用自主开发的基于自然蛋白序列语言特性AI组装方式,将28个肽段从头设计并组装成稳定的融合蛋白架构;通过计算重叠氨基酸片段在庞大天然蛋白数据库中的累积频率,高效预测并筛选出稳定的肽段排序组合,攻克了传统方法因肽段排列组合巨大(超过3×1029种可能)而无法进行有效探索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团队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牡蛎肽的高水平异源表达,产量达34 g/kg DCW。分析表明,生物合成牡蛎肽(SOPs)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较天然牡蛎肽分别提升了7倍与5.26倍。

    团队进一步利用小鼠和细胞模型评价发现,生物合成牡蛎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LDL/HDL比值;生物合成牡蛎肽中的关键肽段“VISDEHGIDPTK”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信号通路,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改善肝脏脂质失调,具备作为PPARα的高效激动剂干预肝脏脂质代谢性疾病的潜在价值。

    生命周期评估结果表明,与传统提取的天然牡蛎肽相比,生物发酵法生产牡蛎肽可以降低90%的碳排放、减少82%的用水和节约87.5%的能耗,是一种负碳排放的生物制造范式。该研究突破了功能肽需要依赖海洋资源和时空生产效率受限的技术瓶颈,为大规模生产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海洋活性肽提供了方案,并为利用一碳原料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高价值营养资源开辟了新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510/t20251024_5086104.shtml
相关报告
  • 《【科研成果】进化所海洋生物被膜实验室在海洋抗菌肽资源发掘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1-07
    • 近日,进化所张伟鹏教授和海洋生命学院丁维副教授在iMeta杂志发表题为“Bioprospecting of culturable marine biofilm bacteria for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的研究论文,通过使用新的方法对海洋生物被膜抗菌肽产生潜力进行了勘探,扩展了抗菌肽化合物的范围,为抗菌药源分子的研发提供了新视角。 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寻找新型抗菌药物是抵御耐药细菌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抗菌肽作为新型抗生素的一种潜在药物,受到广泛关注。抗菌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两亲性小分子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在海洋环境中,生物被膜是附着在任何浸没基质上的微生物群落,如人造基质、石头表面、微塑料或动物内脏,生物被膜细菌因其独特的生态位和代谢特征,具有发现新型抗菌肽的巨大潜力。本研究聚焦于从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中发掘新型抗菌肽。 本研究从海洋生物被膜中进行了细菌菌株分离并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构建了一个可培养的海洋生物被膜细菌库,包括713个菌株及其接近完整的基因组,为挖掘抗菌肽奠定了基础。随后,使用核糖体分析(Ribo-seq)与深度学习模型相结合的新方法预测抗菌肽,Ribo-seq分析的引入增强了序列过滤过程,使得在抗菌肽预测之前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小开放阅读框(sORFs)。然后构建了一个由卷积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层和注意力层组成的深度学习模型,在80,430个表达的sORFs中鉴定出341个为候选抗菌肽,其中多数与公共数据库中的抗菌肽相似性低于40%,表明深度学习模型捕获了海洋抗菌肽的内涵特征。化学合成的60个候选抗菌肽中90%(54个)展示出抗菌活性,对多种人类耐药病原菌有强抑制作用。对其中12个强效抗菌肽进行的细胞毒性和溶血性测试显示了较低的毒性。最后,通过AlphaFold2预测和圆二色谱法探究抗菌肽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抗菌肽的作用靶点,揭示4种强效候选抗菌肽靶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的杀菌机制。
  • 《氮杂蒽醌类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酶催化机理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长生研究员团队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团队合作在氮杂蒽醌类海洋多环天然产物Deoxynybomycin(DNM)和Nybomycin(NM)生物合成与酶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 “Deciphering Deoxynybomycin Biosynthesis Reveals Fe(II)/α-Ketoglutarate Dependent DioxygenaseCatalyzed Oxazoline Ring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博士后刘凯、张锦岩(厦门大学),博士张光涛为共同第一作者,张长生、王斌举与张光涛为共同通讯作者。 恶唑啉是天然药物中的重要活性基团,在有机合成小分子活性化物结构衍生和修饰中有着广泛应用。2-恶唑啉环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在非核糖体肽、核糖体肽和苯并恶唑类天然产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阐明。抗生素DNM和NM是自然界中罕见的含有4-恶唑啉基团的氮杂蒽醌类化合物。DNM具有显著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也是开发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作用机制是与DNA Ⅱ型拓扑异构酶靶向结合,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DNM中的4-恶唑啉环是关键药效团,但其生物合成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限制了对这类活性氮杂蒽醌天然产物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 研究团队早期从南海深海沉积物来源的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antitumoralis SCSIO 01299,张偲院士和田新朋研究员提供)分离发现了氮杂蒽醌类多环天然产物脱氧苯醌(Deoxynyboquinone,DNQ)(Mar Drugs, 2011,9:1428-1439)。近期,与澳门大学副教授余华合作揭示了DNQ的抗炎活性靶点与作用机理,发现DNQ可靶向烷基化修饰信号通路(Keap1-Nrf2-ARE)中Keap1上的关键位点Cys489,促使Keap1泛素化,并释放Nrf2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抗炎效应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显著的抗炎活性(J. Pharm. Anal. 2023, doi:10.1016/j.jpha.2023.07.009)。 DNM与DNQ拥有相似的三环氮杂蒽醌线性骨架结构,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源途径。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了菌株SCSIO 01299和Embleya hyaline NBRC 13850(DNM产生菌)基因组中DNQ(dnq)和DNM(dnm)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一步通过体内遗传与体外生化实验,发现了二者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共同中间体5,阐明了甲基转移酶DnmS负责DNQ和DNM氮甲基化后修饰,两个同源的Fe(II)/α-KG依赖型双加氧酶DnmT和DnmU分别负责DNM中4-恶唑啉环的形成和C-12位的羟基化。 在进行体外酶反应研究时,研究团队意外发现DnmT既能催化恶唑啉环的形成产生DNM,也能催化DNM中恶唑啉环的开环和脱N-甲基,最终形成中间体5,从而逆转DNM的生物合成。为阐释DnmT催化恶唑啉成环与开环的酶学基础,研究团队基于酶蛋白建模、点突变以及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多尺度计算化学等方法详细解析了DnmT催化成环、开环和脱甲基反应的新颖酶学机制,同时通过体外实验捕捉到反应中间体14,进一步佐证了该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初步探索了DnmT催化多种反应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发现,在野生菌株中,绝大部分DNM被分泌至胞外,而胞内含量较少;活性评估显示,DNM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强于NM及其它中间体和副产物。由此,研究团队推测,DnmT催化恶唑啉成环产生DNM并释放到环境中,杀死自己的竞争者,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催化恶唑啉开环和脱甲基可能是为了控制胞内DNM的浓度,减少对细菌自身的毒性,这一假设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抗生素DNM中罕见4-恶唑啉药效团的合成途径,并利用酶学和计算化学等方法揭示了新颖多功能Fe(II)/α-KG依赖型双加氧酶DnmT催化恶唑啉成环、开环和脱甲基化的酶学机制,为Fe(II)/α-KG依赖型双加氧酶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多样性以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也为活性氮杂蒽醌类天然产物的基因组挖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1、Kai Liu#, Jinyan Zhang#, Guangtao Zhang#,*, Liping Zhang, Zhen Meng, Liang Ma, Wenjun Zhang, Weiliang Xiong, Yiguang Zhu, Binju Wang*, Changsheng Zhang*. Deciphering deoxynybomycin biosynthesis reveals Fe(II)/α-ket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catalyzed oxazoline ring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J. Am. Chem. Soc. 2023. https://doi.org/10.1021/jacs.3c11772 2、Ke-Gang Linghu, Tian Zhang, Guangtao Zhang, Peng Lv, Wenjun Zhang, Guanding Zhao, Shihang Xiong, Qiushuo Ma, Mingming Zhao, Meiwan Chen, Yuanjia Hu, Changsheng Zhang*, Hua Yu*. Small molecule deoxynyboquinone triggers alkylation and ubiquitination of Keap1 at Cys489 on Kelch domain for Nrf2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therapy. J. Pharm. Anal. 2023. doi: 10.1016/j.jpha.2023.0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