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_北京大学等多机构联合攻关,首次发现蛇是最有可能的携带2019-nCoV病毒的野生动物》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1-29
  • 1.时间:2020年1月22日

    2.团队或机构:北京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3.事件概要:

    2020年1月22日,北京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者联合攻关,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在线发表题为“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coronavirus may boost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from snake to human”的研究论文。

    为了确定可能的病毒库,该研究基于新发现的冠状病毒2019-nCoV的现有序列,结合不同动物物种之间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倚(RSCU)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序列分析和比较。分析中获得的结果表明,2019-nCoV似乎是蝙蝠冠状病毒与起源未知的冠状病毒之间的重组病毒。重组发生在病毒spike糖蛋白内,该蛋白识别细胞表面受体。此外,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动物相比,基于蛇的RSCU偏差类似,蛇是最有可能的携带2019-nCoV病毒的野生动物。

    4.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5682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5682
相关报告
  • 《1月30日_加州大学研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跨物种进化,发现潜在疫苗开发的候选肽段》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2-06
    • 1.时间:2020年1月30日 2.机构或团队: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事件概要: 1月30日,bipRxiv在线发表了来自加州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文章详细分析了2019-nCoV的基因组进化和疫苗开发的潜在候选肽。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型可能是通过积累非同义突变、缺失/插入和重组事件从bat-CoV进化而来的。其结构蛋白Spike(S)和Membrane(M)发生了多处突变,而包膜(E)和核衣壳(N)蛋白则非常保守,表明在2019-nCoV进化过程中被施加了不同的选择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9-nCoV Spike蛋白含有39个核苷酸(5’-aAT-GGT-GTT-GAA-GGT-TTT-aAT-TGT-TAC-TTT-CCT-TTA-CAA-Tca-3’)序列的插入,这段序列与印度洋-太平洋中常见的一种鱼类mypristis murdjan的基因组序列同源。此外,我们在S、E、M和N蛋白中鉴定了8个高结合亲和力(HBA)CD4 T细胞表位,这是亚太地区人群中共同拥有的HLA-DR等位基因。这些免疫显性表位肽段可被整合到通用亚单位CoV疫苗中用于疫苗开发。不同的HLA类型和表位结合亲和力变化可能导致人类对病毒的不同免疫病理学结果。文章强调在活体动物市场持续监测CoV菌株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毒对人类宿主的适应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防止新的致病性CoV菌株出现。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原文链接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9.925867v1
  • 《2月7日_Nature发文讨论穿山甲是否是2019-nCoV的可能来源》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12
    • 2月7日_Nature发文讨论穿山甲是否是2019-nCoV的可能来源 1.时间:2020年2月7日 2.机构或团队:Nature 3.事件概要: 2月7日,《Nature》刊登了David Cyranoski的题为“Did pangolins spread the China coronavirus to people?”的新闻文章。 穿山甲是2019-nCoV的可能来源,存在99%的序列相似性 来自中国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沈永义和肖立华,根据从动物和感染患者身上提取的冠状病毒的基因比较结果,确定穿山甲是2019-nCoV的可能来源。研究人员在2月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称,两者序列有99%的相似性。但这项工作尚未正式发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化病毒学家科学家Edward Holmes说,这一基于基因分析的结果似乎是合理的,但要注意的是,该工作尚未全部发表。虽然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数据细节再给出最终结论,但这确实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已有一些其他数据显示穿山甲携带的病毒与2019-nCoV密切相关。” 因为在之前,就有研究人员注意到冠状病毒是穿山甲死亡的可能原因,并且2019-nCoV和穿山甲冠状病毒通过具有类似分子结构的受体感染宿主细胞。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计算病毒学家David Robertson表示,即使在得到今天的研究结果之前,穿山甲就已经是病毒中间宿主的一个很好的候选者,因此,此次中国研究人员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序列对证实这一疑问很有价值。 仍有更多细节需要公布和证实。 穿山甲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但穿山甲也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由于非法贩运活动猖獗,该物种濒临灭绝。它们的肉和鳞被出售用于中药,某些部分被用来治疗皮肤病、月经失调和关节炎等疾病。冠状病毒于去年12月在中国武汉市出现,并被认为是在一个海鲜和野生动物市场上向人类传播的 鉴于上个月,北京的科学家声称蛇是2019-nCoV的可能来源,但这一理论被其他研究人员驳斥。此次两名研究者没有立即回应《Nature》的置评请求,但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研究结果将很快公布,以帮助控制冠状病毒。 科学家们希望这篇论文能提供一些细节,包括研究小组在哪里发现了携带类似病毒的穿山甲。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冠状病毒研究人员Arinjay Banerjee说,另一个需要的关键细节是研究人员在穿山甲的哪些部位发现了这种病毒—例如,是从血液样本还是直肠拭子中分离出来的?这将有助于确定病毒是如何传递给人类的,以及今后如何防控这种传播。 美国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免疫学家和计算生物学家Kristian Andersen声称他绝对相信该结论是真的。他比较了公开获得的穿山甲病毒序列,发现它们与2019-nCoV相似,并期待相关文章和数据的公布 4.附件: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