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27
  •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了2025年江苏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结果,共有33项新材料产品入选。 首批次新材料,是指在行业内实现原始创新或显著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新材料产品。本次认定的33项省首批次新材料,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产品在使用功能、性能参数、品种规格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总体呈现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强、市场空间大、应用前景好等特点,代表了江苏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半导体领域,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的“KrF光刻胶-HTKN601”、江苏艾森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凸块工艺用高性能厚膜负性光刻胶”、瑞红(苏州)电子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的“I线正性光刻胶”以及晶瑞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5纳米制程用超净高纯半导体级过氧化氢”等产品,直接瞄准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方面,江苏美特林科特殊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用合金、江苏隆达超合金航材有限公司的超高纯合金锭和深海舰船用合金管、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SYT70干喷湿纺超高强碳纤维和SYM40X高强高模碳纤维、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HM50E级和T1100级碳纤维、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医用激光光纤等,展现了江苏在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硬实力。 新能源材料表现亮眼,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墨烯及氧化石墨、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材料、太仓巨仁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耐高温抗氧化易焊接光伏焊带、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长寿命耐高电压无卤阻燃聚酰胺材料等,为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高性能解决方案。 此外,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用石英舟、江苏聚成金刚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细高强度钨丝金刚石线锯、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SK防蓝光单体等,均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 在应用环节,江苏省工信厅积极推广应用《江苏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新材料产品架构起“目录推广—产品认定—应用示范”的梯度支持政策体系。江苏省省工信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政策举措》,为省首批次新材料配套了推广应用“一揽子”增量政策:首先是政府采购支持,推动首批次新材料纳入科技创新采购政策范围,并探索在省属企业中建立应用尽职免责机制,将其纳入考核。其次是招标投标便利,首批次新材料参与投标时,仅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视同满足市场占有率等要求。此外还有“免申即享”的示范应用支持,简化流程,加大对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 在强化政策协同方面,资金支持是打通应用链条的关键一环。为增强企业获得感,江苏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联合体研发首批次新材料和相关中试平台建设;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相关专项基金也将积极投资首批次新材料应用项目。此外,江苏省还积极落实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鼓励企业为目录内产品投保,有效分担应用风险。在“智改数转网联”和设备更新方面,新材料企业亦可享受省级财政贴息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项目支持,用于新材料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中国新材料产业第一城苏州。江苏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集群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拥有苏州(中国新材料产业实力最强城市)、无锡等一批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培育了苏州纳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苏南特钢材料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及2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排行榜揭晓,苏州以91.58的产业竞争力指数荣登中国新材料产业城市榜首。 另外,苏州实验室是江苏拥有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江苏累计建设了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2家)、6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8家),建立56个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培育库,形成了一批实力突出的企业梯队和创新载体。 据统计,2023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产业产值成功跨越万亿元大关,成为该市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在新材料领域拥有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据统计,苏州化工新材料领域已集聚相关重点企业755家,规上企业683家,其中全球化工50强独资或参与投资建设的企业52家(截至2024年9月)。2024年上半年,苏州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413亿元。 纳米材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并成功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此外,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30%,稳居行业首位。多年来,该集群持续深耕纳米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能源环境材料及纳米功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同时拓展至光电子、传感器、微纳制造等应用领域。 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方面,拥有盛虹控股集团(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恒力集团(聚酯纤维)、国望高科(东方盛虹控股,民用涤纶长丝)、超美斯(间位芳纶纤维、高性能芳纶纸)等代表性企业。2022年,苏州高性能功能纤维产业工业产值达2900亿元左右,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关于苏州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可以查看我们往期分析文章中国新材料第一城,里面详细分析了苏州在氟硅材料、烯烃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油脂化工及衍生专用化学品、酚酮及衍生材料等高端化工材料与精细专用化学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分布情况与代表企业。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24501.html
相关报告
  • 《大南昌都市圈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8-19
    • 《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最近已印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成为发展重点。 据了解,大南昌都市圈包括南昌市、九江市和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区,宜春市的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靖安县、奉新县,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含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规划期为2019~2025年,展望到2035年。新界定的大南昌都市圈,较2016年8月编制的《南昌大都市区规划(2015~2030)》的南昌大都市区大了2.2万平方千米。 据了解,大南昌都市圈产业格局是以开发区和新城新区为重点发展平台,积极发挥都市圈核—极—轴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中心两板块五片区多支点”的产业空间格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规划》提出,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依托南昌高新区,以高端、终端产业为主,以铜、钨、稀土等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着力提升国内外市场话语权和产业价值链;严格化工行业准入管理,依法依规关闭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引导化工企业入园发展,绿色发展,延伸下游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及有机化工原料等高端石化产品,打造九江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永修世界领先的有机硅产业基地、樟树国内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
  • 《探析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中新材料的发展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06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新材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国防工业的基石之一。因此,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性保障,也将是十四五时期的规划重点。本文首先梳理国家、省市在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方面的政策,然后解析了国家建设产业集群的要求,对地区发展机遇、产业园区的未来及新材料发展的侧重点进行预判。 1.国家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前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商务部多次表示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信部随后出台了系列政策表示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信部于2015年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规划司司长高东升指出,通过加强世界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制订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提升到世界级的高度。工信部部长苗圩还在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计划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将依托长江经济带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商务部多次表示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于2018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已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国家级经开区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产业研究,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 2.重点省市积极响应号召,出台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河南省政府发布《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将巩义铝加工产业集群,洛阳、三门峡有色深加工产业基地等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作为未来三年河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点。 山西省经信委日前正式印发了《山西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山西将重点打造八大类优势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其中之一。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2018-2020年)》(简称《计划》),表示重点发展化工材料产业集群、动力电池和稀土石墨烯新材料产业集群,争取到2020年培育产值超过千亿元的重大产业集群。 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前沿新材料纳入13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力争打造成“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以增强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 广东省起草《广东省培育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要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基本培育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迈入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列。 湖南省省工信厅总工程师黄学工在湖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湖南省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安全可靠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新材料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 云南省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铂族、锗、铟、镓等稀贵金属材料及元器件加工等产业集群。 此外,江苏、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地也正在研究出台当地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本轮升级方案的重点,经开区将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并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3.十四五时期,筹建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或成为重点任务之一 1)从国家建设产业集群要求来说 产业集群建设是国家未来长期工作重点。在2007年前,国家就开始部署产业集群建设,并且非常重视培育产业集群的推动工作。十年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商务部多部门联动、组合出拳,多次提到要培育产业集群,可见,产业集群的建设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多部门攻坚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重点。 产业集群建设是分阶段的建设工作。国家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要求是逐级提高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一个建设过程。在2007年提到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说明当时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协同效应弱;经过8年发展,产业集聚式发展,但在协同、全链式发展方面偏弱,于是2015年提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随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提升、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景象初现,国家十九大将产业集群发展的标准上升到世界级标准。 产业集群建设是由点到面的渗透。国家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园区、或某个城市或某个省,而是在经济基础强的湾区或者经济带上来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类似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世界级经济强区。2007年国家只是对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提出建设产业集群的试点要求,而在2018年明确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更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由点及面,产业集群成片式发展,而不是点式单一聚焦。 2)从地区未来发展机遇来说 对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来说,国家首先肯定了该个片区经济发展的成效,认为其已经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及优势。 其次,将以该片区为先行试点,在税费政策、产业政策、扶持专项、科技金融、进出口优惠等方面向其倾斜。 然后,作为先行示范区,在新领域的探索、尤其是区域合作上,拥有优于其他地区的灵活空间。 再次,区域对外开放范围、程度有望进一步扩大,鼓励企业走出战略的政策或更加有力,城市交通、城际轨道、国际航线会进一步扩容,增加吞吐量。 最后,城市与城市间、省与省之间,除了打造各自的千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外,还需要培育“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本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需要跨地域合作探讨协同协作、利益共享的机制,尝试通过打破行政界线去构建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互动互补、协作协同的创新格局、产业结构、资金链条,一点强变成一片强,整体协同。 3)从国家经开区及产业园来说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园区现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世界产业格局来重新规划园区的定位及产业方向,以与周边园区形成协同、互补、成链式发展格局。此外,经开区将进一步完善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软硬件配套,对园区企业、项目资源实行优胜劣汰制,去尾存优,持续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研究结构、高端科技人才及团队,与一批世界500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筹建市场潜力巨大的项目,同时重点培育本土优势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及产品,以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引擎。 4)从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来说 结合河南、湖南、江苏等省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培育计划的要点,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时期,依然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在注重产值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考虑与周边行政区域突破界限,加强合作,建设飞地、布局配套产业,以加强产业空间及功能的协作。 二是,注重国际化能力建设,通过国际性人才及团队、国际化企业及项目、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国际联动的市场、国际经贸合作交流等配套要素的搭建,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加强先进性建设,在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及任务规划中,要着重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等方面引领世界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以占据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