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中新材料的发展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06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新材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国防工业的基石之一。因此,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性保障,也将是十四五时期的规划重点。本文首先梳理国家、省市在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方面的政策,然后解析了国家建设产业集群的要求,对地区发展机遇、产业园区的未来及新材料发展的侧重点进行预判。

    1.国家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前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商务部多次表示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信部随后出台了系列政策表示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信部于2015年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规划司司长高东升指出,通过加强世界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制订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提升到世界级的高度。工信部部长苗圩还在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计划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将依托长江经济带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商务部多次表示支持国家级经开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于2018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国家级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已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国家级经开区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产业研究,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

    2.重点省市积极响应号召,出台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河南省政府发布《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将巩义铝加工产业集群,洛阳、三门峡有色深加工产业基地等三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作为未来三年河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点。

    山西省经信委日前正式印发了《山西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山西将重点打造八大类优势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其中之一。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2018-2020年)》(简称《计划》),表示重点发展化工材料产业集群、动力电池和稀土石墨烯新材料产业集群,争取到2020年培育产值超过千亿元的重大产业集群。

    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前沿新材料纳入13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力争打造成“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以增强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

    广东省起草《广东省培育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要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基本培育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迈入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行列。

    湖南省省工信厅总工程师黄学工在湖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湖南省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安全可靠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新材料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

    云南省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铂族、锗、铟、镓等稀贵金属材料及元器件加工等产业集群。

    此外,江苏、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地也正在研究出台当地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本轮升级方案的重点,经开区将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并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3.十四五时期,筹建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或成为重点任务之一

    1)从国家建设产业集群要求来说

    产业集群建设是国家未来长期工作重点。在2007年前,国家就开始部署产业集群建设,并且非常重视培育产业集群的推动工作。十年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商务部多部门联动、组合出拳,多次提到要培育产业集群,可见,产业集群的建设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多部门攻坚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重点。

    产业集群建设是分阶段的建设工作。国家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要求是逐级提高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一个建设过程。在2007年提到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说明当时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规模协同效应弱;经过8年发展,产业集聚式发展,但在协同、全链式发展方面偏弱,于是2015年提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随着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提升、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景象初现,国家十九大将产业集群发展的标准上升到世界级标准。

    产业集群建设是由点到面的渗透。国家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园区、或某个城市或某个省,而是在经济基础强的湾区或者经济带上来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类似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世界级经济强区。2007年国家只是对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提出建设产业集群的试点要求,而在2018年明确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更是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地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由点及面,产业集群成片式发展,而不是点式单一聚焦。

    2)从地区未来发展机遇来说

    对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来说,国家首先肯定了该个片区经济发展的成效,认为其已经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及优势。

    其次,将以该片区为先行试点,在税费政策、产业政策、扶持专项、科技金融、进出口优惠等方面向其倾斜。

    然后,作为先行示范区,在新领域的探索、尤其是区域合作上,拥有优于其他地区的灵活空间。

    再次,区域对外开放范围、程度有望进一步扩大,鼓励企业走出战略的政策或更加有力,城市交通、城际轨道、国际航线会进一步扩容,增加吞吐量。

    最后,城市与城市间、省与省之间,除了打造各自的千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外,还需要培育“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本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需要跨地域合作探讨协同协作、利益共享的机制,尝试通过打破行政界线去构建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互动互补、协作协同的创新格局、产业结构、资金链条,一点强变成一片强,整体协同。

    3)从国家经开区及产业园来说

    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园区现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世界产业格局来重新规划园区的定位及产业方向,以与周边园区形成协同、互补、成链式发展格局。此外,经开区将进一步完善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软硬件配套,对园区企业、项目资源实行优胜劣汰制,去尾存优,持续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研究结构、高端科技人才及团队,与一批世界500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筹建市场潜力巨大的项目,同时重点培育本土优势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及产品,以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引擎。

    4)从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来说

    结合河南、湖南、江苏等省市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培育计划的要点,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时期,依然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在注重产值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考虑与周边行政区域突破界限,加强合作,建设飞地、布局配套产业,以加强产业空间及功能的协作。

    二是,注重国际化能力建设,通过国际性人才及团队、国际化企业及项目、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国际联动的市场、国际经贸合作交流等配套要素的搭建,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加强先进性建设,在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及任务规划中,要着重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等方面引领世界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以占据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相关报告
  •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我国还有多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28
    • 一、背景介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由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链间的竞争逐渐转为产业集群、产业网络和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新材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国防工业的基石之一。因此,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性保障。 二、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1.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 在了解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含义之前,需要明确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含义。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由龙头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中介机构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形成一种高度协同、开放、技术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网络,处于技术、产 品、工艺、营销等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中高端,在主导全球价值链、网络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国际化创新和集群治理创新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高地。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就是由新材料先进制造企业及关联机构高度集聚形成的产业链完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创新协同的新材料产业网络,在国际化运营、品牌效应、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域性。是某一制造业中若干跨国公司和大量中小企业的地理集中。汇集新材料领域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呈现骨干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进行配套性生产和创新的融通发展格局。 (2)世界性。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在全球新材料产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产值规模在本国乃至全球占据较大份额。 (3)先进性。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等方面引领世界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占据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2.典型的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全球各地区的新材料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众多产业集群,其中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科技园以及韩国大德科技园最为典型新材料产业集群,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美国硅谷 硅谷是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产业集群之一。目前拥有超过100万的科技人员,年产值超过7000亿美元,孕育了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惠普、思科、甲骨文、IBM等在内的大批知名高科技公司,已形成微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医学产业等产业集群。人平均收入为14万美元,是美国平均6.8万美元的两倍多。 (2)日本筑波科学城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最大科研基地,作为日本建设世界级纳米技术研发基地的重要据点。筑波科学城拥有筑波大学,31个国立科研机构。集聚了英特尔日本分公司、SoftEther软件公司、日本甴信甴话公司、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等300多家以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其研究人员中1/2获得博士学位,1/4来自欧美韩印中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每年会产生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3)英国剑桥科技园 英国剑桥科技园是欧洲最成功的的科学园区,也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园区之一。剑桥科技园以剑桥大学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发展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国防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超过120家企业,其中61%的企业起源于剑桥大学,50%的企业成立了十年以上,30%的企业是外资企业,共拥有6 500多名雇员。 (4)韩国大德科技园 韩国大德科技园集教育、科研和生产为一体,重点研究通信、能源、精细化学、新材料、生物医疗、机械等基础科学,以及国家战略产业高技术和大型复合技术。园区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吸引外国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入住,与海外研究开发创新群体形成协力关系,法律法规制度、税收及投融资、孵化等配套完善,进入了世界级集群行列。 三、我国初步具备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及优势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新材料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合作已显现,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 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最为明显,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物流便利、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材料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向长三角地区聚集的同时,也为国内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以支撑配套为主,下游产业拉动明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 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离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差距 尽管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呈现了企业分布密集、科研院所众多、资金、市场等配套要素高度集聚的态势,但与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缺乏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整体规划和引导、本土领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协作不充分、创新能力不突出。 一是对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 二是本土领军企业数量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不够强,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国际市场份额偏少,呈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具有国际垄断竞争力的产品。 三是区域协作不充分,缺乏行之有效的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合力,同质化布局仍普遍存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集群效益不明显。 四是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被美国、日本、德国掌控,关键零部件及设备仍大量依赖进口。 五、高格局、新机制,助力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打造 参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结合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针对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应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以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中央引导和地方主导相结合,完善培育方式与机制。我国需要结合产业集群的实践情况,加快制定新材料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以集群创新和组织变革为核心,推动跨区域协作和开放融合,切实增强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跨区域协作和融合发展相结合,转换升级培育理念。构建共享利益分享机制,建立集群内企业和各类机构间互联互通、互动互补、协作协同的创新格局,推动集群内各要素集聚,促进集群转型升级。 重视集群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注重整个产业配套环境以及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集群文化培养与塑造,有效解决竞争型企业合作的问题,进而培育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竞争力需要集群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之中,不断增强集群的开放包容性和区域根植性。
  • 《2019新材料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布局及发展优势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09
    • 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领域与日俱增,除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还可用在文体用品、纺织机械、医疗器械、生物工程、建筑材料、化工机械、运输车辆等方面。可以预计,随着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新材料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发展,到2025年其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新材料产业三大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逐渐形成集群式发展模式,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目前国内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并拥有资金、市场等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向这些区域聚集。具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以外向出口型为主,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 环渤海地区拥有多家大型企业总部和重点科研院校,是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技术创新推动最为明显,在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而长三角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物流便利、产业配套齐全,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材料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兴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