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昌都市圈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8-19
  • 《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最近已印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成为发展重点。

    据了解,大南昌都市圈包括南昌市、九江市和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区,宜春市的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靖安县、奉新县,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含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规划期为2019~2025年,展望到2035年。新界定的大南昌都市圈,较2016年8月编制的《南昌大都市区规划(2015~2030)》的南昌大都市区大了2.2万平方千米。

    据了解,大南昌都市圈产业格局是以开发区和新城新区为重点发展平台,积极发挥都市圈核—极—轴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中心两板块五片区多支点”的产业空间格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规划》提出,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依托南昌高新区,以高端、终端产业为主,以铜、钨、稀土等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着力提升国内外市场话语权和产业价值链;严格化工行业准入管理,依法依规关闭淘汰低端低效产能,引导化工企业入园发展,绿色发展,延伸下游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及有机化工原料等高端石化产品,打造九江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永修世界领先的有机硅产业基地、樟树国内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30035
相关报告
  • 《广西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特色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26
    • 广西加快发展一批包括新能源电池材料在内的新材料特色产业,着力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 这几天,广西汇元锰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陈奇志都在忙着7.5万吨锰系新能源电池前驱体材料电解二氧化锰技改项目的升级改造工作。这个项目改造完成后将可以形成6个年产1.25万吨电解二氧化锰机组,最终形成新增7.5万吨/年的电解二氧化锰产能规模。 陈奇志:“这个项目总投资6.4亿元,分三期建设,届时公司的电解二氧化锰产能达到20万吨/年。” 广西汇元锰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来宾市工业园区,2018年7月并入南方锰业集团。汇元公司当前产能规模为15万吨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硫酸锰,是全球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 目前,广西主要以锰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新型三元材料等主导新材料产业为方向,除推动企业自身完成技改、提档升级外,还重点引进华友钴业、湘潭电化、中伟新能源等新能源电池材料龙头企业落地建设。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冶金处处长李郁:“我们主要通过落实‘项目为王’,推动重点项目来促进倍增发展。比如推进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汇元锰业新能源电池锰系材料产业集群项目、高性能轻量化稀土合金材料及产品产业化项目、石墨烯粉体及改性润滑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新材料产业总量,丰富和优化全区新材料产品及结构。” 为了加快新材料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推进新材料产业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不断提升广西新材料产业在国内及国际的市场竞争力,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及时制定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图、产业关联图,出台了《广西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和技术攻关方向,明确产业布局规划和发展路径,支持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冶金处处长李郁:“《广西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明年,广西新材料产业新增规上企业20家,力争产值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南宁、柳州、玉林、河池、百色、崇左、钦州、北海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出一批产品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下游应用广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下一步,广西在稀土新材料方面将大力发展永磁电机、三基色及LED荧光粉、高性能轻量化稀土合金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方面发展高纯、高强、高性能新型合金材料及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石墨烯新材料方面,将大力发展石墨烯批量制备技术、石墨烯复合材料、润滑材料、车辆、机械应用等关键技术。
  •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27
    • 近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发布了2025年江苏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结果,共有33项新材料产品入选。 首批次新材料,是指在行业内实现原始创新或显著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入市场初期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的新材料产品。本次认定的33项省首批次新材料,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产品在使用功能、性能参数、品种规格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总体呈现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强、市场空间大、应用前景好等特点,代表了江苏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半导体领域,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的“KrF光刻胶-HTKN601”、江苏艾森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凸块工艺用高性能厚膜负性光刻胶”、瑞红(苏州)电子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的“I线正性光刻胶”以及晶瑞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5纳米制程用超净高纯半导体级过氧化氢”等产品,直接瞄准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方面,江苏美特林科特殊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用合金、江苏隆达超合金航材有限公司的超高纯合金锭和深海舰船用合金管、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SYT70干喷湿纺超高强碳纤维和SYM40X高强高模碳纤维、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HM50E级和T1100级碳纤维、南京春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医用激光光纤等,展现了江苏在关键基础材料领域的硬实力。 新能源材料表现亮眼,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石墨烯及氧化石墨、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材料、太仓巨仁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耐高温抗氧化易焊接光伏焊带、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长寿命耐高电压无卤阻燃聚酰胺材料等,为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高性能解决方案。 此外,江苏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用石英舟、江苏聚成金刚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细高强度钨丝金刚石线锯、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SK防蓝光单体等,均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 在应用环节,江苏省工信厅积极推广应用《江苏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新材料产品架构起“目录推广—产品认定—应用示范”的梯度支持政策体系。江苏省省工信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的政策举措》,为省首批次新材料配套了推广应用“一揽子”增量政策:首先是政府采购支持,推动首批次新材料纳入科技创新采购政策范围,并探索在省属企业中建立应用尽职免责机制,将其纳入考核。其次是招标投标便利,首批次新材料参与投标时,仅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视同满足市场占有率等要求。此外还有“免申即享”的示范应用支持,简化流程,加大对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 在强化政策协同方面,资金支持是打通应用链条的关键一环。为增强企业获得感,江苏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联合体研发首批次新材料和相关中试平台建设;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相关专项基金也将积极投资首批次新材料应用项目。此外,江苏省还积极落实国家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鼓励企业为目录内产品投保,有效分担应用风险。在“智改数转网联”和设备更新方面,新材料企业亦可享受省级财政贴息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项目支持,用于新材料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中国新材料产业第一城苏州。江苏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集群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拥有苏州(中国新材料产业实力最强城市)、无锡等一批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培育了苏州纳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苏南特钢材料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及2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排行榜揭晓,苏州以91.58的产业竞争力指数荣登中国新材料产业城市榜首。 另外,苏州实验室是江苏拥有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江苏累计建设了4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2家)、6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8家),建立56个新材料领域中试平台培育库,形成了一批实力突出的企业梯队和创新载体。 据统计,2023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产业产值成功跨越万亿元大关,成为该市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在新材料领域拥有纳米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及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据统计,苏州化工新材料领域已集聚相关重点企业755家,规上企业683家,其中全球化工50强独资或参与投资建设的企业52家(截至2024年9月)。2024年上半年,苏州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413亿元。 纳米材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家纳米产业和人才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并成功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此外,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30%,稳居行业首位。多年来,该集群持续深耕纳米电子信息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能源环境材料及纳米功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同时拓展至光电子、传感器、微纳制造等应用领域。 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方面,拥有盛虹控股集团(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恒力集团(聚酯纤维)、国望高科(东方盛虹控股,民用涤纶长丝)、超美斯(间位芳纶纤维、高性能芳纶纸)等代表性企业。2022年,苏州高性能功能纤维产业工业产值达2900亿元左右,高端纺织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关于苏州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可以查看我们往期分析文章中国新材料第一城,里面详细分析了苏州在氟硅材料、烯烃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油脂化工及衍生专用化学品、酚酮及衍生材料等高端化工材料与精细专用化学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分布情况与代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