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戒掉俄油的战略转型失败了!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国家最大的柴油供应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0
  • 欧盟准备好接受没有俄罗斯柴油的生活了吗?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答案显然是没有。近期,欧盟针对俄罗斯石油附加产品实施了限价令,与2022年12月禁令不同的是,这次主要针对的是俄油精炼产品,即包括柴油在内的燃料油。而与2022年因制裁出现的天然气危机一样,欧洲国家这次又遇到了柴油荒。怎么破解?欧洲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并且向中国发出了信号。

    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欧盟已经将第三方使用俄罗斯石油提炼的燃料油产品,排除在石油限价令之外。而且,海上禁运也不会适用于把第三方的燃料油产品,与俄罗斯燃料油产品混合出口的情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第三国先进口俄罗斯石油,然后自己加工提炼成柴油等燃料油,再卖给欧盟,是不会受禁令限制的。 另外,第三国的油料与俄油混合在一起,欧盟不再将这种油当作俄罗斯产品了,自然限价令也就没用了。

    显然,欧盟通过这种神操作,直接给自己绕过限价令提供了一个后门,可以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的相关产品。显然,在经历了2022年天然气带来的能源危机后,欧洲国家这次变得精明起来了。

    中国和印度目前已成为欧洲的主要柴油供应商,但是原油进口来源却有很大一部分是俄罗斯石油。如果按照欧盟的俄油禁令严格执行的话,欧洲国家是不能购买由俄油炼制而来的柴油的。现在欧盟发出了新的政策,为中国等其他国家向欧洲大量出口柴油亮起了绿灯,也可以稳定欧洲内部的市场供应。

    欧洲目前面临的柴油荒带来了新的能源危机,对欧洲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柴油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源。虽然限价令会打击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但是对欧洲经济也是一种自残式的损害。此前的天然气危机对欧洲民众的影响还未消退,现在从中印等国买替代柴油,会增加运输成本,欧洲市场的柴油价格将面临涨价,从而给通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各国政府面临的各种抗议和罢工压力会随之上升。

    这次欧洲开出的条件,即从中国等其他国家获得柴油不受限价令影响,连美俄双方都感到意外。因为欧洲此举,首先是事实上违背了与美国建立的攻守同盟,给俄罗斯石油的出口开了很大的口子。包括中国在内,别国生产商只要适当对俄油混入一些其他国家的原油,就可以炼制出燃料产品,毫无阻碍地销往欧洲。甚至干脆就直接用俄油提炼都没关系,欧盟将照单全收。这使得美国和西方费尽心思搞出来的俄油限价令意义大大降低。

    其次,对于美国来说,欧盟此举最要命的地方在于,可能会动摇石油美元的根基。因为美国之所以拥有在全世界收割资本、肆意对他国剪羊毛的霸权,除了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外,主要就是靠石油美元在支撑,各国进行石油交易都要使用美元。俄罗斯在遭到制裁后,对西方等不友好国家实施了卢布结算令,对继续进口俄油的友好国家,开始推进本币结算,这就是在打击石油美元。而限价令的一大目的,就是警告其他国家,如果不遵守就会遭到制裁。因为俄罗斯已经表态,不会屈服于西方的制裁,那么这些国家迫于西方的威胁,就会减少甚至停止购买俄油,这样就会阻击俄罗斯的本币结算战略,从而巩固石油美元的地位。

    但是,美国怎么也没想到,带头突破限价令的,竟然是自己的欧洲盟友。中国和印度在进口俄油时,正在不断扩大本币结算的规模。在美国看来,欧盟此举无异于给中俄打击美元霸权提供助攻,怎么能不生气呢?

    对于俄罗斯来说,原本以为从原油到石油产品都无法再进入欧洲市场,所以正在积极谋划向东、向南的新能源战略。结果没想到俄油限价令刚刚于2月5日正式实施,还没过几天,欧盟自己的就主动给开了后门。那么之后俄罗斯只需继续加大向中国、印度等国的原油出口,经过炼制后还是能够转销到欧洲。

    俄欧双方在能源上的最新博弈说明,欧盟戒掉俄油的战略转型并不成功,没能找到新的同量级的替代来源,尤其是柴油这种精炼燃料。因为从可替代性方面来看,原油更容易一些,理论上只要从其他石油出口国扩大进口就可以,但即便如此,欧洲的需求缺口也并没有完全填补上。而精炼燃料的替代方面可就不太容易了,这需要拥有一定的化工能力才能生产出来。

    中国2022年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了全球头号炼油国。那么欧盟寻求从中国进口柴油,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9032.html
相关报告
  • 《欧盟专家:光伏已经输给中国,现在连风电也要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16
    • 现在西方很多产业的巨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被中国同行卷起来。基本上,不管哪个行业,只要中国人下场竞争,发达国家最后被卷死是大概率事件——事后中国还给你来一句,“我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有了一个新称呼:“发达国家粉碎机”。 最近,欧盟核心智库、欧洲政策战略中心前负责人安·梅特勒(Ann Mettler)在《政客》网站发表评论文章,宣称欧洲“风电行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她认为,在当下欧洲通货膨胀、去工业化和供应链危机的背景下,欧洲风电行业的成本正在愈发昂贵、正在失去和中国同行竞争的能力。 梅特勒的担心不无道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只要中国人参与的竞争,如果无法在成本、效益方面取得优势,除了行业壁垒和贸易保护,就基本上没有战胜中国同行的办法;同样在发电设备领域,欧洲风电就面临着光伏产业类似的局面。 太阳能发电最早由美国发明,美国也是该产品最早的用户;欧洲后来居上、一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的龙头老大,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中国人到来为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日前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2023年,全球太阳能的生产和支出,首次超越石油生产和支出,而取得这项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中国太阳能板产量是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4倍,中国生产了全球85%的太阳能电池、88%的太阳能级别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硅锭和硅片中,全球其他国家总产能只有中国的1/32。 中国在2023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就超越了美国过去五十多年来,从第一块太阳能板面世以来的所有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现在,风电行业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有媒体报道称,中国风电行业如今面临着严重的内卷,惨烈的竞争导致风力发电机的整机价格出现了“报复性”下跌,2022年11月份的风力发电机价格几乎只有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际风电机价格呈现整体上涨的趋势,但是中国由于竞争惨烈,反而不断下跌,包括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内,诸多西方老牌企业的产品相继退出中国市场。而现在,中国产品开始卷向了全世界。 安·梅特勒的文章就指出,现在欧洲风电行业,对中国产品竞争的威胁程度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欧盟公共部门仍在“蜗牛般地”审批相关项目,与此同时中国产品正在迅速抢占欧洲周边市场。 梅特勒指出:中国风电机设备在欧洲的销量正在稳步上升,虽然还没有占领欧盟市场,但这只是时间问题;她还担心,欧洲风电机无论是价格还是综合费效比,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竞争,全球前15名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有9个来自中国。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意外。有网友在评论区直言:别紧张,输给中国不丢人!被中国同行卷死的行业,远不止光伏和风电这两个行业,毕竟中国没有突破的叫“高科技”,一旦突破了那就叫“制造业”。
  • 《欧洲“气荒”,美国“渔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5
    •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俄欧“天然气大战”愈演愈烈。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公布的计划,欧盟计划在2027年之前停用俄罗斯天然气。寻找天然气替代供应来源,成为欧洲的当务之急。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欧盟6月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在俄罗斯拧紧天然气“阀门”之际,美国帮助欧盟缓解“气荒”背后有什么算计? 寻找替代方案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1日,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最大单一管道“北溪1号”开始年度维护工作,预计将因此暂停长达10天的天然气输送。不少分析认为,该管道目前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此举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市场天然气短缺。还有欧洲官员担心,俄罗斯方面在维护结束后将继续关闭管道。 外媒指出,近期正是欧洲各国储气过冬的重要时段。然而,俄欧“天然气大战”硝烟弥漫,欧洲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断气”风险。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跟随美国步伐,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并加速摆脱对俄能源供应的依赖。欧盟4月宣布,8月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煤炭。6月,欧盟批准对俄实施部分石油禁运。 作为反制措施,俄罗斯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卢布结算令”于4月1日生效。此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陆续宣布暂停向波兰、保加利亚、芬兰、荷兰、丹麦等拖欠天然气款并拒绝以卢布结算的欧洲国家供气。数据显示,现阶段,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仅为一年前的一半。 “为实现‘开源’,欧盟努力寻找能源替代供应方,以解决‘气荒’之急。卡塔尔等中东国家更倾向于同欧盟签署长期购销合同,但这与欧盟的减排目标不符,而美国供应商愿意高价供应天然气现货。因此,目前美国成为欧盟的主要供气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曲兵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今年3月,欧盟决定向美国额外购买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以减少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表示希望通过各种来源的液化天然气替代1/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此后几个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量一直处于创纪录水平。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国把俄乌冲突视为重新拉拢欧盟以及巩固其与北约盟国关系的重要机会。在能源问题上,拥有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美国希望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新玩家。为此,美国一直希望在欧俄之间插一杠子。随着欧俄的态度均日趋强硬,美国成功扩大自身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 “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加上美国积极推动,欧盟内部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问题上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并设定了具体时间点。当前,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这是在欧盟计划之内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腾军说。 存在多重隐患 对欧盟而言,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其面临的“气荒”困境? 3月,美国与欧盟签订液化天然气出口协议时,曾有美媒发长文“泼冷水”,指出这份协议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义”,因为美国在短期内根本没有能力出口更多天然气。 英国广播公司算了一笔账,更加直接地呈现出美国天然气“喂不饱”欧洲的尴尬现实: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供应了欧盟国家大约40%的天然气需求。以2020年数据为参照,欧盟当年的天然气总消耗量为5410亿立方米,俄罗斯供应量约为2160亿立方米。而美国2021年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仅约220亿立方米。 “按照美欧达成的协议,今年内美国将为欧洲追加供应150亿立方米天然气,并保证到2030年前欧洲每年可以得到5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但这对欧洲的天然气需求来说,只能算‘杯水车薪’,欧洲还要为此承受更高价格。”曲兵说。 半岛电视台指出,美国天然气对欧供应存在先天劣势。由于地理接近和基础设施的存在,俄罗斯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送往客户,享有价格优势,而美国天然气需要在液化后以极高的成本穿越海洋完成运输。 “目前,欧洲国家普遍缺乏能够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专业港口,而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耗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即便美国加大对欧洲液化天然气的供给,也不足以填补俄罗斯天然气断供出现的空缺。”丁纯认为,除了价格高、供应量有限之外,基础设施条件有限也是制约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个大型进口或出口液化天然气的终端,其建造成本可能超过10亿美元,规划、获得许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数年时间。正是出于相关顾虑,欧盟各国一度无法就彻底断绝俄罗斯能源供应达成一致。 “美欧之间的能源合作存在多方面隐患:一是随着欧盟在能源供应上日益依赖美国,美国可能坐地起价,加重欧洲国家的经济负担;二是美国对欧出口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而相比管道运输,海运的运力有限,且更易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不安全性、不确定性更强;三是美国未来能源政策走向存在变数,在其他天然气供应国没有大幅增加产量和出口的情况下,欧洲只能与美国深度捆绑,一旦美国收紧天然气出口,欧洲整体能源安全就将遭遇更大冲击。”张腾军说。 “开源”“节流”并行 7月4日,德国联邦政府批准建设的德国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在北海海滨城市威廉港开工。这是德国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举措之一。分析称,德国有关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讨论已拖延几十年,但从无定论。而使该项目重新获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近期减少对德供气,同时天然气价格因乌克兰局势而高涨,德国能源企业和民众财务负担陡增,政府担心能源供应不足。 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发出警告称,能源短缺问题或将影响德国数年之久。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日前也表示,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完全中断是非常有可能的,法国要为此做好准备。 “目前看来,欧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决心很坚定,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在此背景下,欧盟为了解决眼下‘气荒’难题,将会调整能源政策,对自身能源结构、能源供需情况等进行重新布局。”丁纯说。 张腾军指出,美国既想在安全上进一步“绑牢”欧洲,以遏制俄罗斯,又想在经济上加大本国液化天然气出口,缓解自身经济压力,因此美国将不断施压,推动欧盟在能源上与俄罗斯“脱钩”,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但对欧盟来说,与美国加强能源合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未来,美国可能将天然气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工具,通过限制或缩减出口的方式,在其他方面向欧洲要价,使欧洲更加受制于美国。 国际能源署近日表示,为应对天然气短缺,欧洲必须在寻找能源替代供应的同时,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为高电价和供应紧张提供喘息机会。 欧盟理事会6月下旬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至少达到其储气能力的80%,并在下个冬季前达到90%,且成员国之间可共享天然气。欧盟理事会还同意了关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两项政策指引,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32%提高至40%,同时减少能源使用量。 “除了‘开源’,当前形势也将倒逼欧盟‘节流’,大力推动节能措施,包括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对欧盟来说,短期内最紧迫的事是挺过‘气荒’难关,长期任务是完成绿色转型,实现能源独立。但要完成这一长期任务,欧盟还将面临很大挑战。”曲兵说。(记者 严 瑜) 原标题:美国助欧解“气荒”背后有算计(环球热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14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