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气荒”,美国“渔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5
  •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俄欧“天然气大战”愈演愈烈。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公布的计划,欧盟计划在2027年之前停用俄罗斯天然气。寻找天然气替代供应来源,成为欧洲的当务之急。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欧盟6月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在俄罗斯拧紧天然气“阀门”之际,美国帮助欧盟缓解“气荒”背后有什么算计?

    寻找替代方案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1日,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最大单一管道“北溪1号”开始年度维护工作,预计将因此暂停长达10天的天然气输送。不少分析认为,该管道目前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此举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市场天然气短缺。还有欧洲官员担心,俄罗斯方面在维护结束后将继续关闭管道。

    外媒指出,近期正是欧洲各国储气过冬的重要时段。然而,俄欧“天然气大战”硝烟弥漫,欧洲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断气”风险。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跟随美国步伐,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并加速摆脱对俄能源供应的依赖。欧盟4月宣布,8月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煤炭。6月,欧盟批准对俄实施部分石油禁运。

    作为反制措施,俄罗斯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卢布结算令”于4月1日生效。此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陆续宣布暂停向波兰、保加利亚、芬兰、荷兰、丹麦等拖欠天然气款并拒绝以卢布结算的欧洲国家供气。数据显示,现阶段,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仅为一年前的一半。

    “为实现‘开源’,欧盟努力寻找能源替代供应方,以解决‘气荒’之急。卡塔尔等中东国家更倾向于同欧盟签署长期购销合同,但这与欧盟的减排目标不符,而美国供应商愿意高价供应天然气现货。因此,目前美国成为欧盟的主要供气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曲兵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今年3月,欧盟决定向美国额外购买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以减少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并表示希望通过各种来源的液化天然气替代1/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此后几个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量一直处于创纪录水平。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国把俄乌冲突视为重新拉拢欧盟以及巩固其与北约盟国关系的重要机会。在能源问题上,拥有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美国希望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新玩家。为此,美国一直希望在欧俄之间插一杠子。随着欧俄的态度均日趋强硬,美国成功扩大自身对欧盟的液化天然气出口。”

    “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加上美国积极推动,欧盟内部在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问题上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并设定了具体时间点。当前,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这是在欧盟计划之内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腾军说。

    存在多重隐患

    对欧盟而言,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其面临的“气荒”困境?

    3月,美国与欧盟签订液化天然气出口协议时,曾有美媒发长文“泼冷水”,指出这份协议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义”,因为美国在短期内根本没有能力出口更多天然气。

    英国广播公司算了一笔账,更加直接地呈现出美国天然气“喂不饱”欧洲的尴尬现实: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供应了欧盟国家大约40%的天然气需求。以2020年数据为参照,欧盟当年的天然气总消耗量为5410亿立方米,俄罗斯供应量约为2160亿立方米。而美国2021年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仅约220亿立方米。

    “按照美欧达成的协议,今年内美国将为欧洲追加供应150亿立方米天然气,并保证到2030年前欧洲每年可以得到5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但这对欧洲的天然气需求来说,只能算‘杯水车薪’,欧洲还要为此承受更高价格。”曲兵说。

    半岛电视台指出,美国天然气对欧供应存在先天劣势。由于地理接近和基础设施的存在,俄罗斯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送往客户,享有价格优势,而美国天然气需要在液化后以极高的成本穿越海洋完成运输。

    “目前,欧洲国家普遍缺乏能够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专业港口,而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耗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即便美国加大对欧洲液化天然气的供给,也不足以填补俄罗斯天然气断供出现的空缺。”丁纯认为,除了价格高、供应量有限之外,基础设施条件有限也是制约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纽约时报》报道称,一个大型进口或出口液化天然气的终端,其建造成本可能超过10亿美元,规划、获得许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数年时间。正是出于相关顾虑,欧盟各国一度无法就彻底断绝俄罗斯能源供应达成一致。

    “美欧之间的能源合作存在多方面隐患:一是随着欧盟在能源供应上日益依赖美国,美国可能坐地起价,加重欧洲国家的经济负担;二是美国对欧出口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而相比管道运输,海运的运力有限,且更易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不安全性、不确定性更强;三是美国未来能源政策走向存在变数,在其他天然气供应国没有大幅增加产量和出口的情况下,欧洲只能与美国深度捆绑,一旦美国收紧天然气出口,欧洲整体能源安全就将遭遇更大冲击。”张腾军说。

    “开源”“节流”并行

    7月4日,德国联邦政府批准建设的德国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在北海海滨城市威廉港开工。这是德国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举措之一。分析称,德国有关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讨论已拖延几十年,但从无定论。而使该项目重新获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近期减少对德供气,同时天然气价格因乌克兰局势而高涨,德国能源企业和民众财务负担陡增,政府担心能源供应不足。

    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日发出警告称,能源短缺问题或将影响德国数年之久。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日前也表示,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完全中断是非常有可能的,法国要为此做好准备。

    “目前看来,欧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决心很坚定,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在此背景下,欧盟为了解决眼下‘气荒’难题,将会调整能源政策,对自身能源结构、能源供需情况等进行重新布局。”丁纯说。

    张腾军指出,美国既想在安全上进一步“绑牢”欧洲,以遏制俄罗斯,又想在经济上加大本国液化天然气出口,缓解自身经济压力,因此美国将不断施压,推动欧盟在能源上与俄罗斯“脱钩”,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但对欧盟来说,与美国加强能源合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未来,美国可能将天然气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工具,通过限制或缩减出口的方式,在其他方面向欧洲要价,使欧洲更加受制于美国。

    国际能源署近日表示,为应对天然气短缺,欧洲必须在寻找能源替代供应的同时,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为高电价和供应紧张提供喘息机会。

    欧盟理事会6月下旬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至少达到其储气能力的80%,并在下个冬季前达到90%,且成员国之间可共享天然气。欧盟理事会还同意了关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两项政策指引,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32%提高至40%,同时减少能源使用量。

    “除了‘开源’,当前形势也将倒逼欧盟‘节流’,大力推动节能措施,包括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对欧盟来说,短期内最紧迫的事是挺过‘气荒’难关,长期任务是完成绿色转型,实现能源独立。但要完成这一长期任务,欧盟还将面临很大挑战。”曲兵说。(记者 严 瑜)

    原标题:美国助欧解“气荒”背后有算计(环球热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14日 第 06 版)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9806.html
相关报告
  • 《谁在操控欧洲电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15
    • ◆ 深层次看,当前能源危机暴露出欧洲内部电力市场的局限性 ◆ 欧盟重新设计欧洲电力市场、改革电力定价机制源于乌克兰危机及其后续能源格局冲击下的“突发变量”,对于长期高度市场化的欧洲电力市场而言,改革更像是欧盟层面的紧急干预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盟追随美国对俄施加多轮制裁,但制裁引起的反噬效应反而令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 据美联社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承诺改革欧洲电力市场,以帮助降低因天然气价格飙升而被推高的电价。冯德莱恩指出,飞涨的电价“现在暴露出我们当前电力市场设计的局限性”。 【电价飙升助推改革】 欧洲天然气、原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贫瘠,对俄罗斯依赖度高。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盟并未追随美国完全禁止从俄进口能源,在能源领域的制裁始终有所保留。 然而,今年7月以来俄罗斯对欧天然气断供,致使欧洲能源供应严重短缺,陷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欧洲又因持续高温、极端天气等造成发电量锐减,电力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8月德国、法国电力期货价格突破1000欧元每兆瓦时,同比涨了近10倍。 欧洲电气化水平高,人均用电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能源危机引发的欧洲电价飙升,既是“天灾”,也有“人祸”。 表面上看,电力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乌克兰危机背景下能源供应短缺造成“电荒”,并通过供需失衡的市场化机制向居民、工业等终端电力消费市场传导。从这一逻辑出发,欧盟结合强制性能源储备、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实施了一系列部署行动。 在竭力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背景下,在外界看来虽有“手足无措”“捉襟见肘”之感,但欧洲能源安全和电力供应的“底线”不至于被轻易突破。 深层次看,当前能源危机暴露出欧洲内部电力市场的局限性。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直接挂钩等机制弊端亟需重新设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8月29日表示,欧盟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已不再正常运作,并承诺改革欧洲电力市场。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表示赞成改革相关机制来抑制电价飙升。 总而言之,从电价飙升的现实情况出发,欧洲电力市场改革的关键在于对电力定价机制(或称为“电力批发市场”)的改革。 9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拍摄的一处电车充电设施 新华社发 (魏学超摄) 【欧洲电力市场的局限】 欧洲电力市场是一个包括批发、零售、实时定价、点对点交易等所有要素的灵活性电力交易平台。自1996年欧盟发布“电力市场化改革指令”至今,欧盟积极建设统一电力市场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欧盟全境推动电力市场完全开放、建立市场化的跨国电力分配机制、加快泛欧洲输电网融合、统一输电交易机制等。 其中,电力定价机制作为连接市场供需两端的关键,直接关乎电价的最终形成,是欧洲电力市场的关键一环。 欧洲电力市场目前的定价机制是基于能源供需关系(按出清价格支付)设计的,即电价采取边际成本定价。发电商根据生产成本定价,市场交易中会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再选择高价的化石能源电力,直至满足边际电力需求,最终电价根据该时期成交的最昂贵的电价决定。 该机制决定了价格更高的气电成为平衡市场的定价者,所有中标机组都按气电价格获得统一的系统清算价格。在当前的电力定价机制下,欧盟电力市场主要能源来源之一的天然气价格的上升,持续推动了所有电力价格上涨。 在过去,欧洲天然气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该定价机制有利于市场高效运营,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以零边际成本生产,电力价格最便宜,而天然气边际成本较高且电力价格较高,在更高边际成本的发电商决定最终电价的机制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将受益于高价提高利润率,有助于激励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最终加速实现欧洲能源安全、绿色发展、碳中和等。 一切看上去那么美好,然而在极端天气和国际争端等突发情况的影响下,该机制的弊端充分暴露。 欧洲终端电价受制于边际成本定价机制,致使价格波动剧烈。且高企的天然气价格决定了市场的电价,从而导致了电价的失控上涨,形成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赚得盆满钵满、民众为高电价买单苦不堪言的局面。在天然气这一“突发变量”供应不可预见、价格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的形势下,欧盟随即将注意力聚焦于电力市场的结构性改革上。 【结构性改革路径】 欧洲电力市场化较为充分,得益于欧洲一体化和竞争中性的发展理念,欧洲电力批发市场结合上述定价机制,在发电商和终端消费市场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因此,欧盟对电力市场改革的本质是采取“去市场化”的干预措施,强行将电价与天然气价格脱钩、实现发电商利润“再分配”,从而抑制电价飙升。 具体而言,欧盟委员会讨论的改革方案大致可归纳为3条路径: 一是为天然气价格设置上限。欧盟参照七国集团(G7)对俄罗斯石油设置价格上限的做法,针对边际成本定价机制下电价由天然气价格决定的弊端,通过限制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价格上限实现对电价的干预,从而达到电价与天然气实际价格脱钩的目的。为弥补天然气限价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欧盟及成员国考虑给予天然气供应方相应的财政补贴。 二是拆分欧洲电力市场。当前电力定价机制造成电价飙升的症结之一是,所有类型的发电商在共同市场进行报价。欧盟考虑将市场一分为二,将以天然气、煤炭为主的发电商与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电商区分开来,使得可再生能源电价与天然气价格脱钩。 三是征收超额利润税。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受益于天然气价格上涨,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欧盟考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征收“超额利润税”,或直接设置收入上限,并规定上缴超额收入。然后将财政收入进行“再分配”,或补贴给下游的居民、工业等终端电力消费市场,或补贴给其他类型的发电商,或用于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 与此同时,对欧盟而言,电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优化电价形成机制,减少电价波动幅度,同时从消费侧削减电力需求也是改革的关键议题。为此,欧盟计划在继续呼吁终端电力消费节约用电的基础上,为成员国制定电力需求的强制性削减幅度和提升能效的指令要求,以确保电力供应安全。 总的来说,欧盟重新设计欧洲电力市场、改革电力定价机制源于乌克兰危机及其后续能源格局冲击下的“突发变量”,对于长期高度市场化的欧洲电力市场而言,改革更像是欧盟层面的紧急干预。 虽然改革能够在短期迅速降低电力价格,但也存在违背电价机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衷,偏向性财政补贴也会激化电力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欧盟对电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成败,还是取决于如何应对此次能源危机以及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效率。
  • 《俄罗斯输欧天然气“断供”!俄乌欧“三输”,美国坐收渔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07
    • 2025年第一天,俄乌输气协议终止。路透社表示,这标志着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境内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时代的终结。那么,除了过境乌克兰的管道,俄罗斯向欧洲输气还有哪些管道?俄乌冲突爆发前后,俄罗斯向欧洲输气情况如何变化?现状如何?乌克兰“关闸”又意味着什么?  问题一:俄罗斯向欧洲输气主要有哪些管道?  根据欧洲天然气管道设施运营商联盟和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协会等机构提供的信息,自北向南,俄罗斯依次通过波罗的海海底“北溪”管道、过境白俄罗斯和波兰的“亚马尔”管道、过境乌克兰的“兄弟”管道和“联盟”管道,以及向土耳其及欧洲南部输送天然气的“土耳其溪”和“蓝溪”管道向欧洲国家输气。截至目前,前四条管道已经停止运行。  问题二:近年来 俄罗斯向欧洲输气情况如何?  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天然气供应方。比利时智库布鲁盖尔研究所提供数据显示,俄罗斯2021年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总量是1524亿立方米,其中约27.4%过境乌克兰。2022年2月冲突升级后,俄罗斯向欧洲输气量逐年降低,最新数据显示,俄罗斯2024年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总量降至23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占俄管道天然气出口欧洲总量的一半左右。  问题三:乌克兰“关闸”意味着什么?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制定了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计划,对俄罗斯油气出口实施制裁;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天然气进口量中的占比也大幅下降。据欧盟官网发布的数据,欧盟成员国进口俄管道天然气的比例从2021年的40%降至2023年的约8%。  美国媒体记者:显然眼下俄罗斯天然气断供的影响是远低于俄乌冲突之前的。  虽然乌克兰“关闸”对欧盟整体的影响有限,但欧盟成员国斯洛伐克对这条管线尤其依赖。斯洛伐克菲佐1月1日表示,斯洛伐克将因此损失数亿欧元的天然气过境费,而民众也将面临更高的天然气费和电费。据了解,斯洛伐克每年通过这条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约3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其需求的三分之二。  分析认为,关闸的直接影响是俄乌欧“三输”——俄罗斯每年损失数十亿美元收入,乌克兰损失大量过境费,部分欧盟成员国则进一步感受到能源短缺压力。  在“三输”局面下,美国或将坐收渔利: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一跃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其进口总量的46%,较2021年增长了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