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南非广泛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的分子流行病学解读》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9-08
  • 近期,来自南非斯特伦布什大学及开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南非广泛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进行了解读。他们指出,对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进行解读依赖于表征结核传播特征的不同标志物。此外,基于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序列(Spoligotyping)基因分型技术、IS6110DNA指纹图谱以及DNA序列数据,他们还发现2006至2008年间南非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主要是由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所驱动,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9月2日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

相关报告
  • 《结核病原发耐药与多药耐药在黑龙江省的持续高流行状况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9-30
    • 多重耐药结核菌株的传播已成为我国结核防控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了解国内结核高负担地区的结核耐药模式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而言至关重要,为此,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研究所、黑龙江省感染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市胸科医院以及日本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们合作对黑龙江省结核杆菌的耐药模式进行了全面调查,其相关成果于2016年9月27日发表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上。 研究从2007至2012年间住院的肺结核患者处分离得到1427例结核杆菌临床株,并检测了这些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易感性以及其中的耐多药结核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此外,研究还借助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造成结核高负担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2007至2012年间黑龙江省范围内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及多药耐药率分别为57.0和%22.8%,其中着重说明的是原发性耐多药结核耐药率及泛耐药率分别高达13.6%和5.0%。通过检测发现,在从2009年住院患者处分离到的耐多药结核菌株中,约有13%的菌株对该研究纳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此外,研究还发现年龄介于35至54岁、高复治比例、存在空洞性病变以及住院时间短的患者比例高这几个因素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耐药型、多药耐药型以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受的多药耐药型结核病高流行对于结核控制而言是一个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有效控制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及流行,需要特别关注原发性耐药的问题。此外,有针对性地减少上述与耐多药结核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发生可能会有助于国内结核病的控制。
  • 《国内一家结核病转诊医院中耐药结核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0-16
    • 尽管国内存在大量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但相较于针对结核杆菌分离株临床特点开展的分析而言,目前很少有研究全面分析了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和基因型。基于此,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及309医院的研究人员从北京一家结核病转诊中心搜集115个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其表型和基因型耐药谱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0月10日发表在PLoS One上。 该研究采用28位点散在分布重复单位-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IRU-VNT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从患者病历记录中检索到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从115个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共鉴定出78种突变,包括42种先前研究报道的突变和36种新鉴定出的突变,发现一线抗结核药物表型和基因型耐药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15个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共有101种MIRU-VNTR基因型,其中20株(17.4%)组成一个集群,剩余的95株具有独特的基因型。此外,研究发现与集群菌株相关的再治疗患者数量和与独特MIRU-VNTR基因型相关的患者数量之比为75% VS 41.1%。 此外,研究还在被属于同一集群的结核杆菌菌株感染的患者中鉴定出临床流行病学联系,说明这些患者间存在潜在的病菌传播现象。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结核杆菌潜在的耐药相关性突变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且研究中涉及的基因分型数据提示在诊断过程中强制执行基因分型将有助于对结核病传播进行更好地监测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