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首个整装低渗边际气田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5
  • 1月20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首个整装低渗边际气田东方29-1成功投产。 东方29-1气田埋藏于海床之下1400米左右地层深处,储层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渗透率极低导致其中的天然气流动缓慢,气井产量低。同时,钻这类储层,技术难度大。因此,气田开发成本极高。在东方29-1气田被发现后的20多年里,中国海油曾多次计划将其与附近的东方1-1、东方13-2等气田“以肥养瘦”一起开发,但因开发成本考虑一直未能实现。 2022年,东方29-1气田开发再迎契机——中国海油加大天然气增产力度,决定依托东方13-2气田现有设施开发该气田:新建一座无人井口平台,部署6口开发井,所产天然气通过海底管线接入东方13-2中心平台处理,再输往下游市场。为提升单井产能,中国海油强化地质研究,尽量在低渗储层中寻找相对优质的储层部署井位;井型上,选用长水平裸眼井,以尽量钻遇甜点储层,增大储层泄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 多种举措的“聚力”,使得东方29-1气田最终迎来经济开发的“命运转机”。 2024年初,东方29-1气田的开发正式由方案设计走向现场。该气田开发所需的关键装备——无人井口平台,在广东湛江、珠海两个建造场地同时施工,且采用标准化、一体化模式,以优化空间结构,科学布局设备。2024年4月钻井工作开始。面对泥质粉砂岩钻进时易出现的井壁易失稳、井眼难清洁、摩阻扭矩大等多重难题,海上作业人员与陆地科研、技术人员携手,实时预测地层构造变化,及时优化钻井轨迹,且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在保证储层顺利钻进的前提下,尽量钻遇甜点储层,以确保气井投产后的高产能。2024年8月,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29-1全部6口井的钻完井作业,取得了气井水平段钻遇长度超2000米、储层钻遇率100%的良好实施效果,并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长水平裸眼井的钻完井关键技术体系。 东方29-1气田投产后,中国海油成立勘探开发低渗攻关工作专班,以进一步破解海上低渗领域的增储上产瓶颈,以实现更多低渗储量的开发利用。气田可观的天然气产量,将有力提升中国海油对华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也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更充足的清洁能源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0149.html
相关报告
  • 《陆上最大整装特低渗透气田高效开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1-16
    • 1月10日,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特低渗透气田苏里格气田传来喜讯,2019年产气量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达254.5亿立方米,占长庆整个气田总产量的62%,实现连续稳产7年。 长庆油田副总经理、苏里格气田开发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谭中国说:“苏里格气田连续7年实现230亿立方米以上高产稳产,对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为京津冀及周边省区安全足量供气、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苏里格气田自2007规模开发以来,至今已实现经济效益开发12年,是中国石油首个创造性推行长庆油田5家风险作业服务单位“5+1”开发模式的气田,形成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四化”建设模式和“六统一、三共享、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长庆油田和风险作业服务单位的效益发展和互利共赢,成为中国石油风险作业服务模式的典范。 2019年初以来,苏里格气田开发分公司着力搭建技术与管理交流平台,以产能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单井产量、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重点针对各风险作业服务单位的开发特点和技术优势加强沟通对接,确保产能建设方案的高质量运行。2019年,苏里格气田完钻气井1392口,其中水平井300口,Ⅰ+Ⅱ类井比例85.6%,平均试气无阻流量达9.3万立方米/日,实施效果显著。 同时,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模式让技术交流共享成为“压舱石”,始终坚持拓宽思路、交流提升、取长补短的技术理念,以此提高气田整体开发水平,全面推广侧钻水平井、小井眼钻井、气井全生命周期等8项特色开发技术。2019年,苏里格气田5家风险作业项目天然气及轻烃生产任务均超额完成,各项生产指标争优创先。 目前,苏里格气田三期风险作业区块开发评价和3年整体规划方案已通过股份公司论证审查
  • 《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试验区投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31
    •  10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试验区开发项目正式投产,预计2020年底将实现高峰日产天然气100万方,凝析油910方,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提供更加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记者了解到,渤中19-6气田是中国海油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成果之一。2019年2月,该公司宣布在距天津市175公里的渤海中部海域发现渤中19-6凝析气田。中国海油勘探团队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管理提升,高效完成天然气田评价。截至2019年底,渤中19-6气田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8亿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712亿方,投产后可供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   在此前勘探过程中,中国海油先后攻克了油型盆地如何大规模生气、深层变质岩潜山是否存在规模型优质储层等5大世界级难题,形成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在该理论技术成果的支撑下,成功钻获渤中19-6大气田,该理论技术成果也因此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介绍,渤中19-6气田是“全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大事项”之一,为尽早实现投产,中国海油采取了“整体部署、分期开发、试验先行”的总体开发策略。   此次建成投产的渤中19-6气田试验区共布置7口生产井,1口水源井,生产井平均井深达5170米以上,创渤海油田开发项目纪录。气田开发项目团队克服了地层高温高压、气藏埋藏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等多个难题,从勘探开发到工程建设一路按下“快进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稳步推进渤中19-6试验区开发项目建设,为后续气田整体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渤中19-6气田的勘探开发是中国海油在勘探领域解放思想和转变思路的重要成果之一。公司将继续发挥勘探龙头作用,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主线,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获得更多油气新发现,为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