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低渗压裂”技术助油气增产翻倍》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4
  • 7月13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获悉,渤中25-1油田两口新井经压裂措施后,均达到近2倍的增产,不仅初步实现了“压裂保初产,能量补充保稳产”的开发策略,也为攻克我国海上低渗压裂开发难题提供了进一步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积累。

    我国海上低渗原油探明储量丰富,是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潜力储量来源。这类油藏埋深大、渗透率低,油气流动困难,单井自然产能低,开发累产时间短,开发难度大,难以实现经济动用。

    压裂是改造低渗透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通过人为制造储层裂缝,可改善油在地下的流动环境,使油井产量增加,相当于在地下修建油气流动的“高速公路”。然而,受海上平台大小及载重能力、运输条件的限制,海上油气藏的压裂开发难度较大。虽然在2006年,中国海油就开展了海上压裂作业,但由于低渗压裂长期以来一直规模小、改造有限,导致生产效果不稳定,大量低渗储量仍在地下未能动用。

    为实现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中的海上低渗压裂增产目标,自2019年以来,中国海油不断按下低渗压裂“快进键”,逐渐具备了成熟的直井、定向井单层或多层压裂及大规模水平井分段压裂的作业能力,从油藏分析、工艺设计到现场施工、压裂后效果评价等全链条压裂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了封隔器滑套压裂技术、爆燃压裂技术、酸化压裂技术等一系列针对海上低渗透储层的压裂改造技术,以及连续混配、返排液处理等配套技术,为海上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本次压裂作业是中国海油压裂装备技术能力的一次大检阅。作业期间,压裂团队从地面高功率防砂泵组、混砂车、数采房和高压管线,到井下防砂工具、封隔器等关键设备和工具,全部采用国产化装备,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国外装备和井下工具的依赖。同时,采用中国海油历时3年研制的高温海水基压裂液体系,5分钟内黏度可达到最终黏度的80%,大大提高了海上压裂作业时效。

    此外,压裂团队深入贯彻一体化理念,弱化专业和机构界限,积极培育低渗高产井,油井提前5天释放产能。

    下一步,中国海油将通过走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和发展之路,奋力推动形成规模化海上低渗压裂技术体系,为海上低渗油田高效开发注入澎湃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60841.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海上压裂按下 “加速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1
    • 我国海上油田压裂开发再获新突破——辽东作业公司金县1-1油田过筛管压裂取得显著效果,该油田实施的国内首创的疏松砂岩过筛管压裂改造工艺,经过3年多的工艺优化,大幅提升了作业时效、降低了作业成本,为后续疏松砂岩压裂规模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近年来,一些主力油田已进入“双高”——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且部分油层存在大段防砂段段内小层多、纵向产出不均、动用不均、采出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时,海上低渗透油气藏储层岩石致密且坚硬,像磨刀石一样,油气流动十分困难,处于“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井井有油,井井难收”的状态,难以实现经济动用。 压裂是从“双高”油田和“磨刀石”里“挤”油气的一项增产技术,即人为使地层产生裂缝,好比在井筒和致密储层之间修建一条或数条高速公路,为油气进入井筒提供有效通道。 针对常规低渗储层、低渗/特低渗储层、火成岩侵入储层、混积岩储层、疏松低产低效储层等难动用储层,中国海油不断按下海上压裂“快进键”,现已形成多项针对海上油气田的压裂新技术、自主品牌压裂液体系和海上平台式工厂化压裂施工作业模式,推动海上压裂从“蹒跚学步”到“昂首阔步”的转变,有效解决了海上部分油井自然产能低、常规压裂产量稳不住、采收率低等问题。 截至目前,渤海油田已在13个油田完成超50口井的压裂试验,累计增油超过40万吨。其中,渤海首个低渗区块——渤中34-2/4油田整体压裂先导试验压后增油效果显著,实现增产近3倍,诞生了渤海首口低渗压裂后日产量超过100立方米的“百方井”。 作为众多压裂工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压裂开发效果显著,过筛管压裂技术将被进一步推广应用至绥中36-1、旅大10-1、锦州25-1南、蓬莱19-3等油田。 目前,中国海油正围绕压裂船全电驱智能动力系统、压裂设备集成化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今年4月开建的国内首艘集成式全电驱压裂船,投用后将用于渤中25-1、渤中19-6等海上低渗油气田群的开发,进一步破解海上油气藏开发难题。
  • 《我国海上首个整装低渗边际气田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5
    • 1月20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首个整装低渗边际气田东方29-1成功投产。 东方29-1气田埋藏于海床之下1400米左右地层深处,储层以泥质粉砂岩为主,渗透率极低导致其中的天然气流动缓慢,气井产量低。同时,钻这类储层,技术难度大。因此,气田开发成本极高。在东方29-1气田被发现后的20多年里,中国海油曾多次计划将其与附近的东方1-1、东方13-2等气田“以肥养瘦”一起开发,但因开发成本考虑一直未能实现。 2022年,东方29-1气田开发再迎契机——中国海油加大天然气增产力度,决定依托东方13-2气田现有设施开发该气田:新建一座无人井口平台,部署6口开发井,所产天然气通过海底管线接入东方13-2中心平台处理,再输往下游市场。为提升单井产能,中国海油强化地质研究,尽量在低渗储层中寻找相对优质的储层部署井位;井型上,选用长水平裸眼井,以尽量钻遇甜点储层,增大储层泄流面积,提高单井产能。 多种举措的“聚力”,使得东方29-1气田最终迎来经济开发的“命运转机”。 2024年初,东方29-1气田的开发正式由方案设计走向现场。该气田开发所需的关键装备——无人井口平台,在广东湛江、珠海两个建造场地同时施工,且采用标准化、一体化模式,以优化空间结构,科学布局设备。2024年4月钻井工作开始。面对泥质粉砂岩钻进时易出现的井壁易失稳、井眼难清洁、摩阻扭矩大等多重难题,海上作业人员与陆地科研、技术人员携手,实时预测地层构造变化,及时优化钻井轨迹,且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在保证储层顺利钻进的前提下,尽量钻遇甜点储层,以确保气井投产后的高产能。2024年8月,中国海油高效完成东方29-1全部6口井的钻完井作业,取得了气井水平段钻遇长度超2000米、储层钻遇率100%的良好实施效果,并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长水平裸眼井的钻完井关键技术体系。 东方29-1气田投产后,中国海油成立勘探开发低渗攻关工作专班,以进一步破解海上低渗领域的增储上产瓶颈,以实现更多低渗储量的开发利用。气田可观的天然气产量,将有力提升中国海油对华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也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更充足的清洁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