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压裂微地震井下光纤智能监测技术现场试验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25
  • 3月22日笔者从东方物探获悉,由浙江油田、东方物探、中油奥博共同承担的国内首个压裂微地震井下光纤智能监测试验项目2月底圆满完成。项目以浙江油田YS137H1平台套管外光纤作为压裂微地震采集介质,实现了国内压裂采集、处理、解释“零”的突破,标志着集团公司《井下光纤智能监测技术现场试验》攻关进入新阶段。  

    新兴物探开发处与中油奥博技术人员成立光纤智能监测项目组,30余名专家技术人员和新兴物探开发处2508队施工员工,进驻光纤智能监测试验现场,为YS137H1平台井下进行光纤智能监测,完成套管外光纤位置识别、光纤数据采集、庞大的数据存储、现场数据处理、事件识别和解释等一系列相关试验。目前国外资料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国内更是首次尝试。截至目前,项目成功完成多个页岩气平台两万余米的直井及水平井套管外管线布设,经过技术人员的反复验证及优化,最终YS137H1井井下光纤智能监测采集和现场处理试验突破技术难题,共完成监测47段,实现了页岩气平台井现场完成光纤大数据量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这一区块YS139H1平台和YS203平台跨年压裂光纤智能监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相关报告
  • 《突破 | 亚纳米级光学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想象一下,将光缩小到一个微小的水分子大小,打开一个量子可能性的世界。这是光科学和技术领域长久以来的梦想。最近的进展使我们离实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更近了一步,因为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将光限制在亚纳米尺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统上,有两种方法来局部化超出其典型衍射极限的光:介电约束和等离子体约束。然而,诸如精密制造和光损耗等挑战阻碍了将光场限制在亚10纳米(nm)甚至1纳米水平。但是现在,《先进光子学》杂志报道了一种新的波导方案,有望释放亚纳米光场的潜力。 想象一下:光从一根普通的光纤出发,通过一根光纤锥开始一段变革性的旅程,最终到达一个耦合纳米线对(CNP)。在CNP中,光变形成一个非凡的纳米狭缝模式,产生一个受限的光场,可以小到仅仅是纳米的几分之一(大约0.3纳米)。这种新颖的方法具有高达95%的惊人效率和很高的峰值与背景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世界。 新的波导方案将其范围扩展到中红外光谱范围,进一步推动了纳米宇宙的边界。光学约束现在可以达到大约0.2nm (λ/20000)的惊人规模,为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浙江大学纳米光子学组的童利民教授指出:“与以前的方法不同,波导方案以线性光学系统的形式呈现,带来了许多优点。它可以实现宽带和超快脉冲操作,并允许多个亚纳米光场的组合。在单一输出中设计空间,光谱和时间序列的能力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些突破的潜在应用是令人敬畏的。光场定位到可以与单个分子或原子相互作用,有望在光-物质相互作用、超分辨率纳米显微镜、原子/分子操作和超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我们站在一个新发现时代的悬崖上,在那里,最小的存在领域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光被极大地限制在耦合的纳米线对中的纳米狭缝中 在纳米狭缝模式下产生亚纳米受限光场的波导方案。(a) CNP波导方案示意图。(b)纳米狭缝模式横截面场强分布图
  • 《长庆油田水平井渗流场重构压裂驱油技术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2
    • 近日,从长庆油田陇东生产现场传来消息,西233区首口水平井渗流场重构压裂驱油技术试验取得突破,该井日产油量从试验前0.87吨提高至10.37吨,达到初次压裂投产的2倍,标志着水平井体积压裂2.0在页岩油老井取得重要进展。 西233区早期开发水平井采用水力喷射环空加砂体积压裂技术改造,与2018年以来示范区升级应用的细分切割体积压裂2.0相比,属于体积压裂1.0版本,人工裂缝对储层整体动用与控制程度不高。该井投产后产量递减较大,生产9年累产油仅4595吨,重复压裂前日产油不足1吨,预测20年EUR仅8000吨左右。 按照长庆油田公司统一安排,在陇东油气开发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油气工艺研究院积极践行地质工程一体化、新井老井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与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开发公司联合开展水平井重复压裂攻关与试验。一是以三维优质剩余储量最大化动用为目标,综合地震、地质、工程、井筒、动态等资料,在水平段利用近年来新井示范区建立的储层分类分级图版,开展老井精细二次解释与甜点综合识别,结合初次布缝及固井质量,剩余I类和II类甜点段精准裂缝设计;在纵向上根据井身轨迹及优质储层发育情况,优选定方位射孔工艺,确保人工裂缝向目标改造区域最大化扩展;在平面上根据断层、天然裂缝发育情况优化调整射孔位置及工艺参数。二是以压力场、裂缝场、渗流场重新构建为目标,充分结合新井改造形成的系列经验认识,应用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精细优化压前补能、压中增能、压后扩能等关键工艺及参数,集成老井清垢、补能、防垢、驱油等多重功效的复合液体体系,创新形成了“区域补能、体积改造、协同渗驱”为核心的渗流场重构压裂驱油技术。三是以方案设计100%执行为原则,技术人员从井筒处理、压前补能、压裂施工等全过程服务生产,页岩油开发公司强力组织协调,严把施工质量关,专人负责压裂液、支撑剂、化工料取样评价及用量核实,源头把控施工质量;川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优派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强力保障现场施工连续、高效和安全。 此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渗流场重构压裂驱油技术在页岩油重复改造中“生根发芽”,翻开了页岩油早期开发水平井增产提采新篇章。据悉,邻近2口水平井重复压裂亦在紧张有序的组织实施,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将以关键工艺技术创新为抓手,持续跟踪评价试验效果,坚持工程技术回头看与迭代升级,为页岩油水平井高效开发提供坚强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