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压裂微地震井下光纤智能监测技术现场试验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25
  • 3月22日笔者从东方物探获悉,由浙江油田、东方物探、中油奥博共同承担的国内首个压裂微地震井下光纤智能监测试验项目2月底圆满完成。项目以浙江油田YS137H1平台套管外光纤作为压裂微地震采集介质,实现了国内压裂采集、处理、解释“零”的突破,标志着集团公司《井下光纤智能监测技术现场试验》攻关进入新阶段。  

    新兴物探开发处与中油奥博技术人员成立光纤智能监测项目组,30余名专家技术人员和新兴物探开发处2508队施工员工,进驻光纤智能监测试验现场,为YS137H1平台井下进行光纤智能监测,完成套管外光纤位置识别、光纤数据采集、庞大的数据存储、现场数据处理、事件识别和解释等一系列相关试验。目前国外资料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国内更是首次尝试。截至目前,项目成功完成多个页岩气平台两万余米的直井及水平井套管外管线布设,经过技术人员的反复验证及优化,最终YS137H1井井下光纤智能监测采集和现场处理试验突破技术难题,共完成监测47段,实现了页岩气平台井现场完成光纤大数据量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这一区块YS139H1平台和YS203平台跨年压裂光纤智能监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相关报告
  • 《国际先进!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井下顺煤层增渗技术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07
    • 近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基于“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取得的“顺煤层钻孔水力增渗技术与装备”成果经过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低渗煤层顺层增渗一直是煤层增渗领域的难点,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顺层压裂增渗技术面临着以下问题:松软低渗煤层在变形破坏、裂缝起裂扩展及应力演化特征等特殊性,软煤压裂增渗机理不清;现有装备能力不足,复杂地质适应性差,压裂影响区域有限,煤体压裂增渗控制难;井下监测条件受限,方法单一,压裂范围评价难。 研发团队从理论、工艺、装备入手,结合现场实际,攻克了水力压裂软煤塑性动态损伤增渗理论和煤层体积压裂改造理论,研发出BYW和BZW系列水力压裂成套装置和MKY系列工具串,形成了中低压保压压裂工艺、重复压裂工艺、顺层长/短钻孔分段压裂工艺,提升了压裂范围和压裂效果,提升了顺层压裂的均匀性。可实现42毫米~150毫米大范围孔径分段压裂作业,最长作业深度已超过800米,单孔作业分段数>15段,首创了多分段协同压裂和“长分段-短间隔-错位式”无空白压裂增渗模式。 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几十个矿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及工程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低渗煤层的增渗范围和抽采效率,高效准确地评价了煤层的增渗范围,节省了钻孔施工等工程量;发布了《煤矿井下强制增渗工程设计规范》《煤矿井下水力压裂增渗效果及有效范围探测评价方法》2项能源行业标准,并制定了5项企业标准,取得了4套水力压裂泵组安标,获得授权专利十余项。 接下来,重庆研究院将继续围绕大区域瓦斯超前治理,开发大型智能化增渗装备,助力我国瓦斯灾害治理水平再上台阶,为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开采贡献中国煤科技术力量。
  • 《突破 | 亚纳米级光学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想象一下,将光缩小到一个微小的水分子大小,打开一个量子可能性的世界。这是光科学和技术领域长久以来的梦想。最近的进展使我们离实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更近了一步,因为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将光限制在亚纳米尺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统上,有两种方法来局部化超出其典型衍射极限的光:介电约束和等离子体约束。然而,诸如精密制造和光损耗等挑战阻碍了将光场限制在亚10纳米(nm)甚至1纳米水平。但是现在,《先进光子学》杂志报道了一种新的波导方案,有望释放亚纳米光场的潜力。 想象一下:光从一根普通的光纤出发,通过一根光纤锥开始一段变革性的旅程,最终到达一个耦合纳米线对(CNP)。在CNP中,光变形成一个非凡的纳米狭缝模式,产生一个受限的光场,可以小到仅仅是纳米的几分之一(大约0.3纳米)。这种新颖的方法具有高达95%的惊人效率和很高的峰值与背景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世界。 新的波导方案将其范围扩展到中红外光谱范围,进一步推动了纳米宇宙的边界。光学约束现在可以达到大约0.2nm (λ/20000)的惊人规模,为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浙江大学纳米光子学组的童利民教授指出:“与以前的方法不同,波导方案以线性光学系统的形式呈现,带来了许多优点。它可以实现宽带和超快脉冲操作,并允许多个亚纳米光场的组合。在单一输出中设计空间,光谱和时间序列的能力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些突破的潜在应用是令人敬畏的。光场定位到可以与单个分子或原子相互作用,有望在光-物质相互作用、超分辨率纳米显微镜、原子/分子操作和超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我们站在一个新发现时代的悬崖上,在那里,最小的存在领域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光被极大地限制在耦合的纳米线对中的纳米狭缝中 在纳米狭缝模式下产生亚纳米受限光场的波导方案。(a) CNP波导方案示意图。(b)纳米狭缝模式横截面场强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