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集团与美国TMS集团携手打造减少碳足迹合作典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5
  • 2021年11月23日,中国河钢集团与美国TMS集团以视频形式举行河钢—TMS废钢加工中心项目签约仪式。这是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后,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面向未来、协同发展开展的一项战略合作,是率先响应中美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的务实举措。

    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和普利兹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r)出席仪式并通过视频互致问候,围绕废钢资源综合利用、减碳与气候变化等议题交换了意见。河钢集团总经理王兰玉和普利兹克集团董事、TMS集团董事长杰森·普利兹克(Jason Pritzker)出席仪式。河钢集团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王新东主持仪式,TMS集团总裁兼CEO雷蒙德·卡洛克(Ray Kalouche)介绍双方合作情况,并同河钢集团资本运营总监杨桂清代表双方签约。

    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在致辞中表示,全球化发展来源于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通过全球化的资源协同互补,可以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效能的提升。作为响应中美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的率先行动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举措,同时作为两个负责任的企业,河钢和TMS要共同维护经济全球化,要大力倡导绿色发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事业,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星球。

    钢铁是人类应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基础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钢铁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过去30年,全球钢铁行业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吨钢综合能耗已经降低了50%。全球钢铁行业正致力于通过提升工艺效率、研发突破性减排技术和充分使用废钢,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传统长流程炼钢生产一吨钢碳排放近2吨,而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碳排放量将减少至约0.5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国、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废钢消费国。河钢和TMS面向绿色低碳联手打造废钢综合利用领域的典范,必将对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通过双方的战略合作,共同为世界钢铁行业减少碳足迹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人类社会贡献更绿色的钢铁,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普利兹克集团董事、TMS集团董事长杰森·普利兹克(Jason Pritzker)在致辞中表示,废钢是一种可回收的原材料,是减少碳排放绿色炼钢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作为行业领军者,双方应共同努力引领废钢炼钢的发展。合作协议完全符合两家公司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规划,为两家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发展废钢回收与高效利用业务提供了一个框架。随着未来的合作,双方将建立更紧密、更深入的关系,这对河钢集团和TMS集团,以及世界钢铁业同样有利。最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和美国两个伟大国家的伟大人民都有好处。

    根据协议,河钢与TMS将设立一家合资公司,依托河钢集团强大的内部市场和社会影响力,利用TMS集团在废钢回收加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经验,为中国冶金企业提供废钢回收、加工、物流、金融、贸易、技术支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据悉,中国河钢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投资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拥有合作伙伴。美国TMS集团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化废钢贸易、加工、配送服务企业,由美国普利兹克家族全资持有,目前在全球拥有80多个加工厂,业务遍及美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2019年9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废钢回收加工配送服务项目之合作谅解备忘录》。此次签约标志着项目圆满落地,未来双方将通过投资新建或并购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废钢的回收、加工、配送、金融及贸易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将合资公司打造成为我国废钢加工综合利用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冶金入炉废钢质量标准的制订者。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有助于减少亚马逊水电站大坝的碳足迹》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9-20
    • 一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计算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寻找水电站坝址,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水电大坝可以提供大量能源,碳足迹低至太阳能和风能等。但由于它们的形成方式,一些水坝会释放出危险的高温室气体,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前为亚马逊河流域提供了数百座水电大坝 - 一个覆盖南美洲三分之一以上的生态敏感区域 - 提前预测其温室气体排放对该地区和地球至关重要。 康奈尔大学领导的生态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来自南美组织的研究人员发现,实现低碳水电需要考虑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的规划 - 并且有利于高海拔地区的水坝。 “如果你一次一个地开发这些水坝而没有进行战略规划 - 这就是它们通常的开发方式 - 你最终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很小,”博士后研究员拉斐尔·阿尔梅达说。与阿特金森可持续发展中心合作,共同领导“减少亚马逊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战略大坝规划”,于9月1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利用该模型,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水坝的组合,这些水坝将为给定的能量输出目标产生最低量的温室气体。 当地区被洪水淹没建造水坝时,分解植物物质会产生甲烷,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具破坏性的温室气体。根据地点和其他因素,大坝建设的碳排放量可以从最低到最高变化两个数量级以上。 分析发现,在高海拔地区建造的水坝倾向于降低单位电力输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不是低地的水坝 - 部分原因是较少的土地需要在陡峭的环境中淹没。 目前约有150座水电大坝和另外350座为亚马逊流域提供建设,其中包括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部分地区。这项研究是使用计算工具分析大坝影响的更大努力的一部分,以帮助南美政府和组织做出明智的决策,平衡利弊。 ——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19日
  • 《塑料的碳足迹》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4-22
    • 从针对微塑料的运动到太平洋大垃圾的新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塑料对世界海洋的巨大影响。然而,它对空气的影响远不那么明显。塑料的生产,使用和处置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但科学家并未对这一范围有过深入的了解。 现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塑料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程度,以及如何控制这些排放。结果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据我们所知,这是对所有塑料温室气体排放生命周期的第一次全球评估,”作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Bren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Sangwon Suh说。 “这也是减少塑料排放的各种策略的首次评估。” 塑料具有令人惊讶的碳强度生命周期。绝大多数塑料树脂来自石油,需要提取和蒸馏。然后将树脂制成产品并运输到市场。所有这些过程都直接或通过完成它们所需的能量排放温室气体。塑料的碳足迹即使在我们处理完毕后仍在继续。倾倒,焚烧,回收和堆肥(对于某些塑料)都释放出二氧化碳。总而言之,2015年塑料排放量相当于近18亿吨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预计这个数字会增长。他们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对塑料的需求将增长约22%。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减少18%的排放才能实现收支平衡。根据新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到2050年,塑料的排放量将达到全球碳预算的17%。该预算估算了我们可以排放的最大温室气体量,同时仍能保持全球温度不超过1.5摄氏度。 “如果我们真的想将全球平均气温从工业化前时代的温度上升到1.5摄氏度以下,那么就没有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更不用说像我们预测的生命周期一样大幅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塑料,“苏说。 除了诊断问题外,Suh和主要作者Bren School的研究生Jiajia Zheng评估了减少塑料碳足迹的四项策略。 回收可能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消除对新塑料的需求所减少的排放量超过了处理废料所产生的略高的排放量。目前,全球90.5%的塑料未经回收利用,这一数据由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工业生态学家Roland Geyer计算得出,该数据统计了2018年的年度数据。显然,我们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改进。 提高生物基塑料的比例也可以减少排放。生物基塑料由植物生产,植物在生长时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如果它们被堆肥,生物塑料中的碳质材料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这使得材料本身是碳中性的,尽管制造仍然会产生少量的温室气体。 减缓对塑料需求的增长也可能限制其排放,但Suh承认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塑料是多功能的,便宜的和普遍存在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替代品,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塑料。更重要的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更多人将享受富含塑料的现代生活方式。 最终,Suh和Zheng发现用可再生资源替代化石能源对整个塑料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最大。过渡到100%可再生能源 - 纯粹的理论情景,Suh承认 - 将减少51%的排放量。 不幸的是,对塑料的需求不断增长意味着这种情况最终会在未来产生比我们目前生产的碳更多的碳。事实上,鉴于这一趋势,Suh对减少排放的难度感到惊讶。 “我们认为这些策略中的任何一种都应该显着抑制塑料的温室气体排放,”Suh说。但他们没有。 “我们尝试过一次并没有真正产生太大的影响。我们合二为一,排放量仍在那里。然后我们将所有这些排放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当前水平减少。” 该研究的结果强调了为有意义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多大的努力。 “公众真的必须了解我们面临的挑战的严重程度,”Suh说。 为此,Suh专注于如何最好地利用我们生产的可再生能源。 “问题是,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最大爆炸是什么?”他说。例如,1千瓦时的可再生能源是否能够抵消国内使用,运输或其他应用的更多排放? 在与如此庞大的人数合作之后,Suh明白了一件事:“我所看到的是,除非我们真正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否则不会发生温室气体减排。”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