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首个遗传性朊病毒疾病小鼠模型》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朊病毒是导致哺乳动物致命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和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的致命传染因子。阮病毒疾病动物模型主要是通过在小鼠体内引入编码阮病毒蛋白且携带致病突变的基因。此前对其的研究均是将等效的基因引入到小鼠的阮病毒蛋白基因中,并未直接在人类阮病毒蛋白基因上进行致病突变的研究,这限制了对人类阮病毒疾病的理解。
    为克服此问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于2020年6月9日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其开发出首个遗传性朊病毒疾病小鼠模型,模拟了人类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基因(PRNP)A117V突变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病毒病(inherited prion disease,IPD)。研究人员将突变的人类阮病毒基因引入到未携带小鼠阮病毒基因的小鼠体内,通过研究未接种的小鼠的大脑样本,结果发现生长到超过475天的小鼠会自发产生错误折叠的阮病毒蛋白簇,而将这些蛋白簇接种到其他携带相同突变的年轻小鼠体内后,产生的分子和神经病理学表型与那些将来自IPD A117V患者的脑分离物接种到相同小鼠后产生的情况相一致。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小鼠机体中发现完全由突变的人类阮病毒蛋白所引起的自发感染现象,该研究中的117VV Tg30小鼠品系也成为第一个仅表达突变型人类PrP的转基因模型,这为研究人员深入理解人类阮病毒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阮病毒疾病新型疗法的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宋琪 编译自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
    article/fi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725&type=printable
    原文标题:Spontaneous generation of prions and transmissible
    PrP amyloid in a humanised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117V GSS

相关报告
  • 《PNAS:开发出一种小鼠模型来研究猴痘病毒的毒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2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员为更好地了解猴痘(mpox, 之前称为monkeypox)清除了一个主要障碍。他们开发出这种疾病的一种小鼠模型,并利用它证实猴痘病毒(mpox virus, MPXV)的主要遗传群(进化枝)在毒力上的明显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2月14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Virulence differences of mpox (monkeypox) virus clades I, IIa, and IIb.1 in a small animal model”。论文通讯作者为NIAID病毒疾病实验室遗传工程主任Bernard Moss博士。 历史上,猴痘是一种类似于天花的疾病,只是偶尔从啮齿动物传染给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或人类,并且主要在几个非洲国家观察到。痘痘很少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种模式在2022年发生了变化,在全世界100多个地方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猴痘传播。 迄今为止,在这次疫情爆发中,已经有超过80000例猴痘病例被诊断出来。基因组测序显示,导致当前疫情爆发的猴痘病毒毒株,即IIb进化枝,与两种历史上的进化枝不同:I进化枝的死亡率高达10%,IIa进化枝的死亡率低于1%。MPXV IIb进化枝的死亡率低于任何一种历史上的进化枝。 标准近交系实验室小鼠对MPXV感染有抵抗力,由于缺乏猴痘的小动物模型,因此很难研究基因差异如何导致观察到的毒力差异。Moss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确定了一种野生近交系实验小鼠品系(CAST/EiJ),并确定这些小鼠可以被MPXV感染。与人类一样,I进化枝对CAST小鼠的毒性最强,其次是IIa进化枝,然后是IIb进化枝。 出乎意料的是,MPXV IIb进化枝在小鼠中的毒力比IIa进化枝低100倍,导致病毒复制非常少,毒力比历史上的任何一种进化枝都低得多。尽管暴露在极其大剂量的病毒中,没有小鼠死于IIb进化枝的感染。这些作者总结说,这些结果表明,IIb进化枝正在演变为毒力减弱或适应其他物种。 参考资料: Jeffrey L. Americo et al. Virulence differences of mpox (monkeypox) virus clades I, IIa, and IIb.1 in a small animal model. PNAS, 2023, doi:10.1073/pnas.2220415120.
  •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精准基因组编辑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0-19
    • 据生物谷公众号9月26日消息,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精准基因组编辑试剂,可精确进行靶基因矫正。可编程的CRISPR-Cas核酸酶是有效的基因破坏工具,需要改进才能进行临床转化。研究人员开发的精准基因组编辑试剂,包括碱基编辑器和先导编辑,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小鼠模型等多种治疗环境中,实现了高效和精确的靶基因校正,而非基因破坏。精确的靶基因校正极大扩展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潜在治疗应用,利用体内基因编辑来治疗IRD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将对未来精准基因组编辑疗法的设计和转化提供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