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研究固体电解质在硅颗粒中的界面失效机制》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15
  • 锂离子电池以其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石墨,理论容量仅为372 mAh g -1 ,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密度需求。

    硅的理论容量高达 4,200 mAh g-1,因此被广泛研究。然而,硅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会产生高达 300% 的体积变化,随之而来的机械退化和容量损失阻碍了其应用。

    为了减少机械变形造成的不利影响,人们对硅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效改善了循环性能。然而,硅基储能材料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稳定的电极,还需要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稳定的相位。

    在传统锂离子电池中广泛使用的有机电解质会在阳极表面还原形成一层薄膜,称为固体电解质相(SEI)。

    不幸的是,硅体积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应力的积累和 SEI 的破坏,随后 SEI 会在暴露的阳极表面再生,从而大大增加不可逆的锂和电解质消耗,并导致容量下降。因此,稳定硅材料上 SEI 的机械性能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谭鹏领导的先进电源研究小组从电极材料特性、SEI 几何特性和电池工作条件三个方面对 SEI 的机械稳定性进行了建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杂志上。

    建模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并与电化学传质过程相结合。

    研究小组通过建立单个电极颗粒模型,定量分析了三个因素对 SEI 稳定性和电池容量利用率的影响。

    他们发现,为了提高 SEI 的稳定性,在设计电极材料时应尽量使用粒径较小的球形硅子。就 SEI 的几何形状而言,人工构建具有均匀结构的 SEI 尤为重要,而就电池操作而言,高倍率会带来更高的容量利用率,但不利于 SEI 的稳定性。这些发现证明了 SEI 的高稳定性设计和运行策略,并将指导具有高循环稳定性的硅基储能电池的开发。

    原文链接: Junjie Ding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silicon particles from an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coupling perspective, 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2024). DOI: 10.1016/j.apmate.2024.100200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4-05-failure-mechanisms-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html
相关报告
  • 《钾离子电池电解质界面膜研究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16
    • 河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波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教授王伟团队等单位合作,6月份成功制备一种具有生成稳定合理电解质界面膜的柔性无定型碳纤维,将电解质界面膜的厚度控制在了2—4纳米范围内。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高倍率钾离子电池合理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为题在线发表于《纳米能源》。   近年来,碳负极材料因价格低廉且具高的电子电导率等优点,成为了钾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过多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电解液并导致较高的不可逆容量是碳材料科学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河北科技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提出了构建均匀稳定电解质界面膜的新思路。通过原材料的选择以及工艺调控该团队制备出了一种表面具有二氧化硅和氧化镁纳米粒子的磷—硫元素共掺杂柔性碳纤维薄膜。由于二氧化硅和氧化镁纳米颗粒的均匀分布,形成了厚度为2—4 纳米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这种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仅可以保护电解质免于连续分解,而且还可以防止电子渗透,并同时实现钾离子顺畅的嵌入/脱出。另外,磷—硫元素共掺杂可以增强钾离子的吸附能力,同时提高电导率。   该项研究不仅确认了均匀稳定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机理,同时为开发高倍率储能和低成本的柔性电极提供了新思路。
  • 《武汉病毒所等在病毒样颗粒自组装控制方面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3
    •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是由病毒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 CP)自组装形成的球形或管状蛋白纳米结构,具有与天然病毒衣壳类似的结构,不含基因组、无感染性。近年来其在疫苗开发、药物靶向递送、生物医学成像与传感、组织工程等众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作为天然的纳米材料,VLP的均一性(homogeneity)和稳定性是两个重要的性质。病毒CP的自组装由于缺少次要衣壳蛋白、核酸等元件,往往存在多态性(polymorphism)现象,即呈现多种形态、多种尺寸,甚至出现不规则组装体。以猴病毒40(simian virus 40,SV40)为例,其主要CP VP1自组装会形成外径分别为24 nm的T=1正二十面体、32 nm的中间态或八面体、45 nm的T=7正二十面体颗粒和纳米管等多种结构。这种多态性现象与CP组装动态平衡过程存在多条路径及其不确定性有关,也暗示其组装产物可能处于亚稳态,对开发基于VLP的生物纳米材料和功能器件是不利的。 近日,研究人员从天然SV40衣壳结构模型(PDB ID 1SVA)出发,通过基因工程在VLP组装单元(VP1五聚体)间的界面引入分子间二硫键,经一系列组合设计以及多种手段表征(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圆二色光谱、质谱等),发现只需VP1两个位点突变即可实现自组装由多态性向均一性的转变,获得大小均一的T=1正二十面体VLP,并显著提高VLP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机理分析揭示,VP1 C末端的柔性区域可能是VLP多态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均一化的VLP归功于组装界面间搭建的二硫键网络,减少了柔性区域摆动,确定了组装路径。此外,通过对比多态性和均一性的VLP,他们还发现粒径对VLP的细胞内吞无显著影响,这两类VLP均可通过胞膜窖和网格蛋白介导的两种内吞途径入胞。 该研究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界面设计,实现了VLP自组装的内在严谨控制,为理解病毒衣壳组装机制和设计新型VLP功能材料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相关结果发表于Small,并作为当期Back cover简要介绍,同时被Wiley出版社旗下的《Materials Views China》报道。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李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研究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印根权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徐承晨博士后(现为武汉科技大学讲师)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武汉市黄鹤英才(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