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Nature: 通过单重态激子裂变敏化硅》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4
  • 【引言】

    硅材料可以说在目前决定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然而,当吸收光子时,硅经常会产生大于其带隙的能量耗散。通过单重态激子裂变来敏化硅太阳能电池,从而可以减少热损失并提高电池的工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单重态激子中具有更高能量的光激发态能够裂变形成两个三重态激子激发态。在分子半导体并苯化合物中,单重态激子裂变产生的三重态激子被认为与硅带隙非常相符。当这些三重态激子转移到硅中时,能够产生额外的电子-空穴对,使得电池效率从29%提高到35%。然而,太阳能电池中的硅钝化层能够阻碍激子转移的发生,使得电池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成果简介】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的M. A. Baldo(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通过对硅太阳能电池表面的铪氮氧化物保护层的厚度进行调整来实现三重态激子高效的能量转移。该研究利用电场效应钝化,将铪氮氧化物保护层的厚度减少到8埃的水平,并发现这种条件下并苯化合物中的裂变产出显著提高,能量转移效率也达到了133%。研究人员在铪氮氧化物层观察到了强钝化效应,并认为该现象能够缓解电子-空穴对的淬灭,并允许硅和并苯中的三重激发态进行偶联。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工作为发展了单重态激子裂变在提高硅太阳能电池效率应用中的潜力。2019年07月03日,相关成果以题为“Sensitization of silicon by singlet exciton fission in tetracene”的文章在线发表在Nature上。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179612.html
相关报告
  • 《突破 | 激子裂变的突破有望变革太阳能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25
    • 光伏发电,即光电转换是新时代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关键技术之一。从马克斯·普朗克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光和电都是以微小的、量子化的光子和基本电荷(电子和空穴)的形式出现的。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单个光子的能量转移到材料中的两个自由电荷。但有一种被称之为并五苯的材料可以将一个光子转化为四个电荷,这种过程被称为激子裂变。该技术的发现可以帮助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和性能,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功率和发电量,它对太阳能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柏林工业大学和朱利叶斯-马克西米利安-维尔茨堡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成功通过超快摄影拍摄到激子裂变中光电转换的图像,解决了几十年来关于这一过程机制的争论。该成果以“Orbital-resolved observation of singlet fiss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上(DOI: 10.1038/s41586-023-05814-1)。 图1 有机半导体并五苯中激子裂变过程,每一个都由五个苯环组成。与通常的两个自由载流子不同,并五苯吸收光子会产生四个自由载流子,用橙色轨道表示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弗里茨·哈伯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小组负责人、柏林工业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Ralph Ernstorfer表示,当并五苯被光激发时,材料中的电荷会迅速反应。但被吸收的这个光子是直接激发两个电子和空穴,还是最初只激发一个电子-空穴对,然后与另一个电荷对分享能量,在学术界中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争议的问题。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研究团队利用时间分辨光谱学(超快光谱学)和角分辨光谱,从而在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时间尺度上观察电子的动力学。这种超快电子摄像机使他们第一次能够捕捉到转瞬即逝的被激发电子的图像。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Alexander Neef称,观察到载流子的图像对解释激子裂变过程十分重要。一个被激发的电子-空穴对不仅具有特定的能量,而且具有独特的模式,也就是轨道。为了理解单线态裂变的过程,确定载流子的轨道形状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得到激发电子的图像后,研究团队首次根据它们的轨道特征分析了受激载流子的动力学。Alexander Neef补充道,他们现在可以确定,在光子激发后只有一个电子-空穴对被激发,并确定了自由电荷载流子加倍过程的机制。 维尔茨堡大学的Jens Pflaum教授称,解决激子裂变的第一步对于在光伏应用创新中成功实现这类有机半导体至关重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今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该团队为为这项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分子晶体,这样的进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太阳能和由这些第三代电池产生的太阳能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
  • 《固态电池最新Nature!!! 》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英国牛津大学Peter G. Bruce、T. James Marrow、 Charles W. Monroe教授课题组基于对全固态电池枝晶过程的多尺度多手段表征与原位追踪,提出了新的全固态电池枝晶理论,将全固态电池的枝晶短路过程分为引发和扩张两个不同的阶段,并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其中枝晶的引发产生于锂在与Li/SE界面连通的近界面孔洞(缺陷)的沉积,在孔洞填满后将锂挤出的过程中,过大电流密度使得锂作为粘塑流体的流动过程产生极大的内部应力,从而引发电解质碎裂。而锂枝晶的扩张过程是一个锂枝晶在沉积的动态过程中从枝晶裂纹的尾部将固态电解质楔开(wedge open)的过程。枝晶的引发取决于固态电解质晶界的局部断裂强度、孔洞的尺寸、分布密度、及电流密度;而枝晶的扩张过程取决于固态电解质的宏观断裂韧性,枝晶在裂纹中的分布情况,电流密度,以及充电过程的面容量。根据锂金属在枝晶引发阶段与扩张阶段力学环境的差异,引发与扩张阶段对固态电池外部压力的敏感性截然不同。只有较大的压力才会大幅影响枝晶的引发过程,但枝晶的扩张过程却对外部压力非常敏感。降低外部压力可以显著抑制枝晶的扩张阶段,即使在枝晶引发的状态下也可以大幅延后固态电池的短路。研究成果以“Dendrit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lithium metal 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Nature。宁子杨、李冠辰、Dominic Melvin共同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