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激子裂变的突破有望变革太阳能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25
  • 光伏发电,即光电转换是新时代发展可持续能源的关键技术之一。从马克斯·普朗克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光和电都是以微小的、量子化的光子和基本电荷(电子和空穴)的形式出现的。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单个光子的能量转移到材料中的两个自由电荷。但有一种被称之为并五苯的材料可以将一个光子转化为四个电荷,这种过程被称为激子裂变。该技术的发现可以帮助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和性能,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功率和发电量,它对太阳能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柏林工业大学和朱利叶斯-马克西米利安-维尔茨堡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成功通过超快摄影拍摄到激子裂变中光电转换的图像,解决了几十年来关于这一过程机制的争论。该成果以“Orbital-resolved observation of singlet fiss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上(DOI: 10.1038/s41586-023-05814-1)。

    图1 有机半导体并五苯中激子裂变过程,每一个都由五个苯环组成。与通常的两个自由载流子不同,并五苯吸收光子会产生四个自由载流子,用橙色轨道表示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弗里茨·哈伯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小组负责人、柏林工业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Ralph Ernstorfer表示,当并五苯被光激发时,材料中的电荷会迅速反应。但被吸收的这个光子是直接激发两个电子和空穴,还是最初只激发一个电子-空穴对,然后与另一个电荷对分享能量,在学术界中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争议的问题。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研究团队利用时间分辨光谱学(超快光谱学)和角分辨光谱,从而在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时间尺度上观察电子的动力学。这种超快电子摄像机使他们第一次能够捕捉到转瞬即逝的被激发电子的图像。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Alexander Neef称,观察到载流子的图像对解释激子裂变过程十分重要。一个被激发的电子-空穴对不仅具有特定的能量,而且具有独特的模式,也就是轨道。为了理解单线态裂变的过程,确定载流子的轨道形状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在得到激发电子的图像后,研究团队首次根据它们的轨道特征分析了受激载流子的动力学。Alexander Neef补充道,他们现在可以确定,在光子激发后只有一个电子-空穴对被激发,并确定了自由电荷载流子加倍过程的机制。

    维尔茨堡大学的Jens Pflaum教授称,解决激子裂变的第一步对于在光伏应用创新中成功实现这类有机半导体至关重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今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该团队为为这项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分子晶体,这样的进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太阳能和由这些第三代电池产生的太阳能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

相关报告
  • 《“印刷术”突破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5
    • 2017年12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他们最新制备的钙钛矿柔性太阳能电池,厚度和柔韧程度与一张杂志纸差不多。三年来,他们利用“印刷术”突破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有望为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电源。日前,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 Mater.)上刊发。 这项研究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了钙钛矿的蜂巢状纳米支架,并在其内部搭建起“光学谐振腔”,这两项创新同时提高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力学稳定性和光电转化率。 钙钛矿材料的新应用 “如果智能手表能配太阳能发电的表带,就不用天天充电了。”谈到开展该研究的初衷,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生胡笑添表示。钙钛矿发电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和喷墨打印钙钛矿单晶材料的技术积累让他看到这一想法实现的可能。 钙钛矿光电转化效率高、价格低,是一种良好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当不少实验室都在如何让钙钛矿代替硅电池上下功夫时,宋延林课题组看到了另一个应用方向——柔性太阳能发电材料。 科研人员对钙钛矿“又爱又恨”,其本身薄,基材厚度在一毫米以内,极具在人体上穿戴的可能;但材质脆,不耐弯折。为增加弯折性,胡笑添曾尝试用软性材料将钙钛矿上下包裹起来等多种方式,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最终,他受到自然界最稳定力学结构蜂巢的启发,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出“蜂巢状纳米支架”可作为力学缓冲层,实现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高的力学稳定性。 同时,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技术限制,钙钛矿薄膜的面积越大,光电转换率越低。胡笑添则在器件内部搭起光学谐振腔,实现了50平方厘米面积上12.32%的光电转化率,在高效率电池在大面积可重复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印刷制备提供技术积累 事实上,宋延林课题组能克服钙钛矿的性质作出突破离不开他们在绿色印刷上的技术积累。区别于传统图文材料的印刷内容,宋延林课题组提出了“大印刷”概念,可以把各种有功能的材料通过印刷的方式印到基材上。如今,科研人员的“印刷技能”已精确到纳米级别,能打印出“最细的线”和“最小的点”。去年,实验室还成功做出了可穿戴传感器,可识别复杂表情,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 “钙钛矿电池制备便是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将钙钛矿单晶材料打印到基材上。”宋延林说。 不仅如此,用于提高弯折性的蜂巢状纳米支架也通过印刷制备:“我们用墨水印刷的方式把蜂巢大小的球组装成单层紧密排列的形式,之后将蜂巢材料填充球与球的间隙中间,再将球冲刷掉,就形成了蜂巢状的网。” 大面积柔性材料未来可期 三年,2000多个器件,是宋延林带领课题组在这项研究中的尝试。“季节性的湿度变化对实验成功率影响都很大,跟撞运气一样,每个步骤都很细心很认真,但最后器件做出来性能就是不好。”宋延林回忆。在项目研究的三年中,胡笑添和课题组成员每天都要做至少三个样品出来测试数值。 胡笑添用镊子夹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玻璃板,一块深棕色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镶嵌其中。 “这是目前大部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在极小的面积上实现较大的光电转换率,这块材料转换率达到20%左右,但面积太小,发电量也只有几毫瓦,应用价值还不够。”宋延林表示,科学研究要面向应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能一味追求高转化率而忽视可用性。目前,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还放在大面积和柔性上,更大面积、更易弯折的钙钛矿电池研究成果有望明年发布。 尽管距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还有许多难题,研究人员依然看好其未来应用。除了可穿戴设备,未来,钙钛矿电池还可能应用在衣服、汽车玻璃贴膜等地方,吸收太阳光,转化的电量给其他设备充电,既环保又实用。
  • 《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突破10%》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7
    • 科技日报合肥7月26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涛教授、朱长飞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合作,发展了水热沉积法制备硒硫化锑半导体薄膜材料,并将其应用到太阳能电池中,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10%的突破。这一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能源》上。 硒硫化锑是近年来在光伏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兴光伏材料,其带隙在1.1—1.7电子伏特范围内可调,满足最佳的太阳光谱匹配。同时,硒硫化锑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500纳米左右厚度的薄膜即能达到最佳吸收。因此,在超轻、便携式发电器件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 鉴于硒硫化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丰富元素储量,光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有望推进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所发展的水热沉积法在超临界的状态下水热沉积可以生成致密、平整且横向元素分布均匀的光吸收薄膜,从而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结合光吸收、阴阳离子比例的调控以及点缺陷的控制,最终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的突破。从材料制备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发展的水热沉积法是一种简便、低成本的薄膜制备方法。 《自然能源》审稿人给予该工作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效率,为硒硫化锑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