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人员人工合成隔离遗传线路的细胞》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1-06
  • 11月1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该校攻克了合成生物学的一大技术难题:将不同遗传线路分隔在单个人工合成细胞内,以阻止它们相互干扰,从而可串联成更加复杂的遗传线路,合成更加复杂的药物分子。这一新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出全新遗传线路,并有助于揭开地球生命早期起源之谜。此外,该方法还可用于生成包含不同生物体遗传线路的复杂线路。

    这些人工合成细胞即脂质体,拥有与细胞膜非常相似的脂肪膜,可扮演人工细胞的角色,除了能识别DNA和合成蛋白质外,没有其他任何细胞功能,可阻止遗传线路间相互交流。研究人员将一种名为“SNAREs”的蛋白质插入脂质体的脂肪膜表面,不同脂质体通过这些表面蛋白键合而融合在一起。抓住调控这些脂质体的融合时机,就能让它们生成的分子结合成想要的最终产品。研究人员表示,该方法不仅能帮助合成生物学研究改进现有方法,还能用来模拟地球早期生物的行为特征,帮助建立地球生物的物理环境。该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

  • 原文来源:http://news.mit.edu/2016/synthetic-cells-isolate-genetic-circuits-1114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首次人工合成人类朊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1
    • 著名的疯牛病由朊病毒引起。此类朊病毒病不仅影响动物,还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美国研究人员近日报告称,他们首次人工合成了人类朊病毒,对了解该病毒的结构和复制方式、研发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朊病毒的本质是蛋白质。人和一些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蛋白质如果发生折叠错误,就会形成具有传染性质的朊病毒。它们在大脑中与邻近的正常蛋白质不断结合,使脑部出现海绵状空洞,引发脑功能退化、痴呆等症状,最终可致死亡。 此前研究人员能从啮齿类动物身上提取数种朊病毒,但小鼠实验显示,这些朊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且结构和复制方式也不同于人类朊病毒。 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技术改造大肠杆菌,使其能产生人类朊病毒,最终得到一种新的、具有高度破坏性的人类朊病毒。 凯斯西保留地大学医学院教授伊里·萨法尔说:“这项成果代表一个分水岭。此前我们对大脑中朊病毒的认识有限。能在试管中合成人类朊病毒,将使我们对其结构和复制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开发抑制剂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与朊病毒病有关的辅助因子:神经节苷脂GM1。它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起调节作用,能触发朊病毒的传播。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抗击朊病毒病的新方法。 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 《10月24日_研究人员鉴定SARS-CoV-2感染人类细胞所需的宿主因子》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17
    • 10月24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期刊上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required host factors for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 cells”的文章。 为了更好地理解病毒和宿主之间的遗传依赖关系,并找到COVID-19的潜在治疗靶标,研究人员进行了全基因组规模的CRISPR功能丧失筛查,以鉴定人类肺泡上皮细胞感染SARS-CoV-2病毒所需的宿主因子。排名靠前的基因聚集成不同的通路,包括液泡ATPase酶质子泵、逆转录酶和指挥复合物(Commander Complexes)。研究人员使用几种正交方法验证了这些基因靶标,例如CRISPR敲除、RNA干扰敲除和小分子抑制剂。通过使用单细胞RNA测序,研究人员确定了失去排名靠前的基因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共享转录变化。此外,鉴于ACE2受体在病毒进入的早期阶段起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证明了RAB7A的缺失通过将ACE2受体隔离在细胞内来减少病毒进入。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每个宿主基因的丧失对病毒感染的适应性/反应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基因组规模的定量资源。 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39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