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深海海底是海洋痕量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发表机构:北京大学

    作    者:杜江辉(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

        海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痕量金属,如铁、镍、铜、稀土元素等,不仅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运转的营养元素,还是科学家解读海洋和地球系统演化历史的示踪剂,更是支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海洋痕量金属的分布主要受“自上而下”的过程控制,即海洋中的元素主要来自于表层的河流和风尘输入,而有机质等生物颗粒就像无数微型的“快递员”,将吸附的金属自上而下运输到深海,并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释放这些金属。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解释与许多金属元素在深海的分布规律存在矛盾。

        该研究基于海水与沉积物观测,结合元素在水柱与沉积物中的循环模拟重新评估了不同来源颗粒对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研究团队在太平洋深海系统采集并分析了水柱-沉积物界面的海水、孔隙水和沉积物样品,并基于独立开发的SedTrace模拟系统,建立了金属元素的早期成岩模型,定量刻画了海底元素通量。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三维海水元素循环模型,量化了水柱颗粒清扫与海底通量对海水中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观测与模型的深度融合,系统解析了金属元素从海洋表层到海底的完整循环过程。

        研究发现,尽管以锰氧化物为主的深海颗粒在深海颗粒物总量中占比不足1%,但其贡献了50%以上的稀土元素吸附量,颠覆了生源颗粒主导水柱清扫过程的传统认知。孔隙水的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表明,深海沉积物通过氧化性成岩作用向上覆水体释放金属元素。该过程受有机质分解驱动,孔隙水的pH降低、有机配体含量增加,促使锰氧化物释放其吸附的金属。研究提出的“自下而上”元素循环新框架显示,传统的可逆清扫机制实际造成海水溶解金属的净损失,必须依靠海底通量来维持深海金属元素质量平衡。钕同位素分析进一步表明,10%至30%的金属元素通量来自沉积物中火山硅酸盐物质的风化,而这一物质来源被传统研究所忽视。

        综上,该研究发现了海洋元素循环中缺失的关键拼图,拓展了我们对痕量金属行为的理解,提出了深海元素循环的统一框架;新模型阐明了深海稀土富集机制,指出水体过程而非沉积后改造是控制海底金属矿藏形成的主因;本研究还突出了洋中脊热液来源锰氧化物在海洋元素循环中的核心角色,并揭示了海底硅酸盐风化的潜在碳汇效应,从地球系统科学的维度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发表日期:2025-06-11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38-3
相关报告
  • 《Nature:深海海底暗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深海海底生物体消耗氧气,其消耗率反映了有氧呼吸和厌氧腐烂产生的还原无机化合物氧化的总和,这些过程定义了沉积物群落氧气消耗(SCOC),可以通过原位底栖室实验来测量。测量SCOC对于估算海洋系统中主要元素循环的通量至关重要。 英国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SAMS)领导的一项研究通过在太平洋克拉里翁-克利珀顿区(CCZ)的多金属结核覆盖的深海海底进行的原位底栖室实验。研究团队进行了多次海底腔室着陆器实验,实验包括添加死亡藻类生物质、溶解无机碳和氨(NH4+)或冷过滤表层海水等不同的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室内氧气在两天内增加到背景浓度的三倍以上,这一暗氧现象(DOP)通过独立测量和Winkler方法得到验证。研究者将其归因于多金属结核。鉴于结核表面的高压电位(高达 0.95 V),研究人员提出海水电解可能是导致这种暗氧产生的原因之一。 该研究表明暗氧(DOP)可能为底栖呼吸提供氧气,为人们提供了对深海生态系统中氧气循环的新认识。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黑氧生成的具体机制及其在全球海洋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张灿影 编译;熊萍 责编)
  • 《环境因素在海洋生物泵长期演化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3
    • 海洋与海洋生物圈的共同进化在塑造大气化学、气候系统的演变以及长期的星球宜居性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这种共同进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海洋生物泵,生物泵是指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有机碳转移到海洋内部和海洋沉积物中。其中,阳光照射的海洋表层水中的光合作用以及随后的颗粒有机物的下沉将大气中的碳转移到海洋内部和海底沉积物中,从而调节了海洋中的碳。 在现代海洋研究中的观察表明,生物泵的总体有效性受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控制,包括富含有机物的“海洋雪”颗粒的聚集和分解、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垂直迁移(DVM)、浮游动物产生的放牧和粪便颗粒以及聚集体和悬浮的“压载”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在地质时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可能推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根本性变化。 科学家们对物种起源已经提出了多种模式,特别是真核初级生产者(藻类)的兴起、浮游动物的出现以及初级生产者生物量的广泛出现。所有这些变化都可能对海洋生物碳泵的动力学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对海洋-大气氧合作用、同位素漂移、主要的气候扰动以及复杂生命的早期演变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关于生物、生态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对构造随着时间推移海洋生物碳泵的重大变化的相对影响的系统比较尚有限。 11月30日发表在《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海洋生物碳泵的新机制模型,并用它来评估生物泵的有效性在整个地球历史上是如何变化的。该模型将随机颗粒的聚集和运输与依赖于温度和氧气的有机物再矿化结合在一起。其构成要素是聚集的浮游植物细胞簇(例如硅藻、大型非骨骼藻类、小型微型浮游动物或具有各种饲养策略和生态的浮游动物)和陆生尘埃颗粒。作者使用生物碳泵的机械模型来重新研究控制碳从地表水到海洋内部和海洋沉积物的转移效率的因素。 研究证明,从浮游生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向更富含真核生物的生态系统的转变不太可能对地球生物泵的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相反,能够在水体中垂直移动的大型浮游动物的进化将增强碳向海洋内部的转移。但是,与环境驱动程序相比,浮游生物对生物碳泵的影响仍然相对较小。特别是海洋温度的升高和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全球有机碳转移效率显着下降。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结果使藻类多样化和行星氧合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受到质疑,并表明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扰动在推动海洋内部碳固存和地球表面氧合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而未被重视的作用。 (李亚清 编译)